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宗月近作三首短评

西厍 发表于: 2016-7-27 10:15 来源: 今天

[size=10.5pt]宗月近作三首短评

[size=10.5pt]
[size=10.5pt]宗月近期的诗歌越发精警,让人过目不忘。
[size=10.5pt]作为诗人,宗月为当代汉语诗歌贡献了“绳子”这个独特意象。我们从这根“绳子”上看到了丰富的“绳性”,当然也看到了它所隐喻的丰富的“人性”,乃至入骨入髓的“民族性”。一截绳子,在诗人故设的悖谬中缩微了一部幽暗的民族历史,传达着诗人面向历史的深邃反思,也传达着诗人直面当下的冷峻针砭。一针下去,既见历史的血,也见现实的血。诗人对同一意象的丰富意旨的挖掘几近执拗,幸有这种自觉的执拗,读者才有机会领受一次关乎人性和民族性的醍醐灌顶式的警醒。
[size=10.5pt]宗月近日所作的《山中》,也是一首有着非常深沉的现实观照和宏观诗意的佳作。在诗中,山中小路和溪流的可能的“突然消失”起到一种类似“起兴”的修辞作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旨恐怕还是在对人间的爱“也会突然消失”,“孩子们的梦境”以及童年“也会突然消失”,村庄的“炊烟越来越短,黄昏越来越早”,春风吹到村庄,“也会突然消失”的深长隐忧。显然,这不是一种“未然”的远虑,而是一种“已然”的“近忧”;不是诗人的杞人忧天,而是诗人来自现实经验的真实担忧。诗人在处理这类题材时,是有他的诗歌智慧的。他“忧”而不“愤”——准确地讲,他是将“愤”掩藏了起来,而只向读者呈现他“忧”和“思”的情志意向,别得一种婉曲蕴藉之致。
[size=10.5pt]三首诗在结句的处理上都以警句式的重锤定音为特点——其实从语音语调上看一点不重,是内力收敛的“小心轻放”,是“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推手。说是“重锤”,主要还是指其意旨落脚的精准和警世意图的显明。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2016.7.27
[size=10.5pt]
[size=10.5pt]附宗月原作:
[size=10.5pt]
[size=10.5pt]绳子
[size=10.5pt]
[size=10.5pt]一截绳子犯了罪
[size=10.5pt]我传讯它
[size=10.5pt]它钓过鱼
[size=10.5pt]绑过猪
[size=10.5pt]勒索过别人的脖子
[size=10.5pt]当然也
[size=10.5pt]做过琴弦
[size=10.5pt]亮出过身体里的棍子
[size=10.5pt]
[size=10.5pt]它瘫软在地
[size=10.5pt]我把它提拎起来
[size=10.5pt]发现膝盖全无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还是那一截绳子
[size=10.5pt]
[size=10.5pt]绑过石头
又绑粽子
数千年了
依然五花大绑
也绑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绑住了,哪能轻易就解开呢
用手解
用刀解
用火解
以为解开的,后来发现
还是绑着
用水,也没能解开
世间只多了个节日叫端午
绳子就没有撸直的时候?
也有过
眼见它垂萎成了
一根辫子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山中
[size=10.5pt]
[size=10.5pt]森林里一条弯曲的小路,会突然消失
只有野菊花还坚持找它
峡谷间一条跌宕的溪流,会突然消失
没留下最后一寸叹息
我知道人间的爱如闪电,同样弯曲,跌宕
有时会突然消失
我知道
孩子们的梦境,高低不平
他们的童年,不一定璀璨如星辰
更多的,是平庸和落寞。也会突然消失
我知道
有些人卑微,羞涩,不吭一声
有些村庄,炊烟越来越短,黄昏越来越早
春风吹到这里
也会突然消失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