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凡有的还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有的也夺过来。”

心船红玫瑰 发表于: 2015-6-14 16:23 来源: 今天

马太效应
- 两极分化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最新回复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26:04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其实老子看明白的更早,也更透彻,顺便把坏处也指明了。

与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张弓效应。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张弓效应的主要作用是“仗义疏财”机制,讲究的是公平;马太效应的主要作用是“赢家通吃”机制,讲究的是效率。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27:22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追求的是社会公平,那是组织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场行为该干的事儿;马太效应追求的是财富积累和市场要素配置效率,那是市场的事儿。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28:40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30:51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

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32:09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于首位。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32:59
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细胞的过度繁殖必将危及到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丧失却又使癌细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最后也必与个体的生命一起消失,连局部的繁荣都将不可得。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35:15
爱情中的马太效应

跟经济学的马太效应不同的是,爱情中的马太效应并不简单地是拿情感做成本,越滚越多;而是


如果处于情感的包围 中,心态就会很好,人放松,对快乐敏感,对伤害迟钝,再加上激素作用,让人容光焕发,这些都会更具对异性的吸引力。

当 然,异性的微妙的竞争心理,也促进了爱情的马太效应。所以如果没有被爱包围,至少要模拟被包围的那种状态,把心态放松 ,随时处于接收的状态,像一台不断调试的收音机,爱情就比较容易到来。

[ 本帖最后由 心船红玫瑰 于 2015-6-14 16:36 编辑 ]
心船红玫瑰 at 2015-6-14 16:38:31
马太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对科学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使得很多具有才华的科学家被压制、埋没。

当科学家体会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压抑,他们或者忍受痛苦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行为为社会所鼓励和赞扬;

或者会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不再从事科学事业;


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到成功目标的兴趣,转而产生用越轨的方法去获取成功的动机。


如果科学组织对科学家的越轨冲动和诱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轨行为便会产生。

转载自参考资料:百度

[ 本帖最后由 心船红玫瑰 于 2015-6-14 16:39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