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古典诗歌到新诗:从物我平等到先人后物

笔头风月 发表于: 2008-9-06 11:44 来源: 今天

新诗,严格意义上将已经不是诗歌,有诗而无歌了。古诗是讲究声调的,可以唱可以吟,可以看可以赏。新诗则不然,新诗侧重于“诗”,忽略歌的特性,着重于追究诗人内心的感受,其意也在于感动自己,所以新诗是诗而不是诗歌。这是从形式上讲,形式上变化其实也起源与新诗对内容上的追究变化。现代诗追求内心的感受,而放弃了传统诗歌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古代诗歌基本上“物之感人”,人被感动抒发和物有关的情怀类比,就成其为诗。因此古典诗歌强调物与“我”的平等,所以古诗多从见景起兴,从不同的景观和感受抒发不同的情怀,天人合一思想隐然吻合其中。新诗中物,自然中的物或人想象的物都是“自我”的客体,具有可变性,完全是为“自我”的抒发情感而服务和生成的,可以说新诗中,有了什么情感,就可以对应“变出”什么样的物,所以新诗中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意象和象征,因为新诗对物的态度不再是从普通的认识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情感需求出发,比如下面:北岛《明镜》
夜半饮酒时
真理的火焰发疯
回首处
谁没有家
窗户为何高悬


你倦于死
道路倦于生
........
这里,酒、火焰、窗户,都脱离自然中的原形,被诗人的意境变形。
再如,《镜中》(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里的梅花,也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上的认知,完全被诗人虚化了,借用了。
新诗中,物,已经完全失去独立存在的地位了,它只能向诗人澎湃的内心低头。

[ 本帖最后由 笔头风月 于 2008-9-7 00:40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8-9-06 12:15:48
有意思


末梵 at 2008-9-16 06:58:12
好帖子,很令人触动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