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燕刘诗歌笔记.<三>(2008.7-2008.9)

燕刘 发表于: 2008-9-25 16:52 来源: 今天


<三>
我喜欢这种自如的拿捏感,只要不是那么刻意地向诗靠近,越远越好。

读楚燕的诗总能让我产生一个时光倒退的错觉,似是又回到少年,看着哥哥给姐姐写诗。这样风格的诗应是区别与目前的大部分所谓诗,区别于目前想当然的虚拟寄托,因为它是“真人真事”,距离离我比较近。

倘若句子果敢勇猛,每一句话都可能构成一个景象。
但是,就被这些句子说完了你整首诗要说的东西。读毕一句我还可以再回味回味,但一首读完了,却不能再细品了。这样的表达是有些刻意局部细微的表达,却也忽略了整体含蓄的缓缓释放。

有些人出于自己的习惯,总喜欢用一大堆修辞来为自己的表达作烘托和解释。殊不知,过多的修辞只会淡薄语言所蕴涵的力度。一首诗中修辞的滥用会直接导致整体表达上的空洞和苍白,虽然他极力的想营造出一种氛围。
我很怀疑,这是不是一种创作中的习惯?像这样的修辞滥用,最直接的负作用就是导致作者本身不会作本质的思考而让诗歌的原始价值严重缺失。

一首不差的诗应该诗思厚重,不空洞,言之有物,而不管他以何种诗歌平台展现。

一首诗它不够凝炼,一个较为重要的理由是形容词或者定语的运用。此诗的形容词或者定语或多或少还是在减弱了它整体的份量,我好像有这么一个感觉,除非你对所定义的对象不够有信心或者力度控制,否则形容词或定语的出现只是在加弱你内心的不自信和恐慌,这也就是我说一首诗不够大气的原因之一。

器官语句很伤人。更别谈诗了。

如果有两个同样质量的诗放在眼前,越往下的关注和越细微的关注往往能首先吸引我的眼睛,我会第一个拿起来夸赞。

现在的大多诗人和诗,都是在比技术,道德尽失,对底层和下面的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注。只晓得建设高层建筑和别墅,却不盖一般的民主需要的普通房子。确实肮脏的狠麽!

真理在天顶,谬论悬在半空。
谬论肯定诱人。好多种状况下都挥霍完毕后,发现自己并不是在向真理挖掘啊。

中国诗歌是一个集体,中国诗歌界是一个明清的县府衙门,不值得尊重。

下雨就是发洪水,暴雨后和洪水后大家都在现形,都得现形。

——关于“歇斯底里”,我的想法是:
应该更歇斯底里的,一个关键的切入是诗点与诗点的转接不能有过大的断层,要跳跃而更顺承。体现在句子表面,我只是说一下我的观点,比如“没有有谁比我更明白/更没有比我更痛苦的”,起句的末尾应该和所接应的句子有一定的重合点,比如动词、比如主语等,这样的一个好处是能让读者阅读时有更多的压迫感,更不能自由喘气,这样,诗感就更容易开拓了。
当然选择“歇斯底里”时,要注意的是场景和诗感的开拓,不要狭窄了,不了就会比较轻易地陷入泥漳。不好。

评诗,不是让你只去理解诗,你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不要光顾着读后感,要说说他的好和他的不好,他该怎么走,或者他该怎么死。评诗不该只是理解诗的,任何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法,犯不着拿出来自己的理解给大家看。应该说出它的特点和不足,它有没有药石可救。

我倒是有一个这样的途径能让唯美怀古的思想或能践行。
我一直觉得,对于唐诗、宋词能不能用新诗或者现代诗的手法写(不是译文)出来,不拘于原文,不拘于时代,披一件漂亮的披风,下面却是新的皮肤和心脏,或者还有一把锋利的匕首。“唐诗(宋词)新写”,对于喜欢唯美的朋友不妨一试,那么,感觉或许会更爱现代诗的。

(2008.7-2008.9)

最新回复

张伟良 at 2008-9-25 17:06:31
中国诗歌是一个集体,中国诗歌界是一个明清的县府衙门,不值得尊重。

下雨就是发洪水,暴雨后和洪水后大家都在现形,都得现形。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