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与自己独处】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6-10-13 11:15 来源: 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社会方式的存在要求我们在人群中,我们中每一个我的“我之为我”个体存在则要求我们走出社会方式的存在,独自面向自己,在和自己独处中体会我之所是的存在。

      社会本然的责任促使我们去建设、维护、遵循人群的秩序,在人群中我们获得一身肤浅而毫不觉察,并将这种肤浅当作维系内心安稳的必须。以为这种通过他处获得的拐杖作支撑“我”的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好像离开了拐杖就不能行走似的,忘了自己与身俱来的行走。我们从人群中获得的关系即如拐杖,让你在和自己独处时感到一种构成自身存在的失去,将一个本来的我陌生化。

      这使得我越来越难以面对自己,无法和自己独处。要知道,我不能一直在我们中,我不能一直呆在人群中。最终我们都会有意识到:一个健康的我不需要靠着拐杖行走,离开拐杖的支撑我会更接近我,因为任何我之外的东西最终都会带来一种不属于我的额外,尔这种额外越多,对“我”的遮藏、覆盖就越多,在某种意义上讲,当我身上的遮蔽物使我们看不见自己,和我们的这个我到底是谁呢?又怎能简单地说是我呢?那是我吗?真到了那一刻,我们将这样和自己独处呢?或者说,这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独处吗?那个为遮蔽物覆盖的我还是我吗?不过是人群在我身上的延续罢了。

      依靠人群而存在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只是社会意义下的一个产品,没有掌握、没有自我。我已不属于我,丧失了对他者的区分和对自我的觉知。而,我们中每个人内心隐约其间的“我之为我”个体存在却无时不刻地要求回归自我。这样,我变得很难受,似乎有一种被淹没的无力感。好吧!我们还得独自面向自己,哪怕片刻。

      但,如果带着人群的喧嚣,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则会发觉我们仍在人群中,无法真正独自面对自己,而一个人只有真正独自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灵魂时,才能拥有独立的、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这正是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的,也正是证明我之为我的所在。否则,我们就说:“看!着个人已经彻底消失在人群中”

      走进人群,还得走出人群,把喧嚣还给人群,将独立的心灵还给自己。让灵魂独处,让我独自与“我”相处,让我和“我”有一个去认识对方的空间和环境,缓冲一下我陷入我们、陷入人群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这时,与人群回来的那个带着满身创伤、悲伤、疲惫和尖刺的“我”和解。这样,我才能看清“我”自己,看清“我对通过人群关系而存在”的肤浅,那种从人群中获得的安稳只能让自己变得平庸。

      一个灵魂只有在独自面向自己的时候,才会在孤独中变得愈加深刻,从而摆脱尘世的浮华与喧嚣。只有学与自己独处,才可完成进出人群后一个完整的我的塑造,而抵达更高处。

      注:2016.10.12

[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6-10-13 13:59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