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詩人筆下的く小時候>

poemming 发表于: 2008-4-17 16:10 来源: 今天

詩人筆下的「小時候」      向明
   「小時侯」是人一生的黃金年華,是年華中的首季「春天」。正在「小時候」的小朋友,由於尚是天真未鑿,即使「春在枝頭己十分」,也領略不到春天的寶貴和幸福,多想有玩就玩;多想趕快脫離「小時候」,好去掙大錢,駕名車,當總統,逞威風。等到曉得「小時候」的重要,等到知道小時候有媽媽在身邊的溫暖,多半都己不再是小時候,多半都己歷盡人間的滄桑,成了大人,始而在回憶中唏噓,讚悔,終於所有「小時候」的全部好處,都一一湧現。但一切都己隨大江東去,永不回頭。
    寫「小時侯」的詩文千千萬萬,但多半都是絮絮叨叨的流水帳,像寫日記樣巨細無遺,而且多半是思甜多憶苦少,能夠寫出像兒歌く小白菜)樣簡單幾句賺人熱淚的少之又少。在新詩中能夠道出「小時候」的真情實況,而且要言不繁的就我有限的涉獵僅兩位。一位是己在四十三前(1954),當他年僅廿四歲時,在台北市因趕赴西門盯看一場安徒生的勞軍電影,而在平交道被火車碾斃的天才詩人楊喚。楊喚的く小時候>僅七行,行行扣住他小時候的成長遭遇﹕
       小時候,
       在哭聲裡長大,
       讓我的日子永遠蒼白憂鬱。



       從落後的鄉村走出來,

       又跌落在都市的霓虹的燈彩裡。
  
       我做過夢,寫過詩,
       也愛過一個美麗多情的少女。
楊喚的く小時候>為什麼是在哭聲中長大,主要是生母早亡,父親是個不負責任的酒徒,繼母的虐待,使他在孩提時受盡了磨難。比這更不幸的是,九一八事變在他的家鄉東北發生時,他才剛剛三歲,從稍懂人事便飽嘗異族統冶下的痛苦和辛酸。楊喚在十八歲時即己流浪到了山東青島一家報館當校對,同時在上海的「詩創造」詩刊發表作品。1947年共軍攻入遼北,他才隨著部隊輾轉撤退到台灣來。然後一邊當兵,一邊開始從事兒童文學。他詩中所言美麗多情的少女是比他小兩歲的劉妍,他們十四、五歲時即有著牢不可分的感情。這首く小時候>寫的是一個沒有家庭,故國殘破,失去愛情,迷失於繁華都市的少年的心聲。楊喚這首詩和其他懷鄉的作品都早己選入教科書,以之作為研究生論文主題的,己不可勝數。
     另外一位寫く小時候)一詩獲得更多更響掌聲的是現己八十六歲,住在北京的七月詩派名詩人綠原,他在1941年三月所寫的く小時候),是我們早期來台詩人偷偷傳誦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好詩,因為詩中描寫的是未來的太平盛世,和生活在童話中一樣的憧憬,我們這些從戰亂中出來的孩子,好想有這麼一天呵!詩如下﹕
      小時候,
      我不認識字,
      媽媽就是圖書館。
      我讀著媽媽一一

      有一天,
      這世界太平了:
      人會飛,
      小麥從雪地裡出來,
      錢都沒有用‧‧‧

      金子用來做房屋的磚,
      鈔票用來糊紙鷂,
      銀幣用來打水瓢‧‧‧

      我要做一個流浪的少年,
      帶著一只鍍金的蘋果,
          一枝銀髮的蜡燭,
          和一隻從埃及國飛來的紅鶴,
      旅行童話,
      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媽媽說:
      「現在你必須工作。」
綠原先生的く小時候>收在他第一本詩集「童話」。此詩的時代背景是他的家鄉武漢於1938年被日本人攻陷,他僅初中畢業,隻身逃亡在外,舉目無親,只好到鐵工廠去打工;去孤兒院教小孩子,才半工半讀的完成大學學業。這樣艱苦背景出身的詩人,才有如此美麗新世界的憧憬,也才有這麼感人的回味童年的詩。綠原兄日前來信說「我己邁入老境,事事求簡,外出交游實己不易。雖己盼到太平盛世,但"流浪少年"是做不成了。」但他所譯的歌德著く浮士德),捨原格律形式,而大膽地以散文形式釋出,仍有著他小時候的探索精神(他的德文是他蹲大牢時苦學而來)。

[ 本帖最后由 poemming 于 2008-4-17 16:13 编辑 ]

最新回复

斤斥折拆 at 2008-4-17 16:42:00
杨宪益译《奥德修纪》,便是特意不采用与原著对应的诗体译法,说:“原文的音乐性和节奏在译文中反正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用散文翻译也许还可以更好使人欣赏古代艺人讲故事的本领。”

有人称 --- “这是‘知’与‘智’的通达了。”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