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民族宇宙观与中西诗学

张黎 发表于: 2016-2-01 14:07 来源: 今天

民族宇宙观与中西诗学

       艺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切艺术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宇宙观基础上的感性表达。诗学自然也不例外。中国诗学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习模仿西方,时近百年,至今仍乱作一团、毫无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中西宇宙观的不同。中国的宇宙观是以能量为本体的,认为物质是能量的暂时凝聚,物质会在能量的带动下变化灭亡。西方的宇宙观是以物质为本体的,认为能量是物质的发散,能量是物质属性中的一种。
       是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是中西诗歌内容上的最大不同。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短小的抒情诗,西方最早出现的是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历代诗人的共同信条。萨福是西方抒情诗的大家,而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却以抒发个人感情有伤风化为由,禁毁其著作。事为实体,情为能量,以实体为主还是以能量为主,反映在诗学上就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
       追求天人合一,还是追求自我表现,追求意境,还是追求张力,是中西诗人心理的不同。中国诗歌尚短不尚长,以一时一地的主观情感为主,描写人生的一个片段或一种感情,感悟生命的宇宙性特色,最后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有限的自我融入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西方诗歌擅长长篇叙事,以宗教神学为背景,细腻、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表达对宇宙永恒性问题的思考,最后达到对人类对自我力量的确信。能量是物质的本体,人是宇宙大能量中短暂而渺小的一部分;物质是能量的发散源,人这个物质是可以发散巨大能量的,这两种对质量能量关系截然不同的理解,是中西诗人心理不同的根本原因。
       以淡雅为美,还是以浓烈为美,讲究气韵,还是讲究逼真,是中西诗歌审美定势的不同。中国诗歌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感情埋藏于语句的气调节奏里。西方诗歌叙事则尽其能地详尽、逼真,抒情则尽其能地浓烈、夸张。西方人情感激烈运动,中国人感情平和舒缓。西方人外向,中国人内敛。实物是显性,能量是隐性,是对实物的重视欣赏,还是对能量重视欣赏,是造成中西诗歌审美定势不同的源头。
        历经百年,中国诗歌毫无成就的本质根源是:旧的宇宙观已经打破,新的宇宙观还没形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在学习模仿西方古典诗歌,八九十年代我们又在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诗歌,其实,模仿根本不是创作!诗歌是一个民族的自我表达,可以说,这一百年只是一场序幕,中国现代诗的创作还没有真正开始!中国现代诗开始的标志应该是:新的统一的宇宙观的基本形成,并开始以此宇宙观为基础来自主地表达对生命对人世的各种体验和思考。
      未来的统一的世界性宇宙观是怎样的?以能量为本体的中国宇宙观没有错,以物质为本体的西方宇宙观也没有错,中西方的错误都在于:过于强调能量或质量的主导作用,致使能量与质量的作用格局与实际产生偏差。未来的统一的宇宙观应该是一元论,能量与质量并重的一元论。
       认为物质是能量的暂时凝聚,物质会在能量的带动下变化灭亡,这种中国宇宙观会让人们的感情流于玄远,忽略人是一种物质的现实状况。认为能量是物质的发散,物质是能量的发散源,是物质在主导现实的西方宇宙观,会使人们局限于现实,认识不到能量是宇宙的本源,障碍人们把握宇宙生成运行的总规律。
        未来的统一的宇宙观应该是物质与能量并重的宇宙观,研究抽象宏观问题时,我们应该偏重以能量为本体,研究具体现实问题时,我们应该偏重以质量为本体。对于人类的形成,一个民族的发展,一种艺术的几千年运行曲线,我们应该持以能量为本体的宇宙观。对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特定的现实事件,一个具体的人的状况,我们则应该持以质量为本体的宇宙观。
       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追求天人合一,还是追求自我表现,追求意境,还是追求张力,以淡雅为美,还是以浓烈为美,讲究气韵,还是讲究逼真,这些东西方诗歌在内容、心理倾向、审美定势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在能量与物质并重,能量与物质本质相同的一元论宇宙观的影响下,这些差异对立会慢慢相互借鉴,走向融合。
       未来一元论宇宙观的影响下,世界诗歌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特色:1、探索宇宙能量与质量的运行总规律;2、分析人类精神痛苦、世界各民族差异、冲突的根源;3、思考人类作为一个物质体在整个宇宙时空中的地位;4、理性看待差别,消除对立,和合统一各种事件和物种;5、宇宙是一个多频率,多层次,但本质一元的,丰富可爱的大家庭。
       期盼一元论宇宙观的形成,期盼世界性诗歌特点的形成。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