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陈亚平:对语言与存在阐释的元分析

周瑟瑟 发表于: 2015-10-20 18:47 来源: 今天

对语言与存在阐释的元分析

——以诗歌社会为例,批判性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




陈亚平


一、本有的存在分析



原则上我们重提存在问题,如果疏忽了对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二者隐含的同源性存在论的思考,就会把我们对存在与语言的探究,限制在某个局域内。

当我对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①文献综述,进行随机对照、合并剖析和差异特征的有限元分析,我就发现海德格尔“本有”(我先以孙周兴翻译二原则下的译词“Ereignis”为准,列出:1,“本有”、“大道”——孙周兴。2,“缘构发生”——张祥龙。3,“发生”——宋祖良。4,“本成”——倪梁康。5,“本是”——陈嘉映)。6,“本然”——张灿辉。7,“成己”——邓晓芒。8,“庸”——姚治华。9,“自在发生”——王庆节等诸多译释)系统概念的主导词②,与我新提的存在“向异的暂成与续成”的延伸性概念,有着属性层级上的差别。

假如说海德格尔本有论思考是源出于中国天道③的东西,那么这种“道”也是德语的词境、义境下阐释的“道”,我们很难说清它与中国天道有哲学上的共通。海德格尔对本有与“道”之间做出那种幽渺的关联,本身应该是站在不定的出发点上来探索本有的规定。而这个不定应是匿踪的。

我的探索是要在海德格尔提出的总思考结构中,着眼于此在论建构单个研究中尚存限制的问题,并以此建立我这一项分析中的讨论推演。下面我分二个方面来说。


1.本有,在它本身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就是相互超越界限的,因为它内在上不断消逝地和最新生长地与自己有所互涉。所以,它总有一个向异的暂成与续成的本原,不断的由此进发。它总是要在一个什么由来当中,即总是要在一个发生已先被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这个已先被把握的,就是自-自关涉的生-成结构。


-成在最本己的存在意义中,包含着“将是”与“将不是”的本质相关性。之所以“将是”是暂成的,“将不是”是续成的,就在于这种不断向异之中的现在与将来的关联对立性之间,又内在生成的相交涉的性质。因此,当我们分析本有,一定意味着要思考到:本质地包含有否定在此的、又有在此保持未来的联系着的当中状态。


如果我们说本有时,我们已经构成自本的某种有中了,这种解释是对存在之领会吗?所以,本有,总要以向异的方式,与自己之外发生一种交涉。其本质在于:它所暂成的那个本在,必须就是它有待去续成的那个必然性他在。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一种发生中的、向异的暂在此中,来识别这个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的本有。此处,“向异”就是“是”使自己在“将不是”的运动着的关联本身得到不断的续生,且生成一个暂在着的而最终又另在着的不断的当此的组建。


当本有面临一个从存在者到存在的环节,它就成了一种生成着的过程意义。这里,向异已经关系到发展,已经被合一在发展迈步的最源始的母质中了。我着重要说的是,这个发展是方向秩序上向新的并且没有终结的生异,即一种相当于当在的当不在的东西。它是构成在世而又在此的构造物,构造出一种超越这当中的一面结构、一面又解构的无确定性的自异性。


2.只有当我们把向异,理解为就是本有此在的动力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理解,本有是某种类似于要自生出他者的本已、才能从中确定它自己的东西。本有本质上就是:生成于本来是又不是的有之中。


于是,向异这样或那样与不是自身东西所由此产生的交互的存在,才是真正本有存在者上的生存。交互总能够确定一种关联,关联总能够决定任何在差异中的演变,并且在演变中将它包含的暂存,不断地演替到它将来的那个未存,这才能奠基在时-空中到场的并不断离开自己的本有。生异取决于一种成异的东西而使生成得到规定——这就是它的最高普遍性推演。我可以说,如果没有向异的“所未是、所将是”延续出来的空欠在互涉当中,也就没有我们对此在存在方式那种无规定性的生成性的认识。


二、此在的时间性,就是过程性


此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对传统存在哲学视野界说的思考:“此在由之出发的视野就是时间。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1]”。而他对此思考的指导线索,也使我们可以对其时间性问题,重启提出这基础之上的新的补充。以此在的时间性问题,我将引述我在《过程哲学的本质》④课题中思考的下列观点进行讨论:


1.此在的时间性,在于它自身超出自身,交涉出一个运行场间,以自身现所在与自身将所不在的差异,构置出一个运行区间。于是,此在,以“此”与“彼的”关联而具有了不断的新的空间。生成就是超越,过程就是超越。


此在的时间,是一种不断生成“终结”与“尚未”相异而构出的一处空间。这空间本质上包含矛盾的对立状态。而时间的当前对其未来,作为一种全程性的运动,必然要从它的由此与历异中不断地显现。


既然人的或物的自然进程,是一种时间性的在之时的存在,那么,它就在本质上开显了所未是到所将是的历变。这种历变同时也包括了“非时间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说的空间关系与数学关系)。因此我认为,在“在时间中存在”[2],就可以理解为在过程(时-空)中存在。当海德格尔问:“时间如何会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论功能,根据什么道理时间这样的东西竟可以充任这种标准?”[3],其实就等于在说,(历时性时间的)过程性为什么有存在的标准。


2.存在是历变与历程的统一性的存在。这当中:非时间、超时间、变时间、空-时间,在存在上全是历变与历程的取得一块区间的活动,都是由一种此向与彼向分而合建的衍化过程。而过程以其暂在而不暂在,与自身内在差异的开显中并同地到来(在世化)。过程既不现成地存在于空间中,也不现成地存在于时间中,过程性就是内始的、自互的出离自己的不断当前性。


此在的时间,不是演替的线性延续,而是一个过程不断地当场着,唯有如此,当前化才成为非当前化。所以,它是一种空间关系中的时间性,而又是以此与彼相差异的方式,具有了空间性,没有过去与未来。这样,“在之中”,就是构成当前的、那一关联性存在的暂此中与暂彼中,其中的此与彼,就是矛与盾。


“此在”之所以在世的在此,是因为“此在”,已经非概念性地在我们具体的东西之外,生成着“去此在”的环节。在本质上,把有与无、已在与将在,作为始终是在它不是自身东西所由此产生的交互与超越。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时间看成是此在的源始空间性,而它却是正在进行的发生性。


虽然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晚期哲学探索中终于也转换到存在之发生的阶段,但他们的发生论分析课题和关于生成论的研究,是有待系统构架来补充的。特别是海德格尔“本有”概念与胡塞尔意识现象或观念对象,本身所包含的超越某种限度内的生-成性。


三、意义是此在的一种生存


我在本文第一节说到:自己与他者产生交互的在此,就是生存。生存是开显着的、向异的、在此不断重构的在世状态(空间),由它的实存而可以在过程的此在中展显,就源出某个东西所依据的“意义”来。


因此,我认为,一个东西只有在展显中可得以展显出某种面向来,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在展显中必须出现展显对象,这个展显才算成为一个过程的“在之中”的存在,它本质上就是“在此”。于是,意义是此在的路途中的家。


而意义的此在的显形,在于某种所显示出来的所在,能为存在提供一个为什么它存在的中介的东西---表象诸手段,即存在作为存在者之存在而必须近达的形式——语言。当存在者之存在没有近达语言(不可说)的时候,语言并不能通向存在。


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一直在建立命题结构——“是”与存在结构——“在”的合逻辑性与合对象性,它直接催生了后继的附属子系统观点:


1Being作为一种超越事实经验上的语言逻辑层面的构架。


2sprechen作为陈述、描述、反映事情,要求句法形式、逻辑一致性和内容融通。


3)“存在”(Sein)与“此在”(Dasein),sagen作为(海德格尔认为的“道”)说,是指引、指示、显示(本真)。


语言与存在问题的探索与答案,不可能只包含在一个单独的分析命题里面打旋。语言中的存在主体怎么从它自身内在“范围”中,命题出一个外在的范围?这是我们将要继续思考的。


我从存在论上分析:语言本身具有此在的环节而得以显形,显形中它所涉及面向的“在之此”与“在之中”,是从某种维面以符号命题结构,暂替了存在结构本身。为什么是暂替?因为尽管谓语“是”既合语法逻辑地表示“是”,又合交流对象地表示“在”,而超越了它后缀宾语所系。


但是,语言面对存在,必然被困于某些维向不可说的而又不得不说的对立中。尽管语言“不可说出”本身就是语言“说出了”此在的在此,但这种语言“说出”并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一次性地抵达“存在”本真。只能是以语言命题结构暂替了存在者的存在结构。这个前提下,“is”不完全等于“Being”,而只能是一种对应。“is”若等于“Being”,只符合了巴门尼德语言命题逻辑分析结构中的“Being”,这当中必然有对应的、某种程度的超越语言逻辑层面对象中的“Being”。

最新回复

周瑟瑟 at 2015-10-20 18:47:58
四、语言是存在的中介之家——理论假说

我认为,在存在与语义之间,永远有一个既不能显出存在同时又不能以语言命名的“中介维度”,就是说,它或许有着暂存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设定,但不可能被语言命名。我称为中间困境线。

我以探索性的几点提法作为框架。

1.在某些及事的词境、义境、句境、语境下,语言是关于某种东西的语言,语言是从某种角度、在某种限度内说到的“存在”一方,其语言的意义吻合它的使用条件。比如:我们可准确理解某语句特定位置上的词素是指向什么事物,而使对象的意义在词的被使用中确定,尤其是那些指向空间、量存在范畴的对象的命名。但这种“使用条件”的系统并不在对象的所有范围内。

2.而在某些及心的悟境、超感性领域、梦境、臆境下,语言是处于对“存在”相对的非命名的一方,但不是指语句真值的空缺。而是说,它在这个所言中不能从所有角度、所有限度内传达它自身。

它超越了语言适用的范围,处于语言言说极限最大包容线之外,它是一种以心启心的非语言直觉,不仅仅是超出了人体词语个体的语义体系,以及逻辑内在的界限。正如死亡力在智力范围之外,语言力也只能是在它外在的上限之内。就是说,语言适用范围上限之外,还有:不全部处于思维跨域投射的原始边界,更不在语言“使用条件”所在范围内那种更隐域的更次元域的界面。

即便语言是存在,但这种存在因其逻辑存在而不可能全部存在,同时,语言又因其不可能全部存在而必须在逻辑中又存在。语言诠说的终极后面,是不是终极?还有没有终极?

关键是这类存在的自体本身,恰恰在驱使:存在的语言不能成为语言分析出的存在。因此,作为上限之内的语言,就不可能是所有的或直接的存在的家。虽然话语要在世过程中展开,但也只能展开于:限制角度、使用限度内本身。因而,对西方思维来说,“is”可能确是语言通向存在之家。

3.直接的真的存在的家必须要与“在之处”生成为一个“在之后”的内自开显。只有如此,才会有随之显现出来的在此处的可解义性,而以语言方式说出自身。据此,“不可说”将存在着,存在的语义与存在者也将对立着。

在“不可说”的存在性上,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观点是统一的。

但海德格尔认为哲学话语是“可说”出本质上真的东西“哲学将通过清楚地表达可说的东西来指谓那不可说的东西”,尽管“话语自有它‘世界的’存在,于是,言词整体就成为世内存在者”[4]。

对比之下,维特根斯坦却强调哲学话语是“不可说”的需要治疗的对象,他说“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5](但不是哲学)。

4.我想就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提出我对它进行探究的视野,包括以下诸问题:

1)中间性质的话语困境线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此在的存在?

2)中间性质的话语困境线是否超越了逻辑空间里的诸事实的世界?

3)既然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游戏规则可以不断更替创新,那么中间性质的语言困境线是不是也可以创新一种中介性质的语言游戏规则?比如为元语言创新一种中介性的“自然语言”规则?

4)为什么“不可说”,它们自己显示不就是“意义”符号式的“可说”吗?

5)逻辑否定是不是存在否定?

6)尽管海德格尔区分出sprechen与sagen。但谁是决定性的?两者有没有交互的本性?

7)命题结构和物的结构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更为原始的根源。”

于是,我从上述问题观察到,要想以“有”代“言”式的命题结构来超越语言命题,或命题结构超越物的结构,确实很难。因为更多的事实在世被语言在世所前设了,并且是植根在存在本身的本质规定中的。所以,语言与存在,如同逻辑分析与思辨的两极,还会为各自的缺欠守恒。

五、话语存在范围,就是语言游戏范围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提法,是在弗雷格“语境原则”基础中回身的,即:“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6],所以维特根斯坦技术分析致思的大方向,依然是弗雷格型。

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语言游戏”理论,其欠缺在于它的结构中,可以发展出新的探索途径。特别是“语句意义取决于使用条件”和“语言游戏规则是可变的并且是多样的”这两个论区(这两个论区也包含了罗素分析方法所奠定的基础)。比如维特根斯坦说“我们称之为‘符号’、‘词’、‘语句’的东西有无数种不同的用途。而这种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固定的、一劳永逸地给定了的东西”[7]。

在维特根斯坦这一提法中,我认为,对语言游戏规则的解-结构是最重要的“设变性”因素。我换句话说,语言游戏规则可以被超越了此规则本身的东西所演替,并根本上导致其可以发生任意改变。

正如语言言说的最大容量之处就是极限之处,所以语言游戏规则的限域之外,还应该存在着一种自由、自为的致变语域。这种致变语域的场间,以非线性运动的方式,与在现、在生、在世过程中的他者相予关联,而作出跨界、转向。

既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是多样的,那么,这个“多样”的游戏范围,就应该包括符合其“游戏”前提的广延性的话语领域,而不是在自相矛盾的设限话语的范围之内。我从观念演生、逻辑构架和本体暂存三个层级,考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并进行拓展性讨论。

维特根斯坦给话语“多样”奠基的前设条件:

1) 具有可交流的已成[8]言内语境。

2)具有一定逻辑依据的语法规则。

3)语词概念意义不是来源于外部对象。

4)语词概念意义由使用条件决定。

若按维特根斯坦以上前提,我们完全可获得本体论暂设(不承诺)的基础,并由此而完全可以将“某种语境下的某种使用”的游戏规则,合逻辑性地扩身到相当广设的话语领域的单项对象中。例如,完全可以将具有“语境、语词规则、使用条件”三大前提,扩身到:任何符合上述4个前提的学科话语系统中,包括维特根斯坦要“治疗”的哲学话语(病)。

根据维特根斯坦说的“使用条件”只讲语词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不考虑实存所指“对象”。那么我就确认,以语言游戏方式所开发出的、适用于诸学科体系关系与性质的所有的特殊语词,就应该是分属诸学科构造的最基本的本体部分。

因而,每个“极小众”课题话语、学术圈层话语,在其自身理论体系范围中,都应该有自己“合法”的专属“语言游戏”和专属元话语规则。例如:我的《过程哲学的本质》④文论中推演生造的“向异”、“暂成”、“生域”等后设的、自成系统符号的概念术语,在我个人理论体系范围中,已经具备了分众交流功能的、学科内涵平台语境的、限域语词规则的、原配使用的诸项条件。所以,若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规则来判定,是完全符合的。关键是,我是运用只有汉语思维才能领会其思境的叙述规则。

但由此我们回头来看,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点,可以说出某“意义”是合逻辑、合分析,但并不能说某“意义”能是语言命题外的不合逻辑、不合分析,尤其是不合对象。

我现在只是有限假设而不是无限泛设地说,“存在”是“超越者”,那么,任何学科话语(泛语言游戏)都是在存在对象上的有所超越。哪怕是边界条件的、广延的、后后设的话语。因为,这种超越,已经包含了存在的某种直接性的暂规定。

六、元诗的专属语言游戏

我们阐释元诗的自有话语形式的指导线索,如果借助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规则,那我们等于就在假设一个基本命题并由此演绎出一系列命题中说:意义依赖不同的使用规则条件,不同的规则可以建构不同的意义领域。据此,元诗那种特定圈层的、独立游戏规则使用的语言方式,也就均符合维特根斯坦语言规则。如果元诗的自有话语系统,真的能自我独立地先行地指引自我,它不过还是暂在的世界之“在”即“是”阐释模式。我确认元诗概念之所以成为语言与存在的课题,是与此在的展开状态十分相关的。

中国当代诗歌社会对元诗特别领会的可能性视野,主要以马永波的《元诗歌论纲》,周瑟瑟的《元诗13条》,昝立龙《当代诗歌中的元诗写作》,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为四大阐释圈层。其中,马永波、昝立龙、张枣主旨“元诗概念-泛概念”评判和演绎,周瑟瑟主旨“方言与诗的元写作”的方法结构建设,并提出一定的异质性框架。

能启引我们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规则“多样”话语问题作创新维度讨论的,逻辑地涵括在周瑟瑟关于“方言与诗的元性话语”观点这一范围内。它没有重探前人“方言可以入诗”的老问题。

1.周瑟瑟元诗结构层次非线性对应集成分析:

诗歌的元化过程与次元过程在时空的关系中,可表现为不同的本质。元化过程(前在)决定了次元过程(后在)的未来,不可能预存当下,它是一种“彼在”。因此,“元”不是存在者,它是自身的时间化。自身的时间化在本质上是非结构化的存在化,而是一个否定的流变构造。“元”一旦进入流变构造就成为此在那种动变的、趋向于续存的运动,它自在而自为地超出自身,又包含在自身。

周瑟瑟“元诗以方言作为元语言”的观点,已经具备了专属分众交流功能的、学科内涵平台语境的、限域语词规则的、原配使用的诸项条件。

单元分析:

动词构词类型,成为周瑟瑟元诗方言构句的使动异质节点:“玩得近”(周瑟瑟元诗文学作品《潭水脚里》

(使动)+{程度}具体构造方法如下所示:忽略中间结构助词空间及赋动过程。
玩>近=使动程度=信息流动顺序性+意义组织链的空间

周瑟瑟元诗方言语素的作用更类似于各个元组,“玩得近”即构造一个元组。构成顶层一个行为界面的多态性,“近”指向后继意义的虚节点,减少想象空间的消耗,并通过延迟逻辑接入来提高语素与义素的同步扩容进入性。

此范畴可描述为三个主要特征:(1)一种关涉的范畴。周瑟瑟元诗方言生成的过程连带着相关性,对象各个环节、层面的关联都处于“进行中”。(2)一种层次的范畴。周瑟瑟元诗方言是在差异化的联系中呈现为一个个层次、变因和间性,这种层次构造本身就是过程显现。(3)一个向性的范畴。周瑟瑟元诗方言正向过程(即增扩)在进行中的意义能动展开潜在领域的生成中,变换到另一个未知领域,而每一个意义变域的终止,又是另一个意义新变域的起始。方言的审美空间与意义体量将呈现增生总值。

单元分析:

“犁完这一垄”(周瑟瑟《元普在团鱼丘》)+名词+变量数词“团鱼丘有一股浸水”名词变修辞性质的诗体语+数量程度修饰+动宾结构名词。逻辑结构:A是A=A有A,前驱=后继=整合

“静逸的空气里春天来了”“塘基上走了一段”

方言的自然性=The initial nature of poetry

一个方言变体语变量,以意义流向弹性显示或改变它的原义。

本例为展示原理。“姨妈家的孩子与我玩得近”(周瑟瑟《潭水脚里》

注释:以上语句执行后,变量“玩得近”中保存的原义域是“近”。

形成→语义维度被解散→语义空间结构离散+连续+携带附加语义的动量
周瑟瑟元诗方言句型结构同时双重组构着语义信码和审美信码,显然,这两个极点的信码最后会以“中介”本体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这在诗歌语言经验界,可表征为:两极中介配位的“中在意群信码”,在诗歌句型中呈现为既不抽象也不具象的中间性的异体,语码这种中介过程可以放置在整个诗歌语体的系统发展与修正之间,以完成自身需求的符号兼容体量。
综合分析:
最初元结构1),母语和二语形成“诗用语→双域双语模式→复合构式”。
示例:
“妇人坐在灶窝里说现话”,“因为生活贫困”。用分析式表示:
母语+二语+本域-外域+地域群体语与非地域群体语+首属群体语与次属群体语

元元结构2)母语形成“诗用语→单域单语模式→单一构式”。
示例:“细舅是捡蘑菇的高手,她穿山林钻坟山
只为了把雨后的蘑菇采回家”。用分析式表示:

元诗用语+二语+本域单语+内群体语与外群体语+基础群体语与功能群体语+纵向群体语与横向群体语+句法的重构性

短语结构的语素虚位与语素实位的空间合生+语汇的转换性

由形容词表层语汇向名词组深层语汇的复合再生而构成方言综合体。

周瑟瑟元诗方言元诗语言结构的外在境象与内在境象、隐在信息量与显在信息量、意义在场与意义不在场之间,只有中介范畴的“间场”特征既能控制又能展开。这“间场”配位融入两个极点的中端,包含着语言结构两极中唯一一个量位的“轴点”,它是间接性的语言空无状,也是语言的临界状。

2.周瑟瑟元诗句法系统的无序集合分析

最初元系统1)最低限量的日常词汇→语音式→逻辑式→两接口构式。
示例:“坡生产队的土地一半黑得流油一半红得发金光”
元元系统2)语音-运动系统→相接思维系统→概念-意图系统。
示例:
“舅舅的小说写在绿色的格子纸上,纸香吸引我读了又读
他描述:“传来蛇咬青蛙的叫声,大雨冲垮了茅棚……”
元诗有一个自身语境的游戏区域,是由许多小的互连子域组成,是那些集合在一起能够表示实际连续域的离散单元。

示例:“你这个坏分子的后代,班主任那么年轻”
某种方法给出单元各状态变量的离散关系,从而形成单元矩阵。
周瑟瑟元诗方言的语境元模态的前在过程生成为语境次元框架的后在过程,呈现了语用前提条件下渐生激活的多重状态。

其中,语境现场的前在过程生成为语境选择的后在过程,呈现了语用者对语境变化的渐生选择状态。

同时,语境闭合的前在过程生成为语境开放的后在过程,呈现了语用者对语境调整的渐生状态。语形结构的前在过程生成为语境边界的后在过程,呈现了语言句形对语境意义边界的渐生状态。涵括:

(1)直观实有界的层级。指对象外在的物理属性的视知觉。

(2)内在虚有界的层级。指对象内在心理属性的非经验联想。

(3)虚实整合界的层级。指对象外在与内在整合后形成新的“可能界”,指创造性的想象无穷领域。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前处理模块。一实体语言建模及语言形状网格划分,可以方便地构造有限方言元语言模型。
示例:“副食品的香味,引起更大孩子的怀疑”
示例“团鱼丘有一股浸水,我曾踩入其中
凉得我脚板抽筋,我一生不能忘怀的凉气进了脚板心”

2)后处理模块。分析(行语义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和高度非线性分析)、语义变体动力学分析、语义场分析、音素场分析。
示例:“有限的副食品正符合幼小的贫穷,我们第一次掌握了金钱”
3)后处理模块。可将元语言以元性显示、梯度元、义元显示的模型显示出来。示例“团鱼丘有一股浸水,我曾踩入其中
凉得我脚板抽筋,我一生不能忘怀的凉气进了脚板心”
4)组合元语实体模型。诸如对元语逻辑相加、相减、相交、分割、

和重叠。对元意义维度线、面、体、基元的操作,提供元性的语力延伸、双生成、移动的功能。

5)序列同源性——指从某一共同祖语经过趋异进化而形成的不同序列。

多序列比较

周瑟瑟元诗方言同源序列可分为两种:方言直系同源的序列,因元语种(语言老家)形成而被区分开。从元诗方言语义“虚界”到“实界”再到“复实界”构造的一种“交流场”,这种“交流场”决定了无穷维向时空的创生性,但这种创生过程是非物质主体——心灵感知、感应、感受的整合过程。

(1)周瑟瑟元诗方言语象前在过程的“具象”是后在过程“抽象”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2)周瑟瑟元诗方言语义前在过程的“实”是后在过程“虚”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3)周瑟瑟元诗方言语象前在过程的“内象”是后在过程“外象”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4)周瑟瑟元诗方言语象前在过程的“单感”是后在过程“通感”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5)周瑟瑟元诗方言语义前在过程的“联觉”是后在过程“统觉”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6)周瑟瑟元诗方言语象前在过程的“物观”是后在过程“心观”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7)周瑟瑟元诗方言语象前在过程的“语码外信息” 是后在过程“心理图式”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8)周瑟瑟元诗方言语义场前在过程的“常规语义组构”是后在过程“陌生语义组构”的动态生成次元过程。

3.周瑟瑟方言元诗可划分出元语线

特性分析:

每个元语言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和层次。即根据周瑟瑟“元诗元语言”的历时变化性词汇指标,我划分出与“诗语言”共时多义性的界限。这种元语线的界限往往沿着大的语义屏障或阐释疆界延伸。

单元组集:

1)元语言母体与谱系空间流动性

2)元语形变化的地域结构

3)方言构词、语音、语素、类型的阐释系统
4)方言的元义域特征
5)方言词义范畴的跨界特征
    周瑟瑟元诗方言语言意象与后意象、语象意象与后意象的构象本质,关涉到物与言、言与言与实物存在界的过程生成的本质,即存在于否定的联系中。诗学语言“象外之象”的构象生成同构于客观现象界前过程到后过程的生成状态。语象符号的第一视象感应前过程到语象第二知象审思的后过程,对应于实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否定联系过程。语义语象的第一意指判读前过程到语义第二意构解读的后过程,对应于实物生成由局部到整体的否定联系过程。

七、元诗的使用条件公理

我认为在所谓语言使用规则中,周瑟瑟“有限方言元诗法”,理应是一种为需求偏微诗性边值问题的符号技术。我们可将其认为是对整个话语问题区域进行分解,每个子区域都成为子维部分可能的方法论。

这些方法可与语言游戏问题联系起来,推导出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

定义   周瑟瑟元诗方言序列不同源性——它们可能没有共同的祖语,而为了适应某特殊的语义的需要而演化成了一样的形式因子。这样的序列是相似的,但却不同源。但只能用于衡量语义序列的相似性,而不能度量它们的同源性。不过,若有若干条序列只有一部分被认为同源可称它们部分同源。

若一个语元因子原先存在于某个母系,而该母系又在发展中分化为了两个语元因子,那么新元语中的基因是直系同源的。若元语系中的某个语元因子因被复制了,那么两个副本序列就是旁系同源的。

定义   周瑟瑟元诗方言母语方言作为一种非全民性变体语符号与二语的组合,可对全民性非地域性原有语言结构和系统,带来非结构性的扩容形式,包括生活形式的源头性信息传播的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它在特定的语境以内,可成为“人工诗歌语言”外的一个重要自然语言补充体系。

(1)方言变体语的词元素是实像的语句线为实线语列。

(2)方言变体语的词元素是虚像的语句线为虚线语列。

(3)把方言变体语的词元素是实像语句线的行换成同多序数的列所得到的新语列为转置语阵。

(4)转置语阵的一个对应特征是多向量语元信息标量。它对应的二次型语阵,是不能再次转置。

(5)方言变体语的词元素变量被明确为,表示信息界面可变状态下,具有对应的可变存储空间的抽象域,它可以存储意义信码自由运行时,可更改的元序信息路径,从而形成方言变体语的词元素之局部变量的临时存储空间。

(6)方言变体语的词元素变量的诗化域由词元素实像语句线的位置决定。诗化域越大,词元素实像语句线的位置则越大。反之,词元素实像语句线的位置则越小,诗化域越小。诗化的作用域是一个由方言变体语词元素实像属性变量决定的信码区间。方言变体语句变量可以开辟专属的符号阐释存储区,这样可以优化信息传播的显式信息链。

(7)方言变体语变量一直存在于语句的动态信息阵的创建中,变量对应的内存空间不可完全释放。

(8)方言变体语总变量每被重复一次,局部变量就会重新被分配阐释空间。如果方言变体语总变量改变了初始化信息源,那么变量中的阐释空间就是系统随机的,同时,该变量会丢失其原始义值

规则   周瑟瑟元诗方言方言变体语变量的使用规则:

1)方言变体语变量必须以语境空间的限度为界。

2)方言变体语变量的正态分布在通常情况下,要遵从信息量的集中特性。

3)若母语方言变体语变量和二语集合,则母语和二语并集是有所有意义的元素集合。

4)母语与二语的二元并集能形成一种两个意义空间的重叠属性。

5)方言母语与二语界面是诗语与人工语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交互接口的全信息系统。
                                    2015年8月30日——10月16日于成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01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01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01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01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10年,商务印书馆。

[6]弗雷格《算术基础》2010年,商务印书馆。

[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10年,商务印书馆。

[8]“已成”为作者加的,意为构成了完整语境条件。

[9]赵毅衡《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注释】

①《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商务印书馆,第1版(2012年5月1日)

张祥龙先生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1996)

②《也谈海德格尔“Ereignis” 的中文翻译和理解》,哲学中国网,王庆节,2015年05月12日。

③《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张祥龙,《世界哲学》2008年3期,2014年07月08日。

④《过程哲学的本质》,中国南方艺术网,陈亚平,2015年6月。“过程,之所以要指向一个异于自身的存在,原因在于它自身的存在就是依存于异于自身的存在。因此,过程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一种自为的自非与自足对立的无限连续,是一种永远超出自身因而又无法与自身同一的造悖与解悖的超越元。过程所包含的自己始源的存在,就是它有待即将不是自己始源的那个存在。这样,这个存在(过程)由此进入的界域就是时间,包括同时在此的空间。这样才能演历时间性的历史性,也才能演替空间性的历物性,而构成此时存在开展着它向将来过渡的当下。”——作者引注。
朱如为 at 2015-10-22 07:35:29
喜欢!多谢如此精彩的文章。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