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罗湖车站(汉英双语)+评论摘要

美国非马 发表于: 2016-9-01 10:47 来源: 今天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著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著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注: 这首诗写于1980年,是我头一次返乡探亲后写的系列作品之一。



AT LUOHU BORDER STATION, SUMMER 1980

I know she is not my mother
my mother is in Chenghai
I bade her a tearful goodbye ten hours ago
but this old woman with a cloth bundle in her hand
looks so much like my mother

I know he is not my father
my father is in Taipei
I am going to visit him in a couple of days
but this old man staggering with a cane
looks so much like my father

they meet on the platform
glancing at each other
and are indeed strangers


having been separated for over thirty years
my mother with a cloth bundle in her hand
encounters my father staggering with a cane
on the platform of this border station
they exchange glances
and, alas! don’t even recognize each other




*Like so many Chinese families, my family was split by the Chinese civil war.  My father with my elder brother and myself lived in Taiwan,while my mother with the rest of the family remained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80, I visited my m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poem was conceived on the train waiting to depart for Hong Kong at Luohu
LoWuStation which was then China's only doo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下面是几个评论摘要:

1.安晨<笃笃有声的马蹄>

〈罗湖车站〉写他在大陆边境的罗湖车站看见一个极像他父亲的拄拐仗的老先生,又看见一个极像他的母亲的老太太。他明知他们不是他的父亲、母亲,但他又多么希望他们是他的父亲、母亲,希望他的离散已经三十多年、如今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广东澄海的双亲能在同一个月台上相遇。但是当他看到月台上的这两个老年旅客相见而不相识,立刻想到他父母亲即使真的相遇,彼此也只会视同陌路,失之交臂。诗人此时此刻所感受到的希望和失望、无奈和悲哀,显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代表了当今由于国家分裂而骨肉长期离散的千万个家庭。即使像我这样没有这种家庭遭遇的人读了这首诗,也会感到一阵揪心的隐痛。

2. 武治纯 < 他站在文学多元化的交汇点上>

当他1980年来到省港边界的罗湖车站的时候,深深地感慨于海峡两岸的亲人还得不到从这里进进出出的“来去自由”,写下了兼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诗篇《罗湖车站》......这首诗的语言是如此地通俗浅显,但意境却是如此地深沉凝重;白描淡写的诗艺是如此的传统;亦幻亦真的意象却又是如此的现代。本诗的题材写的是一家平民百姓三十多年的离愁别恨,但是,谁又能认为诗人仅仅是表现了自我一家的命运呢?本诗通过罗湖车站月台上两位老人的偶遇,统摄了祖国几十年民族分裂的历史悲剧。我国有千百万个离散家庭,就如搭错了历史之车,虽然亲人月台相遇,也形同陌人。读者吟哦此诗,不禁反思低回,感叹不已。现实中的罗湖车站是中国与世界人类的交汇点,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交汇点,现在又是我国海峡两岸同胞的交汇点。它象征著祖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非马文学作品中的《罗湖车站》是八十年代台湾文坛兴起的“探亲文学”热的先声之作,堪称为 “探亲文学”的序诗。这首诗典型地代表了非马的诗风。非马保持了台湾现代诗的乡土风格和民族风格。写下了一系列与海峡两岸的祖国现代化事业同呼吸的好诗,将一颗渴望祖国进步、民主、改革、开放、统一、富强的赤子心灵献给了海峡两岸的同胞。

3.吴奕琦<美国华裔诗人非马>

《罗湖车站》一诗抒写的则是诗人对曾经生他养他的祖国,对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命运难以排解的忧患意识。在诗人潜意识的幻觉中,“像极了我的母亲”的老太太和“像极了我的父亲”的老先生,相见而不相识的情状,实际上是自己30多年来分处海峡两岸的父母亲即使真的相遇彼此也只会视同路人的印证。诗人借用幻觉和主观臆想的方法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悲哀,而是千千万万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骨肉亲人长期离散的人们发自肺腑的痛切呼吁。那手挽包袱的老太太和拄著拐杖的老先生;那一个在澄海城,一个在台北市的父母亲,分明是国家分裂、海峡相隔、骨肉分离的象征。这是“以边界的罗湖车站大舞台演出的一幕时代悲剧”,也包合著真挚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 本帖最后由 美国非马 于 2016-9-1 10:58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