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写诗三境界

南北 发表于: 2008-5-20 06:24 来源: 今天

——现代禅诗理论随笔之六




11819dcc97f.gif


借用一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修禅三境界。
诗和禅的相通之处,都在一个“悟”字上。修禅要达到至高的境界,是通过修而达到悟。写诗要达到艺术的炉火纯青,也是要通过不断的苦练和探索才能达到。
基本说来,用禅家的修禅三境界,也就是抵达境界高峰的三个阶段,来说明诗歌创作上的三个阶段,也是最为贴切不过的。
第一阶段。开始学诗时,往往是目之所及,情之所动,神之所往,也就是有感而发,将看到听到想到的人事物,诸多现象平端直描出来,唯恐不实不真,唯恐不能言己之志,抒己之情。朴素是朴素了,但在语言文字的锤炼和克制运用上,不得要领,更不要说结构布局上的艺术营造。这时所谓的创作,还只是处在一个原始的临摹状态上,只是将那“山”给非常表象的描画了一下,至于山的蕴藏气质,是一些也没有触到的。这时写作者看到的山,还只是些树木和石头,而不是真正的山。
第二阶段。这样的写作,假如不仅仅是一时半会的青春型冲动,而是作为一种人生的和艺术的长远追求坚持了下来,那么时日即久,便会有一种不满足,有一种想要突破的内心要求。在这种内心强烈的突围意识下,就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举,就会有对于当初那种看山是山的反思和反动。于是,诗作开始出现词语上的华丽绮靡,结构形式上的刻意求奇求新,气势上的风驰雷击,喧天动地。这样的诗,很能给人以激情振奋的感染,对人产生强烈的近距离冲击。并且看上去形满体丰,犹如壮汉少妇,茁健有力。但若认真细观,就还有很多的破绽露出来,不堪挑剔。这个过程,大抵处在“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上,是在第一阶段上进了一层,但离真正的艺术高峰,还有一个质的飞跃等在前面。这时写作者笔下的山,是被自己的想像包裹着的山,是云遮雾罩着的山,也就感觉是与以前所见形貌不同的山。
第三阶段。这是一个“繁华历尽,返璞归真”的归依处。人生的风霜雨雪,经历了。生活的咸淡苦辣,尝过了。内心的激情喷涌,内敛了。这时,会有一缕淡淡的怀旧情绪在内心滋长蔓延。对于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常常成为不变的主题。再看面前的山水,仿佛当年,而不再云烟遍布风雷奔涌了。但这个山仿佛当年,却又明确不是当年。它没有了当年的梦幻多彩,也没有了后来的壮丽高崇。它的一草一木,每块石头,就都是一草一木和一块石头。事实是,山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变。变了的是禅者是诗人的心境。这时的写作者会放弃所有的华丽,甚至放弃一切的形容和比喻,而只将山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如果分行的文字就是诗,如果写这样分行文字的人就是诗人的话,那大多数的诗人将在这看山是山的第一阶段止步。他们只是诗歌的爱好者,是票友,是在一种原始的玩的状态上。接着是那经受住了淘洗的一小部分人,进人到第二阶段。他们在经过了艰难挣扎和选择后,也许会找到一个出口,找到一片自以为适合自己的创造空间,开始自己的经营。但大多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甚至会以功成名就的诗人自居,而实际上也还是作茧自缚,不再有继续突围的力量和勇气。我们在当今所谓诗坛上看到的那群人,就是他们了。能够从第二阶段冲突出来,进入到第三阶段者,少之又少。他们才是化蛹为蝶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者和诗人。这时,诗歌已经不是写作的事情,而是生命的事情,是哲学和宗教的事情了。一切的追求,这时也都不再是追求。一切的围困,也都不再是围困。这时的诗人已经达到了灵魂的大自由,可以进入“任意随行”的状态了,不再有什么可以成为他身心的障碍。在提笔落笔之间,甚至连禅或诗的念头都不再生起。
冥冥之中,只有一个聚散无定的东西在飘荡,在导引,那便是所谓的禅趣和诗魂。

最新回复

木虫 at 2008-5-20 08:37:02
大和尚啊
yufan1984 at 2008-5-20 08:56:30
如果你能举点具体诗人的诗歌来印证你的观点就好了。很多时候,这三个阶段,在一个诗人写诗的时候是模糊的。诗人有这样的三个境界,但诗歌却不会有这么明显的三个境界。
小杨柳 at 2008-5-20 10:43:33
诗人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三重境界实际是“超越与返回”的过程,这让我想到了一些愤青们,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超越,而是站在原地就去打倒一切,这很可笑。中国当代的诗人面临的应该是一个内在修炼问题,境界高者写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一样,从很多大师的作品里就可以读到。问好楼主,文章让我深思,并同意三楼所说,加点实际例子恐怕更有说服力!
成都书童 at 2008-5-21 20:28:27
或许什么都不是。也许,仅仅是在寻找一个过程罢了。
南北 at 2008-5-22 07:51:45
从今天起,还是回到诗歌文学,不再参与其他的讨论了。
问好楼上各位。你们才是真的在修行哪。
寒江雪 at 2008-5-22 20:04:13
第三阶段很多时候难以判断,不知是平淡还是枯槁,正如王国维所言,我旧体诗词看得较多,新诗只看过一些,记忆里昌耀的诗是让我感动的,一种比较原始的纯真。旧体诗词里觉得湘真词的地位没有得到它应有的位置,王国维批评是彩花,我觉得不当
南北 at 2008-5-26 05:56:04
王国维的对于词的境界说,是从沧浪诗话而来。而沧浪诗话评诗的依据,便是禅意禅趣禅思。
我对现代禅诗境界的论说,也是借用禅的三境界说。当然,到了第三境,就是大智若愚的样子。寻常看不见,见着便惊异。

QUOTE:

原帖由 寒江雪 于 2008-5-22 20:04 发表
第三阶段很多时候难以判断,不知是平淡还是枯槁,正如王国维所言,我旧体诗词看得较多,新诗只看过一些,记忆里昌耀的诗是让我感动的,一种比较原始的纯真。旧体诗词里觉得湘真词的地位没有得到它应有的位置,王国维批评是彩花,我觉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