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于禅诗方面的思考

樊子 发表于: 2008-4-07 19:57 来源: 今天

读牛慧祥和他的《即景》

1

    最早读牛慧祥的诗歌是他的《小牧童》,“小牧童,你赶着胖胖的绵羊。/小牧童,你要做我的好朋友。/还是先教我认那座矮山丘的苜蓿吧。”那是在一本厚厚的《明天》第二卷选本里读到的。诗集里有他照片和简介:“牛慧祥,男,1979年生于安徽亳州,1999年开始写诗,作品数首发表于各种刊物。现暂居合肥,供职于《诗歌月刊》杂志社。”
    胃口被吊起来了,就在网上搜索牛慧祥,找到一个叫不解的诗歌论坛,见此君是版主,就爱屋及乌,一溜烟跑进不解。泡在不解,几个月下来,不见此君贴作品更不见此君回一个贴子。正纳闷中见余怒在不解论坛说他以前常到牛所在的大学,去和同学们交流诗歌,四年中,这个牛慧祥没跟他说过十句话。
    据说此君性情寡淡、孤傲。

2

       诗人有几个性格不偏激呢?诗人的偏激总有悖常理。放荡无羁是偏激,意气风发是偏激,沉默寡欲也是偏激。牛慧祥属于哪种偏激?诗歌编辑不干了去当教书匠,教书匠没干几天北漂到京。说他性格内向吧,何以有李白仙骨,嵇康之无忌。他在北京一个叫宋庄的鬼地方,和阿翔、安石榴等诗人同栖一个屋檐下。

3

       077月阿翔撤离北京后,据说牛慧祥更孤独,一度精神低落。牛慧祥不是不能工作也不是不会挣钱糊口,他似乎看破了芸芸众生的百态。安石榴常不在家,牛慧祥就把心思放在安石榴养的狗身上,每日必怀揣馒头去喂狗。菩萨心怀,我佛慈悲!
0710月,牛慧祥在高州林泉寺落发为僧,僧名宏慧。
       08年元月17日,胡子博、阿翔和我一行三人到林泉寺拜会宏慧。初见宏慧,有种淡定与宽宏的感觉。宏慧的确超凡脱俗,仪表堂堂。大家爬山、拜佛、品茗、谈禅。和宏慧谈禅,我是一知半解;既然禅宗菩萨的思想是使每个个体生命能跨越生死深渊而走向终极解脱,宏慧有《即景》诗歌一组禅意悠远,那我转入正题,浅浅来谈诗。

4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及“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月在水中的倒影和镜中之象既非自然存在本体亦非客观现实存在本体,也就是禅宗的“不是心,不是物”。但诗歌的功能往往是有限的,尽管王维在《过香积寺》云:“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那种把禅当成“诗家的切玉刀”是诗人是变相地夸大和曲解了禅。
    面对纷扰和浊世,诗人们大都试图从禅宗那里找到消解个体思维、个体意识存在中的矛盾,期望将个体心身融入一种禅的世界里。事实是真正入禅的的诗人几乎凤毛麟角,诗人自身没有彻底祛垢,仅凭文字的表达来来构建一种内心秩序,看似禅意悠远,实则与禅毫无关联。
    禅是“禅那”的简称,禅那亦被译为“思惟修”。禅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到华土本位文化影响而发展出的中国化的大乘佛教。中国禅宗是以如来藏作为绝对体思想的,如来藏为万物生成和呈现的根本因、第一因、本源、本体,其核心思想是“泯灭小我,成就大我”,尤其在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之后,“泯灭小我,见性成佛”使禅宗思想熠熠生辉,泽惠众生。
    泯灭自我,就是放下执著之心,是显现真如之本性而成佛。把个体意识里的如来藏本体与个人的个体意识合二为一,做到“见性成佛”, “低头上山/有台阶若干/在山下/念及山之寂静/山不寂/而名之为寂静/因为山上鸟鸣/没有鸟鸣/而名之为鸟鸣/你我初入山中/不必执著于此事”(牛慧祥《即景》),诗中“念及山之寂静/山不寂静”是泯灭自我的开始,我们看到泯灭自我要达到“本性寂空”是件艰难的禅悟过程,“自我”的固有价值体系不能在被动地被“破”中去求得禅上的依托。禅讲究的是自然之心见(现)自然之性。接下来,如来藏随泯灭自我得以呈现:而名之为寂静/因为山上鸟鸣/没有鸟鸣/而名之为鸟鸣,由于现实中个体意识的局限和脆弱,不经过一番磨砺和涤荡就能见性成佛是不客观的,因此诗人明白任何浅薄和妄心之举都会让眼前的事物遮蔽得更深,所以诗人的要采取顿悟的方式:你我初入山中/不必执著于此事。

5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说道:“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实际、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接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逻辑性也即个体的经验性,“这纯属/经验之谈:寂静,这/一块,这/一块。”(牛慧祥《即景》)逻辑性入禅不仅会带来儒道的因素,还会让禅被对象化和教条化。但日本铃木大拙以“非逻辑性、非理性、非概念”来诠释禅思想也是偏颇的,比如他在诠释傅大士的诗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时语:“禅宗主张无论见到听到什么违背常理的事情都不必介意,他们说空着的手就是拿锄头的手,脚下流的就不是水而是桥。”如果以铃木大拙的这种“非逻辑”,乡村是不可以“美如菜畦”(菜畦属于乡村概念和逻辑范畴),老人更不能“露出孩童之美”,可见铃木大拙的“非逻辑”之荒唐。
   
禅的最大途径是泯灭自我以后达到“意识分离,凡圣隔绝”,泯灭自我,而是要见真我。现实世界里,非但身不是我,那个眼耳鼻舌身意形成的心也不是我,而人执著这些为我。“院子里的竹架上/开满了葫芦和南瓜的小黄花/黄花悦目/往日之旁骛/无暇顾及/黄花有震撼之美/驻足之间/有真性情流露/我心自在黄花/开落不关我/亦不惊讶”(牛慧祥《即景》),此诗歌是禅诗里的精品,诗中不仅描述了阿赖耶识的场景和如来藏本真世界的和谐之美,也呈现了凡圣隔绝后的交融之美。

6

见山是山,如宏慧眼里是山。
听泉是泉,如宏慧耳中是泉。
诗于他来说,已无新旧之别,有如天籁。


原载于《诗歌现场》2008年春季号
樊子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2024207



[ 本帖最后由 樊子 于 2008-4-8 09:24 编辑 ]

最新回复

南北 at 2008-4-10 06:45:15
出家,僧人,寺院。这些还都是外缘。而禅诗的产生,则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禅者+诗人。
吴钩 at 2008-4-10 09:52:52
很早看过一些他的诗。短而有味。
不解论坛很有趣,那里总有个性奇特的人士出没。
嘿嘿 at 2008-4-10 17:01:56
也许正琢磨着返俗。
天下乌鸦一般黑。
嘿嘿。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