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里斯本大地震和启蒙运动中的欧洲

于木 发表于: 2008-5-17 20:58 来源: 今天

1755111日,里斯本,葡萄牙首都,当时全欧洲第三大城市,在一场地震中变成废墟。接着是火灾,在场的普鲁斯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以为看到了地狱之火:“所有的房屋,教堂,宫殿都被摧毁,又被地下喷出的熊熊火焰吞噬”。半小时后,海啸爆发,三次席卷城市。共10000人死亡,相当于当时7%里斯本的总人口。
  如果死亡人数和物质损失可以统计的话,对欧洲人的思想冲击恐怕不能用数字来说明。当代哲学家德勒兹(Deleuze)说到:“在欧洲历史的上,和这次地震相比的只有纳粹的集中营。”

    从神正论到乐观主义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710年用法语发表了《神正论》。神正théodicée是莱布尼茨造的新词审判”两个希腊词合在一起。在书中,作者认为:“最初有许多创造世界的可能,上帝选择了最好的方式,因为他做的一切都依据了最崇高的理性。[。。。]说这世界的恶多于善,是错误的。这是他们的眼光过于狭隘,这狭隘本身便来自恶。[。。。]人类所说的恶,和天使、星体、物质、岩动、动植物没有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如果根据这种理论,所有可不幸不过是神对恶人的惩罚,善人不必担心。这成了乐观主义(optimism的基础,也成了哲学界关于乐观主义辩论的开始。1734年,英国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在他的《关于人(An Essay on Man)》中继续这种乐观主义:“真理就是,无论什么,都正确(One truth is clear, Whatever is, is right)。"
  达朗贝尔(D’Alembert在他负责编著的《百科全书》中给“乐观主义”下的定义时写到:“人类怎么会在一个可能是最好的世界中互相残杀?”
1747年写的《论乐观主义》中,康德也认为:“如果上帝拒绝邪恶和痛苦,如果他不希望它们出现,仅仅是任由它们自生自灭,那邪恶和痛苦为什么必然存在?”

    从伏尔泰卢梭
   1755年大地震后,不知道有谁敢说这些亡灵都是“恶人”?关于乐观主义的论辩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1)上帝永远善良吗?
  2)上帝万能吗?
  3)世界存在着邪恶和痛苦吗?
  当时的无神论者,比如狄德罗,孟德斯鸠,既然不信神,也就不介入这种辩论。笔战中,自然神论者(deist)伏尔泰和虔诚的基督教徒卢梭最为重要。
  地震不久,伏尔泰做了题名为《里斯本的灾害(Poème sur le désastre de Lisbonne》矛头直指莱布尼茨和蒲柏:“什么幸福正当您这位终有一死的可怜人/用发抖的声音大喊一切都好”/世界相信了您但您的心/却一百次地驳斥您头脑的幻觉……/那个无边无际的上苍作出了什么判决/
沉默:命运之书不为我们开启。”诗以这句结尾:“一切会好起来,我们希望着;/一切已经很好,这仅是幻觉。”
  1756年1月1日,格林(Melchior Grimm)写到:“说一切都好是错的,说一切都不好也是错的。”
  根据卢梭的《忏悔录》所说,是伏尔泰把信寄给他,他才回应的。回信是1756年8月18日,他写到:“那些在里斯本失去生命的人,逃过了最大的灾难,不必再挣扎中等待死神,也不必经历生存的磨难;不过至少,这给了你做一首诗的机会,用来感动别人。”同时卢梭还认为是人建楼房的错误,说如果在沙漠地震,或是像野蛮人一样在帐篷中度日,就不会被压死。关于乐观主义,卢梭认为必须对大自然有彻底的认识,才会有权利说这是真是假,既然没人有这认识,也就没人有权利说。
  许多人对卢梭这样一个敏感的人对地震无动于衷感到惊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到这段历史时说:“卢梭不明白人们为何对一次地震大惊小怪。有时有一部分人会死去,这是正常的事。”

   从《老实人》到《魔山》
  伏尔泰当然不会放弃反驳,《老实人》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写出的。这应该是伏尔泰被读得最多的作品,出版于1759年,当年就几度再版。老实人的老师潘葛罗斯就是彻底的乐观主义者。在经历过无数磨难后,潘葛罗斯对老实人说:“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这一个最完美的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连锁关系;如果你没有被赶出那座宏伟壮丽的城堡;……如果你没有面临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如果你没有到过美洲;……如果你没有失掉你所有的金子;… …你这个时候就不能在这儿吃蜜饯香橼和阿月浑子果仁了。”老实人回答说:“ 一切都好极了。但是,咱们快下地干活吧。
  德国人并不太赞同伏尔泰的观点。但至少,如一个当代批评家指出的,蒲柏没有看到乐观主义最终会导致宿命论,以为一切可以随遇而安,以至于听天由命。
  无神论者狄德罗走得更远,直接把神给否定了。他在1778年写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也提到了大地震,里面的主人问雅克他哥哥去里斯本干什么,雅客答道:“去找地震,天意说了,他不去的话地震不能发生的,不能摧毁一切,粉碎一切,烧毁一切。”
  地震至少影响了思想界半个世纪,后来,法国爆发的大革命,于是另一场辩论开始了。这次地震,后来和伏尔泰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托马斯.曼在1924年出版了《魔山》,里面的人物提到伏尔泰和地震时说:“伏尔泰反抗了。他不能接受这残酷的命运和事实,他也拒绝了退缩。”

  1783,西西里发生另一场大地震;这次,没给哲学界有什么新的论题,到是地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发展。神正论也没完全消失,而是转向乐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
  再让我们回到德勒兹,他说:“在纳粹集中营后,我们在自问如何对人的本性保持乐观。在里斯本大地震后,我们在自问如何对理性的存在保持乐观。”乐观也好,悲观也好,也许应该像老实人所说的:“咱们快下地干活吧”;此句原文为“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也可译为“必须照顾好我们自己的花园”。Jardin一词即为菜园,也可是花园,伏尔泰一语双关;在我们做好分内事时,这世上自然多了座花园。伏尔泰的花园中的工作者不同于卢梭向往的野蛮人,前者与自然对话,后者只是倾听。
  至于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书开头堪称经典,作者开始便问书中人物何处来,何处去,姓氏名谁?好像作者还没搞懂他自己要干什么,用意无非是让读者注意到:所谓的宿命不过几个人的一家之言,大可不听。昆德拉后来把书改写成了剧本,雅克的主人想想知道四周那里是“前面”,雅客答道:“无论你往哪里看,那里都是前面。”最后他们跌跌撞撞的退场。
  我宁做下地干活的人,或不信命跌跌撞撞前行的人;哪怕只剩下一座花园,这世界就还美丽。


注:《里斯本的灾害》来自杜兰特的《探索的思想)(《哲学的故事》,谢郭勇健老师的博文。《老实人》在网上找的译本,不知译者,对了一下,译的很好。余下自己译的,康德是通过法文版译出。

[ 本帖最后由 于木 于 2008-5-18 15:02 编辑 ]

最新回复

伊索尔 at 2008-5-18 04:05:30
不是汶川。
deleuze站在启蒙理性代替上帝理性的立场上。

[ 本帖最后由 伊索尔 于 2008-5-18 04:07 编辑 ]
于木 at 2008-5-18 05:44:01
我开始写时,无非是想有个借鉴,总比闭门造车和肆意抨击要好。

这大概是我在这里最后一贴了。《肥皂》看了,不会全译,可能节选一下,近期在整理翻译过的,可能要等上很久。如果想指下不足的话来我的博客吧:http://blog.sina.com.cn/verbe

另:总结的很好。
伊索尔 at 2008-5-18 07:02:18
其实德勒兹还是站在尼采的影子里。
回头串门去,等我掐完了脑残们~~
伊索尔 at 2008-5-18 07:07:36
掐不成鸟,那只李八哥又删贴了!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