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转]散文诗:传统与创新(沉 沙)

于木 发表于: 2008-5-10 05:49 来源: 今天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holiday.com/blog/user1/1541/archives/2006/132917.html


散文诗:传统与创新






  “跨掉的一代”是世界现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社会的物欲主义及其价值观令“跨掉的一代”震惊,却又无力改变,因此,他们无论是在生活或写作中,都激烈抨击美国现存体制的种种丑恶和黑暗,常常以反社会主流文化的“叛逆者”、“异己”姿态出现。今天,美国与当年产生“跨掉的一代”时相类似的社会弊端有增无减,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生活的富足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危机。“跨掉的一代”诗歌大师金斯堡在他谢世前的94年说:“或许,当今美国本身就是一种跨掉,其物质财富已耗尽,而且在科学技术上的乐观主义已到了尽头,人们正在寻找金钱以外的真正价值。”

  翻开中外诗歌史,如“跨掉的一代”一样,20世纪以降,诗潮蜂拥、流派林立,诗歌观念和理论形形色色,构成了世界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观。20世纪初,意象派发起于英国、兴盛于美国,庞德是这场意象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他在《诗刊》上发表意象派纲领,主张诗应该描绘“意象”,“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

  意象主义运动发展成一场文化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把英美诗歌从衰落中解救出来。达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德列-布列东于1924年和1929年相继发表第一号和第二号超现实主义宣言,使他成为影响欧美的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理论家和领袖。他在《什么是超现实主义?》小册子里写到:“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思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超现实主义诗歌以超文学的姿态出现,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力量,发掘人的内心矿藏,揭示无意思的秘密,把心灵从理性的结构中拯救出来,把人从传统的美学、道德、政治、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创作手法上,超现实主义向传统创作观念挑战,寻求一种“最纯正、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凭借无意思或处于灵感状态的精神锐力自动地、自由地构成诗句,手法采用通感技巧、自由联想、离奇的想象、不寻常的比喻,颠倒逻辑和时空顺序,实现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的审美效果。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持续达30年之久,30年后的6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在美国发展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新超现实主义或称“深度意象派”,由一种反对形式主义的诗歌势力,渐渐成为一场大规模的诗歌运动。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现代派诗歌潮流几乎在我国诗坛重演了一遍。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我国诗界的诗歌团体和流派风起云涌,为世界诗歌史上所少见。80年代初,朦胧诗崛起,成为我国新时期思想史上的一个精神事件,继之朦胧诗之后,新一代诗人喊出Pass北岛的口号,现代主义诗潮勃兴,如追求日常语言的直白、自然、口语化的“他们”;走出文字禁忌、消解精英意识、提倡“诗是能指对所指”中性写作的“非非主义”,使诗歌告别了意识形态语境,回到诗歌艺术本身。进入90年代后,诗人们转入个人写作,诸多诗歌团体、派别为了消弭前辈流派的过度遮蔽而彰显自己,纷纷“偏移”主流诗歌,举起 “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口语写作”及“下半身”等诗歌旗子,按照艺术自律进行自我发展,并在反思新诗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与广度。在上个世纪末,为了争夺诗歌话语霸权,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在19994月“盘峰诗会”上展开一场舌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诗歌底线的追问和对诗人身份内在修养的质疑。

  相对于自由诗流派纷呈,诗观迭出的宏大场面,散文诗象一只丑小鸭,鲜有散文诗流派或群体的集体出场,但这丝毫不影响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独步于世界文坛。事实上,早在几千年以前,西方的《新旧约全书》中华美的“圣经”体经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等诸子著作,已孕育了散文诗的雏形。从1868年波德莱尔出版《巴黎的忧郁》开启世界现代散文诗至今,现代散文诗历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短短的一百年间,涌现出了马拉美、兰波、惠特曼、泰戈尔、纪德、纪伯伦、桑德堡、帕斯、圣琼-佩斯、列内-夏尔、博纳富瓦、罗伯特-布莱等一大批散文诗大师,为散文诗坛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其中圣琼-佩斯由于他的散文诗《流亡》、《风》、《远征》“那振羽凌空的气势和丰富多采的想象将当代升华在幻想之中”而荣膺1960度诺贝尔文学奖。印度诗人、19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作品,他还创作了“形式上完美绝伦,灵感上又独具匠心”的散文诗经典之作《吉檀迦利》。法国作家纪德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窄门》、《伪币制造者》,同时也因为他的长篇散文诗《大地的食粮》“如此匠心地在自己的散文笛歌中,所捕捉到的分而复归的浓郁的诗意”而获得诺贝尔奖。与层出不穷的自由诗流派及其诗人相比,散文诗作家在探索的道路上无论是作品还是散文诗创作理念,同样表现出了追求原创性、不乏创新意识和独立不羁的个性与反叛精神;同样无视一切禁忌,各辟溪径,竟相标新立异。天才散文诗人兰波在其散文诗《地狱里的一季》、《灵光集》里所创造的崭新的叙事方式将诗歌的语言节奏和精神的灵动韵律融合在一起,使散文诗在自由而自然的美学倾向上获得了一种生命与独特的美学力量。他说:“我认为应该成为幻觉者,使自己具有幻觉的本领。”“我发明了母音的颜色!A,黑色;E,白色;I,红色;O,蓝色;U,绿色。我确定了每个子音的形态和动作,迟早有一天,我会用天然的节奏,来创造一种可被一切官能接受的诗歌语言。”

  圣琼
-佩斯说:“散文诗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全部的生活方式,并不仅仅是认知方式。”“通过类比和象征思维,通过想象与沉思,通过形象的启示,还通过诗本身的节奏与语言的优雅,将自己投入到一种科学无法达到的超现实境界。”散文诗自由而灵活的形式受到世界各国作家的喜爱和重视,无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哲学家同时走进散文诗地界,为散文诗苑留下了大量优秀、杰出的作品,使世界散文诗宝库更加异彩纷呈。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导者罗伯特-布莱,不仅是美国著名诗人,也是杰出的散文诗作家。他把他的散文诗命名为“客体”散文诗,他在《作为一种进化形式的散文诗》中说:寓言是一种最古老的散文诗,兰波创造了第二种散文诗,第三种是客体散文诗,“将自身既不集中于情节也不集中于意象,而是集中于客体上”。

  我国散文诗的诞生、崛起与振兴,得力于外来散文诗资源的营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国散文诗人获取了驱动力和启迪。事实上,五四时期,散文诗与新诗几乎同时诞生,新诗对旧诗格律桎梏的突破,本身就显示了诗歌散文化的历史大势,也必然孕育散文诗的新生。自1918年刘半农发表第一首散文诗至今,我国散文诗呈辐射壮发展,同世界散文诗发展轨迹一样,散文诗创作者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创作范式,而是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自己的路,拓展精神的疆界,进行各种手法样式的试验。20世纪2040年代,处于奠基时期的散文诗,其影响至今的首推鲁迅先生的《野草》。但《野草》仅有23篇作品,一篇题辞,其中有一部分作品仍属于诗意的散文或杂文的范畴,几十年来,散文诗评论家存在着对其过度阐释的倾向。鲁迅先生也承认,《野草》是“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解放后,郭风的叶笛式的曲调、柯蓝的拾到的纪念册,构成了我国散文诗第二阶段的一种新体式,开启了十七年散文诗创作的先河。我国散文诗创作真正成熟、繁荣和丰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影响深广的当推耿林莽。耿林莽从80年代初步入散文诗领域至今,始终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在这个世界上不留下点声音,我是睡不着觉的。”从他第一部散文诗集《醒来的鱼》到第七部散文诗《草鞋抒情》,不断受到人们的称颂,并悄悄地被当作枕下书在民间流传。他的精短散文诗作品紧扣时代大脉搏的跳动,折射出人的精神与心灵中永恒的优美和尊严,体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匠心和高度的个人独创性,透露出人文精神光芒的苏醒,与整个人类思想传统相衔接,极大地拓展了散文诗的疆域。耿林莽在《散文诗:在多样中发展》一文里写到:“美的无限性,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散文诗的内容与形式发展的无限性,对此应有一点自觉。散文诗的未来,它的发展远景,人们对散文诗审美兴趣的追求,也有无限的可能性,永无终极,永无止境。”《散文诗》主编冯明德说:耿林莽“始终关注思考散文诗的发展前途,身体力行加以实践、探索并提供了有益经验”。

  就现代语境意义上的散文诗创作而言,散文诗是一个年轻的艺术样式。我国散文诗的历史不足百年,西方散文诗发展史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但由于世界各国作家以其卓识奇才,筚路蓝缕,独立不惧,施之事业,见于文章,散文诗终于成长为一个独立文体。正象罗伯特-布莱所说,“任何一种形式,如果长期为人们所钻研,就会逐渐显示出它内蕴的尊严、秘密的思想及它和其他艺术形成的联系。它需要你不断以更多的劳动来侍奉它。”

  如今,散文诗已显见出它特有的传统,形成了不同于小说、新诗等文体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规律。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确定了散文诗最基本的特征:自由的没有韵律限制的散文式的文本;语言辞采充满浓郁的诗意;艺术上的抒情特征。散文诗沿着这条路向,追求整体上的意境美、内容上的蕴籍美、节奏上的音韵美、语言上的辞采美,构成了散文诗独特的艺术美,成为散文诗的内核与灵魂。在手法创新上,无论精短篇章或宏大架构,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特点,或明朗、单纯;或朦胧隐晦;或深奥繁杂,寓意玄妙;或追求客观,隐藏自我,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散文诗是自由、心灵和精神的美,它属于文化、思想,属于人的审美智慧。它同诗、小说、哲学等其他人文门类一起,默默铸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性格。因此,散文诗的发展史,也成为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史、文化性格史和审美性格史的一部分。外国散文诗的移译丰富了汉语散文诗的艺术宝库,它同20——40年代的散文诗以及建国后十七年的散文诗、新时期散文诗一起构成了汉语散文诗的传统。汉语散文诗传统作为一种过程,流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个时间性中,永远处在制作和创造之中,永远向未来敞开着无穷的可能性。散文诗的活力有赖于散文诗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就是散文诗传统的延承。那么,散文诗的艺术创造和创新是什么呢?首先它不是历史的叙事,相对于美,历史的叙述只是一种外在现象,而散文诗的艺术创造是针对具体的生命状态提出自己的态度。历史是过于追求功业的,而散文诗的艺术创造是无功利的。其次,它不是政治的图解。在艺术创造看来,散文诗的意识形态化不仅是一种短浅的眼光,而且是一种来自宣传的伪饰,一种没有经过头脑的呼喊。第三,它不是道德的说教。艺术创造不关心道德本身,而关注在各种道德规范下蠕动的生灵。散文诗的艺术创造既不能成为历史叙事、政治与革命的奴仆,也不是道德伦理的奴仆,而始终关注人类生态和生命状态,并为其寻找、捕捉一个便于安驻的美的艺术形式。只要为人类生态和生命状态找到了一个适宜的艺术形式,便是进入了散文诗艺术创造的大匠之门。一切的形式都关及美,以往的世界、人生的意义渐渐淡去,新世界正以强大的形式力量重新建构。散文诗的艺术创造,就是形式的创造,既创造了散文诗艺术作品,又创造了新的精神天地。

2005/8/5
玄斋

参考文献:

1
、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

2
、罗伯特-布莱,《从两个世界爱一个人》

3
、浙江文艺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文库-8

4
、耿林莽,《草鞋抒情》

5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6
、中国妇女出版社,《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7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

8
、浙江文艺出版社,《兰波诗全集》

9
、《中国新诗史》

[ 本帖最后由 于木 于 2008-5-10 05:57 编辑 ]

最新回复

小杨柳 at 2008-5-14 09:35:16
散文诗这个艺术形式还得做很好的探索,泰戈尔们给出了一定的范式,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国家似乎没有太重视散文诗的发展。

“散文诗的艺术创造,就是形式的创造,既创造了散文诗艺术作品,又创造了新的精神天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