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索尔仁尼琴:为什么忏悔?

海客 发表于: 2008-8-10 14:40 来源: 今天

作者郭松民



          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着名作家索尔仁尼琴8月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8月4日中国新闻网)。在俄苏文学史上,索尔仁尼琴也许是影响最广(且不说是影响最深)的作家。自从1962年《新世界》杂志第11期刊载《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起,索尔仁尼琴就不断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实际上,索尔仁尼琴的影响,早就远远超出了文学界,而进入了思想、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也许正因为如此,索尔仁尼琴很可能同时也是俄苏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褒之者赞其为“伟大的挑战者”、“圣徒式的一生”;贬之者斥其为“文学界的弗拉索夫分子”(弗拉索夫为原苏军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纳粹)、“劳改营的狼”;中性的则定其为“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本人则自称为一头不断顶橡树的“牛犊”,“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
  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际上存在两个索尔仁尼琴:一个是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索尔仁尼琴,一个是作为作家的索尔仁尼琴。这两个索氏纠缠在一起,很难被截然分开,而当人们赞扬作家索尔仁尼琴时,很可能说的是政治活动家索尔仁尼琴,而当人们抨击政治活动家索尔仁尼琴时,很可能又误击了作家索尔仁尼琴。
  当然,这不能全怪读者和评论者,因为即便索尔仁尼琴本人也未必能够很好地区分自己的两种身份,以给他带来巨大声望的小说《古拉格群岛》为例,索氏的这部长达140万字的鸿篇巨制有一个副标题“艺术研究的尝试”。根据他的自述,他本来想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写一部劳改营历史,但是缺乏材料,只好用“艺术研究”的方法。他在一次谈话中讲了这个方法的“优于科学方法之处”,他说,科学研究需要有100个或200个事实,而我只有两三个,这事实的缺欠可以通过“艺术的跳跃”来解决,或通过猜测、讲一个故事和插入一句谚语来填补。这种“艺术研究”方法自然要比科学研究方法省事和便捷,可以在不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凭空虚构和编造,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古拉格群岛》,其可信程度可想而知。在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中国的“报告文学”,读者很难区分哪些是“报告”,哪些是“文学”。而索氏之所以这样“尝试”,目的当然是政治的:把苏联描绘成遍布劳改营的黑暗帝国。
  这是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作家的悲剧,因为特定的时期、复杂的矛盾,迫使作家把写作作为政治活动的手段,并以此铺就了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2005年,俄罗斯《旗》杂志第一副主编伊凡诺娃说:“他其实应该在奥林匹斯山上呆着,别什么都干预;这是他应有的角色。可他却干预,于是毁了自己的一切,连同他的名誉。”她的这番话道出了索尔仁尼琴的性格和他最后的悲剧命运。在冷战时代,索尔仁尼琴和他的作品从头至尾实际上都是在被利用,而强烈的民族心又使他一步步地走向忏悔,这是虔诚教徒宗教思想的回归,也是他心灵的最后归宿。
  1994年,索尔仁尼琴以一个流亡者的身份,怀着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拖着76岁老人疲惫的身躯,在海参崴登岸,坐火车向西横穿全俄,回到他阔别整整20年的俄罗斯故土。祖国物是人非、满目疮痍的现状,令他的政治雄心折损大半,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苏联时代的看法。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中,他肯定斯大林是伟大人物,赞扬斯大林发动了“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这说明他的内心在忏悔,在他心中对曾经一度强大的祖国的解体,充满了无尽的惋惜。
  两个索尔仁尼琴的存在,使得“索尔仁尼琴现象”成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文艺界最为复杂的现象,无论是研究还是阅读,注意区分两个索尔仁尼琴,都应该是有益的。而继续把索尔仁尼琴捧上“神坛”,如果不是对他的一种误读,那就是对他的一种蓄意利用!

最新回复

李大兴 at 2008-8-10 14:58:45
索尔仁尼琴从未忏悔,“他的内心在忏悔”是作者自己的梦呓,“在冷战时代,索尔仁尼琴和他的作品从头至尾实际上都是在被利用”这种话,很清楚地表明作者的先入立场:惋惜前苏联被西方反动势力给灭了。
张伟良 at 2008-8-10 15:37:09
七十六年故国梦 隔江犹唱后庭花 索氏迷惘 复杂
杨典 at 2008-8-10 16:53:16
其实一点也不复杂,不矛盾。人都是恋旧的,哪怕是只破碗烂袜子,一旦找不着了,就又想了。挺累的。若前苏联真的回来了,他又会愤怒地去写《古拉格群岛续集》。 以此类推……
钱晓强 at 2008-8-10 16:59:30
没看过他的小说《在转折关头》,不敢说话。我想人心复杂,就象我看奥运开幕式,就想为鲁迅、毛泽东们叫屈。
张伟良 at 2008-8-10 17:05:29
杨兄 钱兄说的都有道理  问好
海客 at 2008-8-10 19:01:31
贴过来就是要左看看右看看

兼听则明

谢谢   继续
李大兴 at 2008-8-10 23:32:39
索翁有大俄罗斯情结,思想更有宗教保守派的一面,但这位作者的胡言乱语如“索氏之所以这样‘尝试’,目的当然是政治的:把苏联描绘成遍布劳改营的黑暗帝国。”属于歪曲一类。 我看不出他读过索氏的书,这篇文章的水平也就是糊弄糊弄从未读过索氏著作的人们。
海客 at 2008-8-10 23:35:04
郭XX这人怎么这样
海客 at 2008-8-10 23:38:08

QUOTE:

原帖由 钱晓强 于 2008-8-10 08:59 发表 没看过他的小说《在转折关头》,不敢说话。我想人心复杂,就象我看奥运开幕式,就想为鲁迅、毛泽东们叫屈。
如何解?
杨典 at 2008-8-11 09:51:51

QUOTE: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8-8-10 15:32 发表 索翁有大俄罗斯情结,思想更有宗教保守派的一面,但这位作者的胡言乱语如“索氏之所以这样‘尝试’,目的当然是政治的:把苏联描绘成遍布劳改营的黑暗帝国。”属于歪曲一类。 我看不出他读过索氏的书,这篇文章的水平也就是糊 ...
的确是这样。这个作者郭某是个酸文人,并不能深刻理解作家的本能和索氏的精神传统渊源。而全世界真正第一流的作家要做的事,正如李敖说的——历来就是反对,反对,还是反对!不需要“同意”。“同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作家创造力的死亡。
海客 at 2008-8-11 13:03:50
张伟良 at 2008-8-11 20:53:03
他看见了他的天堂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