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鲍勃·迪伦获奖:这个答案是对的

玛特 发表于: 2016-10-14 14:54 来源: 今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玛特(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86627180/

听到鲍勃·迪伦获颁今届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反应就是编了个段子: “接下来,让我们来聊一聊今年的诺贝尔十大金曲。”

然鹅,调侃不是嘲笑。调侃之余,说两句正经的。

想必许多人都难忘这个历史场景:1989年,在莫斯科街头,成千上万年青人一起高唱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一起朗读阿赫玛托娃长诗《安魂曲》中的诗句、一起阻挡坦克。写于60年代为民权和反战而抗争岁月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早已成为经典;早在铁幕落下之前,迪伦的歌声就已经穿透铁幕。对于那些莫斯科街头的年青人,他们怎么会去计较区分,迪伦和阿赫玛托娃,谁写的是歌、谁写的是诗?

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学的起源就在口头。人类自带喉咙出生、文字则是后有的。最早的文学都是口传文学,而且大都是歌而咏之,即便没有文字的民族也都有歌谣承载历史代代相传。在文明的早期,《诗经》三百篇,不论是采国风、还是雅诗与颂歌,都是歌;《圣经》中的《诗篇》和《雅歌》也是歌,尤其许多是情歌;荷马是盲歌者,萨福给自己的诗谱上曲调供人吟唱。在中世纪的欧洲,多的是吟游诗人;在唐在宋,《阳关三叠》是要唱的(而且重要的那句要唱三遍),词牌是有固定曲调的。……诗与歌,原本是不分家的。


“在伟大的美国歌唱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给迪伦的这个授奖词,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歌唱与诗意的联结。何止美国?在人类诗意表达的传统中,歌唱从未缺席;在人类的歌唱传统中,优秀的歌曲也不可能缺乏诗意。所以瑞典文学院终于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不但不跨界,而且是本分。他所创造的“新的诗意表达”,本质上当然属于文学;而且他的许多歌曲产于抗争年代、自带抗议因子,在道德和勇气方面比起“正统”文学也并不逊色。

这次宣布结果推迟了大约一周,答案在风中多飘荡了一星期,也许评委们也不太确定、甚至有争论?然而这一届你们答对了,比之前好几届都对。祝贺鲍勃·迪伦,歌唱的力量实至名归;也祝贺瑞典文学院,今年你们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