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此在到彼在的舞蹈

戈多 发表于: 2008-9-25 17:23 来源: 今天

此在到彼在的舞蹈

——一个黑铁主义者的立场和观点

甘肃·央旦才让


从文学的生态性来看,文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现实存在才能具有生命力、在历史性的反思中才能呈现其所具有的价值。文学与身俱来就担负着审视生活,反观生活的任务的言说工具。这既决定着文学在现实中的不可或缺性,又昭示着文学必须与现实生活形成一定框架意义上的连接沟通或者默契,形成思想存与实体存在的复文。为此要完成文学对现实的认识,在当下就要集中展现的文学的现下意义、生存土壤、发展方向,这都将构成文学想对现实在场的核心层面,决定着文学存在的价值尺度和文学价值观的走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迟滞的文化现代化步伐和文学日渐在商业性裂变倾向中没落,如何背负起文化价值观在新时期的转换、更新,如何解决中国文化人的自体觉醒,唤醒受众的文学审美情趣和导向,将会在社会转型的文学建设与发展中显现重要的力量。做为度过了自农业社会时代起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及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的中国文学现在己濒陷于黑铁时代,面临着被商业化瓦解的危险。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为了拓展创造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场景,我们必须要具有足够的勇气来承担从文学黑铁时代的此岸抵达社会黄金时代彼岸的任务(或者说通过文学的彼在寻求来抵御社会的俗化此在),以文学的集体精神行为号召“众体”参与到新的文学建设中,形成团结的文化异体化下的共体的相补,在各种前向性文化意识的相通中,发掘文学的丰富指涉力、捕捉时代忧隐、激励社会发展的精神质量指向,这将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黑铁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最新回复

戈多 at 2008-9-25 17:23:26
一、    文学状态下的现实关注

文学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价值追认的思考支点。即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以人类的智慧显像的历史指认着社会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因此在这种创造中就形成了各种可能的文学流派,通过这些文学流派之间发展的此消彼长重现和确立历史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文学在实际的价值选择意义上反映着人类精神的潜向历程,而这种精神又从另外一方面推动和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文学的功用性由生就浸润在对社会现实的情感关注上,用社会反观梳理着我们的存在状态和生活境遇,用现在场的意义谕指给历史和未来以总结启示。

因为文学存在着对现实的指认和发言,所以文学必须以情感思维的表达来表现社会的既定存在,从文学对现实的共同性和相似性中去意指现实投射在人类精神存在状态/意识上的某种力量,在本身存在的释读过程中以文学达抵的彼在来阐释社会的此在,利用文学的独特经验去形成对社会的直观把握,在人类的整体活动中形成艺术化美感下的情感寄寓对现实生活的投射,使人在主体的世界把握中充分享受美的愉悦、疼的换位,以情感的向趣力消除人在世俗经济社会压力下形成的无聊和迷惘,构建社会现态下人性中的自然激情。在社会的前向期待中形成新的诗意认识,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和创造的新的审美立场。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对“它物”的依赖导致人的也日渐理性,思维也呈现物质化,在这种活跃理性活跃状态下,由于缺乏精神层面的引领,人的理性追求渐渐异变的完全物质化和个体俗世化,遗忘了文学乃至精神的感觉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这种社会化语态下,文学所必须承担的就是发现隐蔽在物质化下的想像,并从物质化表达中找到其蕴藏的精神存在意义,传递其对于生存状态的判断指认/架构,在创作和阅读中使受众发现美的存在、激情的社会默契,在社会感觉中唤醒对于物质和低俗化积极的反构态度,通过文学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现实存在,让受众在文学的社会体验中感受美,去追寻美的无限指向可能,充分享受现实期待的存在快乐,推动物质的丰富创造和再度发展。

文学基于对现实的讲述,讲究以其感性的智慧来解析社会的不合理性和畸形发展的现实,使现实存在的经济模式下的思想僵化经过文学多重想象不断磨砺实现社会意识表达的张力结构。客观地说,在功利化的现实存在中文学的批判是在建立在反思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在文学对现实的“对抗性逆反思”中“越界”实现对现实的力量平衡协调,以文学反思的情感尊重来对抗世俗社会的机械化,以艺术化的现实来抨击真实现实的非合理性,达到对现实的批喻,用文学的现实对抗批判来实现传统价值场的更新,确立一种穿透性的社会发展力。这种对现实批评建立在极为强烈的现实失落和社会悲剧的自伤中,否定现下现实价值对于文学的附加和追认,意在还原文学表达对社会主体价值导向作用,在意识的批判中凸现人在不同场域中的物质需求重压下复杂情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直接鞭击的是社会既定秩序的日益经济化,通过批评使受众能够在形成的既定过程中将现实变得更加的感情化,在文学化的具体生活中实现对现实存在的情感注入。更进一步地通过文学情感的扬溢使受众在阅读中能够感受众体经济社会下麻木的阵痛和萎缩,唤醒受众的精神在世俗中的重现意识,防止人在经济俗世化社会中的机械性下滑,阻止受众在精神变异中成为物质电钮支配的机械动物。

文学既然描摹了现实,又对现实的存在状态进行着批判,这就势必会形成文学→存在现实反观→对不合理的现实存在的评断→对现实存在下潜隐意识的挖掘、建构,从而深入到生活存在中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文学的诗意性创作是以精神心理的暗示下潜移来完成对受众的精神邀请,使受众能够从精神心理的接受来指向自己的现实活动,这里的触发点是文学所描摹的生活所指产生的能指度,即当下社会的客观存在(此在)向文学所要指向的世界存在的联想展开的彼在创造的开始。能够通过个人行为的趋向(活动的此在)达向社会价值(精神的彼在)的向上高蹈。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由低向高、由低俗的世俗向精神的神性向上反观,也就是说无论处在那一个阶段,文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在社会发展的存在中加入精神的平行指引,建立和强化精神与存在的相互和谐的社会意识形态。用此在的表达指向彼在的追求,形成向上的智性对话,在人类生存境场不断的恶化中建立文学的艺术智慧表达完整的精神诉求,以此来根除世俗的低向对精神的指向支配,分离世俗中的低劣向性,进行精神向上的现实存在修正,捕捉社会的欲望肯定和批判在循环的社会存在中寻求人类正在失去的非世俗化乐园的重建和创造。
戈多 at 2008-9-25 17:23:45
二、现代文学价值场的建立

不去探讨文学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能量来复现世界和形成社会推动力,但是文学注定永远是为它表达的对象/社会图景存在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价值场的建立就是要完成文学命题对现代场景语言的转换,以文学的深度批评来建立起社会存在意义下的价值场,以文学性的诗意来反映社会的问题,寻找解决社会的矛盾的方法,实现社会精神心理的重新确位,我们才能够完成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才能融入新的思路来突破社会的颈口,实现文学价值场对现代性下的建立,在思想、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启动认思维方式的再建构,从而铸就富有积极社会意义、贴近世界的文学表达路径。

立足于中国的现有社会语境来观察世界的发展轨迹,在经济意识的导向下,中国的文学发展在“世界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西方文学、哲学之间的吸纳和交流蹒跚而行。这种文化丰富为建构中国文学走向全球化语境下的普众性价值的接受提供了一种历史际遇。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的建立必然强调一种广泛的异质性地域文化的同构表达,必须以传统文学的经验总结来重塑现代性富有活力的中国文学,对文学进行政治立场上的重新评判,而不是放弃其对政治的作用,孤立为纯文本意义下的私人抒情。强调文学与世界全球下背景域中的视野的融合,需要将政治功利与文学的审美放在理想价值和哲学意识延展的交叉线上,使其能够和谐地促成统一的社会发展进程的范式,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变革历程寻踪对文学个性、自由地呼唤,建立起平等的文学视角下的政治民主话语对话场。准确定位文学的政治导向作用,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从政治的视野中唤醒,去具体表现对政治的移植和理论定位,创造性地开拓对政治的相容性、引导性。从文学在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学的意义也在于建立对哲学总体方向的跟进,去寻找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根基缺陷,弥合起发展的不足,把社会中隐匿的问题发掘出来,认真在进行考察反思,寻求在这种反思中对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点,寻求社会新的超越和弥合的方法,这才是文学在当下历史时期对政治作用的方向。

文学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与所要表达的政治形态意识紧密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在现实的阐释中表达着政治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而又无法充分向受众表达的思想的目的指向,概括来说缺乏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文学就是一滩被堵住了流向的死水,而缺少了对现实的文学化广涉,政治也就成了空洞而缺乏鲜活力的说教,在这种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学在实际上形成了共构共谋关系,其相互的推进情况十分地明显,所以文学应该在其建构中必须加强对政治形态化的追加,着眼于对意识形态的解释,选择合适的具有开放性发展后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普众要求的意识形态来互应社会的发展节奏。且不论文学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相对意识的,就文学的社会功用而言,现下提出的文学对现实的平面化和对现实的消解其实都是在完成着对当下意识形态化的去除和对政治的批评,反过来讲都是意在建立一个对个体而言(或者说小团体)的符合自我表达意义的意识形态框架,从而获得对现实“主观性和间接性的”影响和作用,最大程度对意识形态的可依靠性进行追认,达到文学化意识中的人的精神的纯粹靠近,最大限度上着眼于文学对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或话语权力)的积极探索,以具体的方法(文学)和具体的指向(意识形态)靠近对社会的充分了解,直接地完成文学对社会价值的在场意义。

文学在场意义的完成,对适应全球化统一语境对话机制的建立,对当下非政治形态化语言权的反构都充满重要意义,都将拓展文学对社会认知的合法立场,打破时代的空间距离,以现实化的政治喻指生成一个崭新的社会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结合文本的思想性传递意化民族“个性”在世界同化背景下的特异性和共同性,在充分的地域性文化感中对社会化背景进行言说承袭和扩张,在丰厚的文学表述中超越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安和焦躁,建立一个具有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秩序场,在价值的惊醒中对社会的认知获得独特的资源和新的意义认识,在社会的合法言说失效的当下场域,通过精神合法立场的身份确立,使文学更能完善其自身的表达功能,完成与政治、经济发展间的良性互动,在其价值感性经验下体悟社会发展的趋向,确指文学对政治的某种指喻功能和向导性。在这里,文学其实已经发生了现代性价值转换,它从纯粹地审美愉悦中走了出来,经过文学所体现的社会价值的倾向意义对社会价值场的建立拥有更进一步的引导和指认,也就是说文学在这意识化形态化确立中将对其价值确位和演进,对中国社会的新时期建设进行有效地转化、重构和言说。
戈多 at 2008-9-25 17:24:03
三、    黑铁审美图景的完成

文学的审美倾向决定着文学存在的价值基础,在对审美定位中我们才能有效地利用审美的倾向技巧发扬自己对社会所持有的观点和新的期待值。通过对美的具像审视一层层地剥开社会的面具,揭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这样就可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和特征来体现哲学价值的判断,追寻哲学阐释的落脚点,藉此将美的表现表达在从文学的此在到哲学的彼在,再由哲学的此在转化为生活和社会的认知的彼在上,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审美。我们已经经历了文学的和社会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现在正在进行着“黑铁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普通地失去了精神信仰,在物质化的引诱下已经普从于机械的麻木,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世俗化、金钱化,强化着普众对物欲的不断追求。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文学和哲学的基础价值已经普遍丧失其指向的有效性,人性美的发现也已经失衡,因此如何在这种前提下,如何舞蹈人本体的精神,以文学的“我之境”达到社会“他之意”的言说,从而肯定精神构同于物质存在的本文价值,不仅是一个即深的哲学命题,也决定着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黑铁主义的核心在于对一切存在的合理性认识和解释,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的两个向度构成着对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力。存在是对合理性社会的本体锤炼,为了实现这个本体的认知,黑铁将在现实中表现各种平面的人显欲望,在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戏剧化表现中表现现实存在状态真实性,以基础现实的观察形成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再现存在的目的性理想,赋予存在更强悍的载体意义,直指世界的本源和本身的需求本质。因为这种存在“意义”表现和突出了世界隐秘的合理性构成,因此在存在的意义象征中完成着对社会的回响。在黑铁主义者来看想像存在通配了精神指向的钥匙和密码,开创着新的现实主义价值,是要在不断的现实描摹、反映、消解中找出现实存在的合理内核,并且以此种形式的探求为契机,加强对客观存在事体的感应,在表现的存在和隐藏的存在之间建立起丰富的意义代码,来解释世界、探讨世界,确立存在的非偶性对称和存在经验的有效地补充和完善,还原世界的真像和表征过程。

和当下的文学书写的向下性追求不同,黑铁主义是在审美的倾向性价值中寻求精神的向上舞蹈,意在建立起集体社会的宗教式信仰,以集体存在的形式决定个体的反映内容,以文学的现实存在指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以集体意识的情绪感应间接地摈除物欲化社会下膨胀的个体主义和私语,审现文学的公众审美能力,运用现实场景的陈列、心理意识存在的探照以及创作实践中的节奏控制等多种技巧,加强现实的平面的呈露,形成积极的审视指识,从多层面趋向对美的感性记忆,使文学从“假象纯粹”和“自我娱乐”中脱身而出,以精神指向完成与存在性现实的融合,在对传统的批判接受中发展新的精神内容。也就是说,在写作的精神指向中黑铁将以众体社会价值的捕捉来推动个人意识的复苏,以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个人的存在意义,以文化生态的触发来构建和谐的民生、民本环境。以社会的强力指涉将个人具有的“全部价值”通向社会的集体意识中,以集体向上的纯洁之域来表现个人的价值。由于所处的是黑铁时代,而所保持和追目的又是对“黄金时代”的记忆,在这里黑铁的写作将更加趋向对集体观念存在的认识和把握上来追寻真理的目标,以强大的现实审视力来对应社会,形成集体审美的暗示,以审美暗示完成对崇高向上的“真、善、美”的美学追求。

黑铁审美图景的完成指力于社会对群体价值的普遍认同,在社会生产大同化的历史步伐中确定个人的价值只有依附于某个团体而得到中肯的认可,是以团体的发展潜力做为座标点,因此在黑铁的书写表达中去发现文学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做为时代思想的传声筒而存在的,要意识到所有的解构社会、解构政治只不过是在人为地割裂着文学的思想价值,只有形成了这种认识,我们才可能自觉地去考量文学,凸现文学在普众的物质化追求中被日渐遮掩的力量,塑造思想的“重度建设”,在艺术审美中构成文学的现实消费意义,在精神性消费中正确认知世界和社会的发展矛盾,超脱于文学现实繁荣下面的虚华,真正地认识文学对历史推动的积极作用,去推动民生、民主社会的构建,摆脱文学的个人化表达倾向,在审美中自觉地去践行社会需要什么就表达什么,批判什么就深入什么的普众写作立场,以普众的接受度来凸现文学的本体价值,从而形成真正地建设力量,扛起文学复兴的责任,使文学在普众欢呼中发挥为社会进步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戈多 at 2008-9-25 17:24:20
四、    黑铁主义文学未来价值的当代确立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的审美结构层次应该是完全向未来敞开的,它借助于历史之脉和现实之感形成对未来的表达,呈现人类社会的美感、宏大等未来无限指向的形式,从而达到社会精神的自我圆融,形成未来价值的当代确立。在现下社会,普众承受着社会集体道德和价值的普遍沦丧,在精神的沦丧中实际上社会行为的沉沦。因此我们倡导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定位,使文学真正担负起对未来社会价值的重构解读的终极任务,在认知方式上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度,以强悍的精神渗透力推动社会行为的变革,最终完成社会的向上化积极表达,实现社会价值和道德、精神的复归。

在现下的文学理论框架命题的设立中,大都是以“文学死亡了”做为基点来展现两种观点的交锋。但是文学真的死亡了吗?在前文中我曾指出文学的死亡是将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来切入的,但是从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文学是和社会发展的存在(意识存在、现实存在)密不可分的,文学承担着文以载道的重任,书写着对社会现实的记录、表达和反思。反过来,社会价值又构成文学书写的对象化材料。为文学书写提供着空间。所以无论文学发展怎么样的变化,其外在形式有多少改变,其历史积淀的功用化标准是不变的,它主要在对社会性存在的否定和肯定的二元关系中形成相互的社会支配张力,在这种支配状态下,文学可能在社会中面对着复杂的现实有其对社会建构和批判力量的消长,但是决不会死亡。在全球化消费的时代下,由于强调的重心在视觉化的感官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化协调上,缺乏了对隐匿在其深处的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导致道德价值的模糊和精神追求的失丧,最终造成道德秩序的混乱和缺失,隐匿了更多的社会矛盾。文学价值的发掘和重估就是在人们普遍缺乏对道德哲学的感性认识的时候,以“准哲学”、“新道德价值框架”的面目去触动和改变现实,以文学的崇高化建设性颠覆来对抗世俗世界向下的沦陷,在个体生命的意识知觉中充当“崇高向美”的价值工具,产生新的能量源来对社会的不完美性进行改造,从而在思想层面上重启普众众体意识的心灵净化和纯化,完成文学意义价值“现实存在与艺术知觉”的互为互动,建构积极的向上价值。

黑铁主义文学价值的确立强调意味着文学对社会生产性的对应,对应着文学价值的伴生,在文学的消费中实现生产精神的自由增值,具体地分析大众审美在大众生产中的表现方式,以具象的行为描摹拟表达精神的享受,在消费中消解“日常存在”的庸俗立场,享受“日常存在”中的精神趣味,使普众在精神的消费中自然地去除依附在文学消费中的粗鄙化、身体化、欲望化的表层外在,从书写的粗鄙化、身体化、欲望化深层中感受文学的精神实指,在文学的生产性消费中重新聚合美的文化力量,平衡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发展逻辑,从物质的此在走向精神的彼在。其次,是在文学倡导中一方面要享受低向写作隐藏的美学理想,实现对美的完全呈现,一方面要在不断的文学沉潜中去除在“文学消费”旗帜下斑杂的文学的商业化趋向,将普众的感官虚幻引领到精神的智慧储备中去发现精神的巨大力量,使普众能够从内心的审美营造中享受精神狂欢。以文学引领物质的价值代向,在日益强大的社会大同化语义场中握手扬弃经济对文学的异化,积累经济的文学化的知识范式,以文学精神的指示力预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向,以文学下思想的存在配套“政治逻辑”和经济行为,面向未来构建文学基于对物质存在超越的社会发展方向。

基于黑铁的精神向上的价值诚意,其书写将着力于挖掘隐匿在现实中的历史感和深度感,在文本表达中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不合理现实的消解重构,这种重构和消解首先建立在对已知的文学意义在社会价值层面的普众道德意识的觉醒和集体意识的再构上,强化精神意义的价值主导趋向。在现下的社会现实和精神存在的此在中寻找向前的社会性的纯化彼此,逐步地完全实现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从而真正的实现全球化模式下的民族特异的保存。把社会的感受融入到文学的现实性中,从现实描摹和艺术化中触发现实思考。在对现实的高度概括中,以社会描摹展现“社会的复杂性”,建立起社会向下价值批判和道德向上价值的双重角色。立足于个体的人的精神的高蹈来发现人的个体对社会的存在影响,以文学的普众化对社会的后意识进行探索,为普众的精神接纳搭建起桥梁,以文学的隐含重新启蒙大众化的思想从众体的民间化走向合体的社会化,最终建立起历史的思想坚守,在批评中形成过存价值与物质化的隔阂消除,以社会的融合发现文学使命的内在动因。

总之,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社会意识形态,众体道德观念对它的压制或者是推动而存在的。黑铁主义也意在调整通过传统和存在意识的认同过程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努力发掘出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以生存状态的此在指向精神状态和理想尺度的彼此。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形成文学的多元对话条件,在人文悲情关怀和崇高价值的追求中认识社会和世界的本质,在不断的存在指认中完成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而不断改变文学对应社会的参照系,形成文学与社会实体、意体存在的相互参照、相互指认。也就是说在社会现实的存在中,做为文学流派的黑铁将在以上的追求上发掘出文学同体性下的差异性,以精神的高蹈指引社会审美的向美立场,在文学的内部建立起更符合人文价值关怀的基本信念,从而确定新的社会与文学对话机制和更广泛的价值定位,完成众体奴性的彻底消解,在文化认同中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黑铁意义、黄金价值的社会认同语境,这也决定着一个黑铁主义者的黄金追求和意义开创。



2007年3月27日初稿



作者简介:钱刚,又名央旦才让,男性公民,一个藏传佛教徒、文学理论者、评论者、诗歌写作者,1975年出生于兰州市西部农村,现供职于一家事业机构,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写诗千余首,理论评论三十多万字。

通联: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园林局  邮编:730084

伊妹儿:[email protected]

博客:http://www.yanruyu.com/jhy1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