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非马诗创造》第十章 重入轻出(2)

美国非马 发表于: 2016-10-04 05:30 来源: 今天

《非马诗创造》, 刘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1.5

第十章 重入轻出

4、联想、想象邂逅

         这种邂逅是最自由的,也是最困难的。因种种自然物象的感染,而萌生种种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虽属主观,可以自由展开;但又得以客观具象作依凭,必须入情入理,不可生拉硬扯。
         《一只小蓝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

    一只小蓝鸟
    背负整个天空
    冉冉降落草丛
    用一朵白云
    换几滴露水 
    谁都不吃亏


         一首十分灵气的小诗,一只十分灵气的小蓝鸟!
         蓝鸟,天空,草丛,白云,露水,大自然无限和谐。自然全息,宇宙全息。这里有纯洁的感情,自由的空气,和平的氛围。
“背负整个天空/冉冉降落草丛”,友情是纯真的,行动是洒脱的;
         “用一朵白云/换几滴露水”,生活是简朴的,格调是高雅的。
         它使无论文人雅士、商贾官吏,都由于诗人渲染的诗情画意,而乐于潇潇洒洒的归返自然!这些,都是由一只小蓝鸟的自由飞翔和降落,而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然,还可以由联想引发放弃奔忙竞逐,安然降落的宏思。或许,归返自然是人生最精彩的抉择和最荣耀的冠冕。这首诗超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情。不仅有灵魂的自由,且有自然全息的归依。
         《故事》则是它的“姊妹篇”,也是一个“安然降落”的故事。

    狗闭着眼
    但老人知道它在倾听

    温情的背
    正越挨越近

可以想象到达,老人所讲述的和狗所听到的,是一个放弃征逐和倾轧,让人间宽朗和平、快乐安祥的“故事”。讲者豁达开朗,听者温情脉脉。老人和狗都已经醒悟:绚烂的阶段已过,当及时归返。进取,不必执迷于功名利禄;降落,不必感到失落、孤独和悲观。
         这首诗和《一只小蓝鸟》一样,也因联想、想象的邂逅而进入一种超然境界,一种幽静、恬适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至高的。
         其他,如《独坐古树下》,也因联想和想象的邂逅,让人摆脱一切外在、人为条律的压迫,找到自我,找回本真。
         联想、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对于具象和抽象的这种邂逅方式,非马的驾驭是很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能使主观的联想、想象,适应和沟通客观外象、自然具象,并使主、客观臻于一致。他的特点是:联想和想象独特、新颖;而对自然物象、客观外象的选择,又有自己的个性发现。这样,不仅自然物象、客观外象给诗人的发现提供了天然机遇,显得既随意又刻意精心;而且,主观联想和想象为当时灵感的驱使,也是十分敏锐而活跃的。二者的吻合当然就天衣无缝了。


5、引伸邂逅

         由自然物象、客观外象加以思维的引伸,产生一种智性的发现。原来,哲思早已隐含其中,只需拨动心弦就是了。很多自然景观或者社会事象,容易引发人的哲思,诗人便以此邂逅,作跳跃性(引伸)的描摹和追寻。如《钟表店》:

       1                            
                
    长腿短臂
    呼么喝六
    在围猎时间

    只有一个智者
    静坐在角落里
    守株待兔

       2

    什么时候了
    还各
    走
    各


         这首诗从“钟表店”引伸出一种社会世相的思索。
         这个世界像个钟表店,人们展臂迈腿,你呼我喝地匆匆行走,各自奔忙。也有“智者”守株坐享,作自己的买卖。“什么时候了/还各/走/各”,乍读是一种“直接呼吁”,实际还是在描摹钟表店的各种走姿,只不过可以“跳跃”--引伸出智性的思索罢了。仍然是具象和抽象的邂逅。
         国内曾有一首题为《各人》的诗,流传颇广:

    我们各人各拿各人的杯子
    我们各人各喝各的茶
    我们微笑相互
    点头很高雅
    各人说各人的事情
    各人数各人的手指


         《钟表店》和《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实在是一种人生窘境--“各顾各”。社会的“私化”倾向或曰趋势,令人担忧。“什么时候了”?是问时间,也是心中的怒吼(仍属邂逅)!我们的时代应该向前走。
         比较起来,《各人》显得消沉了一些。而《钟表店》是积极的,以其引伸义向前推进,呈现一种动姿,而不是只取防御的守势。
         引伸邂逅要注意两点:一是引伸得当,不要牵强附会;二是避免直露,弄不好就直截了当站出来说话了,此乃大忌。《钟表店》于此展现诗人的才华,妙就妙在“似是而非”,恰到好处。它们好像主观“站了出来”,其实仍是客观描摹,把界限划在最难划的地方。


6、交叉邂逅

         两种以上形式的交叉构成邂逅。有时,一种形式不易构成邂逅,便以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相帮衬,彼此构成另一种邂逅。如《鱼》,既有形态,又有引伸,属于交叉邂逅。

    看!这里又有一条
    儿子似乎记起了
    小时候垂钓的乐趣
    兴奋地指着画面大叫

    其实只要肯睁开眼
    你便能看见
    千变万化的阳光里
    正有各式各样的鱼
    从花山峭壁的化石上跃下
    从清洌的明江底浮起
    从深不可测的亘古山涧随着泡泡冒出
    躲过了土红人尖锐的标枪
    挣脱了命运手中的串绳
    纷纷投入
    这源自神秘东方
    古老的生命之河
    成群结队或单枪匹马
    悠悠然地向你游来
    有时侯你甚至可以见到
    跃出画面的鳞光一闪
    圆形的梦
    便一个接一个荡开……

    嘘!别作声
    我清楚地感到
    绷得紧紧的钓丝
    在我心头
    被重重地扯动了一下


         鱼,是诗人、画家的一个共同主题。鱼的形态是自由的、灵性的,加以引伸,那是一种灵魂的自由!再加以引伸,那是我们华夏民族亘古既有的一种灵性!
         半坡遗址,史前彩陶纹绘就有陶盆中的鱼,相聚而游,没有水活了五千年!这首诗是写给画家周氏兄弟的,他们早年从广西明江之岸、花山峭壁的古岩画里吸取营养及灵感,画作充满东方文化的原始神秘色彩。和非马的诗一样,牵动(钓丝扯动)心魂的是一种最高人格精神,对灵魂自由的追求!

                 “跃出画面的鳞光一闪/圆形的梦/便一个接一个荡开……”

         鳞光,当可读作“灵光”。理想、憧憬,灵魂自由的追求、祈盼及其实现,均孕育其中。诗中有“鱼跃”的形态邂逅,“鱼跃”的具象和抽象意蕴,都是对自由的追求;又有向东方神秘文化、灵性文化的引伸义,由“鱼”及至古岩画及至史前彩陶纹绘....形态和引伸的交叉邂逅,构成诗的一种更为深邃的社会现实意蕴,从而走入无限和大美之境。
         “重入轻出”概念,是就非马诗的“社会性”蕴涵提出来的。他写这种社会现实题材,由于针对性很强,有些还是很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果直接出入于诗,就难免干涩、枯燥乏味和直露,也很难免作者直接“站出来”说话。于是,诗人非马就要求自己写得巧妙一点,不是一般地使用技巧,而是追求“最高技巧乃无技巧”,不露技巧痕迹。非是“列御寇之射”,而是“伯昏无人之射”(见《庄子 . 田子方》)。伯昏无人之射是“无心为射”,大技巧,大美:“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色不变”。列御寇之射,还停留于“有心为射”的小技巧阶段。“重入轻出”是社会题材自然出,形态上、外象上见不出“社会”,社会现实意蕴深邃地隐涵于自然物象、客观外象之中,不露痕迹。因此是“轻出”。“重入轻出”避免了“有心为射”,而进入“无心为射”。“无心为射”并非“无心”,是看不出在用心。“轻出”,由自然具象出,形似无心。
         现在看来,“重入轻出”是诗写社会现实题材的一条必经之路。当然,也并非唯一的路。这里列举六种邂逅途径,也并非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邂逅方式,仅仅是举例罢了。
         诗人可以各有自己的创造。
         诗应该创造“大美”,“重入轻出”艺术或能为之。

  
注:
①《非马集》第50、51页,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12月版,下同。
②杨杰美评语,见《非马作品合评》,非马诗集《非马集》第81页。
③《论非马的三首诗》,《非马集》第64页。
④《非马作品合评》,《非马集》第76至82页。
⑤见《历代诗话》。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
⑦见拙著《诗的灵性》,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10版。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