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无言何以“服”众生

鬼谷空侯 发表于: 2015-6-19 11:27 来源: 今天

.
    佛祖将涅磐,左肋侍文殊请佛祖最后再讲一次法。佛祖呵叱道:“文殊!我住世四十九年,何曾说过一个字?你让我再传一次法,难道我真的传过法吗?”这是文殊菩萨与如来佛祖联手演绎的最后一出双簧。


    六祖大师灭度前夕,为了使弟子们以后能够说法圆融,辩才无碍,遂教导说:“有人来问佛法真义,如果问[],你就答[];如果问[],你就答[];如果问[],你就答[];如果问[],你就答[]……以后你们传法,依此相授即可。”一代宗师临灭之时,苦口婆心竟至于此。


    憨山大师圆寂在即,侍者广益问:“和尚将去,有什么要吩咐的吗?”大师听了即刻斥责道:“你跟随我多年,怎么还说这种昏话!”广益又问:“和尚不示一言,后学何以遵行?”大师一针见血答道:“金口所宣,尚成故纸!我言何用?”遂无语而入寂。


    在这三个故事中,释迦牟尼何以前后相悖,讲法多年却又自称无法可讲?六祖慧能何以机械如斯,大破大立却又传此方便小术?憨山大师何以吝啬至此,著作等身却又不留鸡毛令箭?《金刚决疑》里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答:“佛祖住世时久,日用寻常与人一般无异。就里一点不同,人人对面不知。……佛祖与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众弟子一向不知佛行履处,不知,故作等闲放过,只道与众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今日若不是空生觑透,则终无知佛者耶。”


    释迦佛陀传法多年,弟子(世人)却执法不悟,遂有自否之论。六祖慧能智性无碍,弟子(世人)难望其项背,故有方便之说。憨山大师著述比肩,却见弟子(世人)视佛经如废纸,乃有不言之教。祖师们如此这般的“周旋”,其意尽在服顽人,化冰心。


    或问,六祖之后为何没有七祖?禅宗衣钵(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钵盂)为何不再往下传承?对此,六祖的解释是“传心不传衣、传法不传钵”,但个中深层的缘由,真正的担忧,恐怕是因为此衣此钵无人能接,传必生变,势将祸患无穷。当年,六祖从师父那里接过衣钵之后,所经历的种种凶险事端,他自己是最清楚不过了,如今岂可眼睁睁看着后辈弟子又经此厄。


    六祖是初唐人,憨山大师却身处明末,晚年游历到了六祖道场南华寺,眼见祖庭破败衰落,遂发动当地僧众、官员、百姓齐心协力共修殿宇。大功将成之际,某些僧人却起了妒心(对南华寺来说,憨山大师不过是一个外来和尚),结果,僧人与奸商勾结,鼓动民众起哄捣乱,诬指大师侵吞公款,上告到官府,欲陷大师于不义。大师心中自叹:“这都是因我翻修祖庭、想要重振佛教而太过着相啊!”群情汹涌之时,大师独坐禅堂之上,如处无人之境,挥笔写下了黄钟大吕般的《金刚决疑》。“周旋”云云,诚非纸上虚言也。


    对传道解惑和济渡苍生,憨山大师向来热心慷慨,临终却吝于只言片语,可谓名盛则负累。六祖大鉴禅师,乃一代法门龙象,接引上根利器,临终却示浅陋巧辨之机,可谓智大则无为。佛陀自谓无法可说,六祖灭后衣钵不传,憨山寂前无偈可宣,各各令人唏嘘慨叹。历代祖师种种方便与不方便的言谈,种种着相与不着相的示范,皆是与弟子、与世人的“周旋”。圣者慈悲之心,无奈之处,由是可见一斑。自古高僧大德所共有之俗情困境,不迁不移的济世之心,盖不出于此。


    有法可渡万扁舟,无言何以化众流?个中真意,不在振教门或兴宗派,乃在顺天、应道、利苍生。儒家诗圣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此之谓。佛家甚至更进一步点明:“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大,不渡无缘之人。”其用心用意,昭然无遗矣。


    无言之教,袖手之观,岂真无言哉!岂真袖手乎!世人刚顽愚痴,常视圣哲如仇寇!圣哲大智大悲,又何曾弃苍生于浊世?“服”之一字,于世于心则为降服,于人于事则为服务。地藏菩萨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公元675年的某一日,六祖慧能正在讲法,突然间却神情黯淡,沉默不语,众人面面相觑,倍感惊讶。六祖缓缓地说:“我的师傅,今天走了。”






2015.6.19




[ 本帖最后由 鬼谷空侯 于 2015-6-19 11:29 编辑 ]

最新回复

鬼谷空侯 at 2015-6-19 11:31:59
鬼谷空侯 at 2016-4-05 12:10:36
.
      此衣此钵无人能接,传必生变,势将祸患无穷。当年,六祖从师父那里接过衣钵之后,所经历的种种凶险事端,他自己是最清楚不过了……

      天意如此,人心如是。唯圣智鉴之。

      须知,中“断”者,恰是中“兴”者。 何以立之? 唯有破之!

.


十字路口.jpg

海客 at 2016-4-06 22:10:04
好文



好蛋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