字体:  

卢江良随笔:项羽自刎的意义

卢江良 发表于: 2017-2-08 10:14 来源: 今天

[size=10.5pt]项羽自刎的意义


/卢江良[size=10.5pt]


[size=10.5pt]“好死不如赖活”,中国自古不提倡自杀,认为“活着,一切都可能改变;死去,意味着放弃了这一权利。”但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自杀者还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名人雅士,不过被称颂的倒极为鲜见,而“西楚霸王”项羽,算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size=10.5pt]确实,项羽是自杀的。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打败,逃到乌江江畔,时有乌江亭长劝其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但他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和“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为由,便拔剑自刎了。
[size=10.5pt]其实,纵观当时的局势,项羽选择自刎,应该是不二之选。尽管乌江亭长对他说:“今独巨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但项羽心知肚明,追来的“五千骑”毕竟不是吃素的。那个时候,不要说借助一艘船,就算项羽变成了一只鸟,估计也是插翅难飞的。
[size=10.5pt]再退一步讲,就算项羽成功渡过江去,在“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的江东,能否像乌江亭长所说的“亦足王也”,也是一个未知数,这就如北宋诗人王安石后来分析的那般:“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size=10.5pt]但让笔者迷惑的是,这明明是“非死不可”的“拔剑自刎”,却被描绘成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慷慨壮烈”之“就义”,并为后人反复吟唱。特别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还无比崇拜地赞叹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size=10.5pt]当笔者提出这个异议时,也许有人会极力反驳,说因为项羽是盖世英雄,所以其死也就非同寻常了。但笔者认真阅读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实在看不出项羽“英雄”在哪里,更不要说“盖世”了。
[size=10.5pt]先说项羽少年时期,“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项梁生气了,他就借口:“书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真教他兵法了,但他最终还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足以说明,项羽从小就是三心两意、不学无术之辈。
[size=10.5pt]他走上灭秦之路的初念,也无非是观看了“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而想“彼可取而代也。”在这个方面,与汉高祖的想法可以一拼,刘邦也是看了秦皇帝而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出发点都只是私欲,不像陈胜、吴广,为了“伐无道”。
[size=10.5pt]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就算在抗秦期间,他也多次残暴屠城与杀降,在《项羽本纪》就清晰地记录了六次:襄城屠城、城阳大屠杀、新安大屠杀、咸阳大屠杀、破齐大屠杀和外黄大屠杀。连太史公都不得不多次惊骇云:“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size=10.5pt]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刘邦就仁爱多了,尽管也有屠城经历,但在项羽死后,他“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为发哀,泣之而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对项氏家族不分旁支远近一概不究罪、不追杀,还封项伯为射阳侯,赐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等为刘姓。
[size=10.5pt]再来说项羽的自刎,虽然千百年来,后人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他不该自杀,也有认为他应该自杀,但争论的焦点都落在“假如他不自杀,是否还能卷土重来”上,而争论的双方,就项羽作为一代霸王,以乌江自刎了却一生,或多或少表示了扼腕叹惜。
[size=10.5pt]然而,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时,笔者觉得项羽自刎无疑是一件好事。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假如他有幸渡过了江,真在那边养精蓄锐,卷土重来,再搞一次楚汉之战,那连绵数年的残杀,对广大百姓而言,岂不是灭顶之灾?
[size=10.5pt]窃以为,项羽之所以被后人奉为“英雄”,实在不应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清代女学者李晚芳语),倒应是“不渡江东,拔剑自刎”。尽管其自刎之意,非“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但无意中提前终结了“年年战骨多秋草”之局面,也算是一种功德吧!

[size=10.5pt]2015.11.2[size=10.5pt]于杭州武林门


最新回复

泸州曾一 at 2017-2-12 17:38:24
这也是所谓"死得其所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