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于坚新作《进入英国》点评

西厍 发表于: 2017-2-05 13:52 来源: 今天

四两拨千斤,说出一种人生况味


从于坚刚刚贴出的随笔里读到这首小诗。看上去是诗人在旅途中信手拈来的,自然,随意;感性,也不乏知性;一本正经,又不缺幽默,每一句都透出行旅在外的疲惫与孤独况味,又不止于此。
特别喜欢“千里迢迢远离故土 / 谁也难免超重”两句。“超重”这个词,语义上指向诗人的身心感受,但与之匹配或者“粘合”得最熨贴的却是“故土”——我觉得这是我读到过的“故土”这个词用得最妥当的诗。很显然这不是故作深沉的雕琢之句,而是诗人在行旅中油然生发的感慨,轻易就触动了人心——人没说出来的,诗人却四两拨千斤,把万千人生况味之一种说出来了。
诗人“私携”着自己这件超重的“行旅(李)”,在“黑暗的秋天”独自行路天涯。“黑暗的秋天”是实写,但其中沉郁孤绝的象征意味不难揣摩。“无法托运”与“只能私携”,绝不止于语义表面的对举,诗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境遇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冷峻的抉择。
写出这样小中见大、意味悠长的诗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不是说诗人写得费劲,而是说若非经历过漫长的人生行旅,积淀了丰富的存在经验,举重若轻如此诗者,是难以一见的吧。


2017.2

附于坚原作:

[size=10.5pt]《进入英国》
[size=10.5pt]
[size=10.5pt]千里迢迢远离故土
[size=10.5pt]谁也难免超重
[size=10.5pt]这件行旅无法托运
[size=10.5pt]黑暗的秋天
[size=10.5pt]只能私携

最新回复

林立 at 2017-2-05 22:05:02
于坚过去写的东西很像筑城墙那样的堆码文字,很不重视格式与韵律,此人虽然名气很大,争议也很大。因为他不懂韵律,我把他列为“聋哑诗人”,看看附件中的文字组合,虽然苗条了一些,老毛病还在。
西厍 at 2017-2-06 09:37:51

QUOTE:

原帖由 林立 于 2017-2-5 22:05 发表 于坚过去写的东西很像筑城墙那样的堆码文字,很不重视格式与韵律,此人虽然名气很大,争议也很大。因为他不懂韵律,我把他列为“聋哑诗人”,看看附件中的文字组合,虽然苗条了一些,老毛病还在。 ...
诗人有争议不是坏事,说明他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文本,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他的价值。很多人倒是没有任何争议,可是提供了什么像样的文本呢?谁的写作是完美的、没有毛病的?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