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

南北 发表于: 2008-4-02 07:49 来源: 今天

继承和移植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1

现代禅诗的核心词,应该是两个:继承和移植。

继承是纵的,是从佛教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开始,直到现在的一条线,是一种贯穿的状态。这中间无论异族侵略也好,内部自毁也好,都没有人能真正的割断它。因为他植根在这块土地,成为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成为了国学、哲学的一部分,成为了诗歌、绘画和各种艺术的一部分,成为了汉语构成、民族文化以及习俗的一部分。


移植是横的。我国自五四以来,思想文化上的主流,基本是向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无论社会制度还是文化观念,盖无例外。在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方面,更是以欧美的诗歌方式为方式,以翻译体的欧美语言为语言。这对于打破已经僵死的中国文化局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些优秀的东西也给丢掉了。比如禅,禅的自由和空灵。


我想,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探索,我的努力就是将这一纵一横交叉起来,形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现代禅诗。它有着民族性悠久的传承,有又着欧美的现代表现形式。


它们的交叉也不是一种偶然,更不是人为的捏合,而是由它们自身的共性所决定。禅的本质是自由,是反偶像反权威的,是永远具有探索精神的。现代诗歌的自由和民主意识,正好印合了禅的这个特征。







现代禅诗和新禅诗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2



几年前,我曾在一个僧人主办的基金会待过半年时间。


这个僧人本身没有多少文化,读写能力都有限,但却很有文化眼光。他知道要想在教内教外立得住脚,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不从文化入手是不行的,因为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于是,他募资办了一份小报,每月出一期。又办了份杂志,每季度出一期。小报主要的功能是报导基金会的情况,当然最主要是报导他这个会长的情况,造一些歌功颂德的舆论。杂志却不同,虽然每期的开篇都是由弟子代笔的会长开示文字,但里面的栏目,却是以文学样式为主,其中一个栏目就叫新禅诗。这也是他眼光不同他人之处。他在自己座下,不惜代价的网络了几个不但有野心,还颇有见识才华的弟子。由于近水楼台的关系,加上创刊之初,能用之稿不多,所以,在创刊号上,我的禅意散文和诗歌,也就排列其中,成为最早的作者之一。


当时,我对新禅诗这一说法,是很认同的。它是基于中国的旧体禅诗而言的。用新的,现代的诗歌形式和技巧,来表达传承久远的禅的空灵脱透之思想情趣,新禅诗的确说明了它与旧体禅诗的不同。但当我后来视野逐渐开阔,接触到西方,特别是美国如加里施耐得等诗人写作的禅意诗歌时,我就无法再认同这个说法了。因为这个概念太狭小了些,它只看到了中国,没有看到世界。禅自上世界在欧美流行并不断升温以来,对很多那里的诗人作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但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他们的诗歌方式。


但欧美没有旧体诗和新体诗的明显分别,更没有旧体禅诗的存在,所以,要在世界这个舞台上去言说新禅诗,就有点词不达意。于是,我正式提出现代禅诗的概念。


现代禅诗,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写什么和怎么写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



当然,这不仅仅是现代禅诗一家独自要面对的问题,应该说,是所有文学写作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是老问题,但又是必须时时解决的新问题。它与写作这种劳动如影随形,只有真正融入其中的大觉者,才不用再去理会。因为他们已经进入身心的自由、自然状态。他们是已经渡过了河的少数人,船筏已在身后,船筏留给后来的渡水者,而对他们自己则不再有意义,是可以也应该忘却和丢弃的东西。


那么,现代禅诗在写作题材上有没有什么限制呢?我看是没有的,也不应该有。这是依据禅本身的性质来决定的。禅既然是佛性的一种特别体现,是无所不在,深入人心和海洋,涵盖天空和大地的,那么,又能有什么是它所不能进入和需要回避的呢?当然不会有。但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禅诗所表现的题材,应该是寺院、僧人、佛典故事,又或者是自然山水之类。这仅仅是从历代诗人选取题材的频率上来看的,仅仅是一种现象,绝非本质上的要求。的确,古今中外,成功的禅诗在取材上大都与寺院、僧人或自然山水这些对象相关,但这只是一种方便和习性,不是必须和必然。我认为,你写爱情,写婚姻,写凶杀,写死亡,写吸毒,写战争,写贪污腐败,都可以写出禅意。不要把禅高出世间,远离人间烟火,对人世间的丑陋和肮脏视而不见,那不是佛陀慈悲救度的本怀思想。中国禅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离世间觉。是介入,是引领,不是远离和逃避。


既然什么都可以写,那么,怎么写的问题就显得无比重要了。你若是一个禅者,你就会自然而然的以佛陀的悲悯、无常、平等之心去体察,用禅的空灵、超越、自由思想去悟解,从而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个观照角度的问题。站在善和爱的角度,你看到善和爱;站在真和美的角度,你看到真和美;而站在丑和恶的角度,你就会只看到丑和恶。


禅者的眼中,时时看到的更多是无常,是世间万物无时不在的变化。


禅者也会时时告诫自己和他人,痛苦和欢乐,都是人生之树上的必然之果。不同的果是不同的因导致的。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土壤和温度,导致不同的枝干和花色,最后才结出不同的果来。花有不同,果也就有别。


古人说,诗言志。但禅诗在历史上不但言志,还有一项功用,就是说教和布道。只是,我觉得现代禅诗应该尽量避免启用这项功能。我不赞成单纯的枯燥说教,所以也就极力反对那种道貌岸然的语言方式。我想,还是要有情,情理交融,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感悟到真理。


禅和诗都是悟的结果,都要有灵感才能找得到。






禅,禅入,禅意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4



禅,禅入,禅意,文字般若。


其实,这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是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而已。是一个开始后抵达的过程。


禅本身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又是那么的独特,像空气,像风,还像水。


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被发现,有没有被认识。


空气无处不在,你呼吸,你触摸。但你身在其中,被包含,却又对它几乎忘记。


风是空气的一种运动形式。只有这时,人才能看到它的面目和形体,但它依然托物言形,你看到树木摇曳,尘土飞扬;看到大浪汹涌,乌云翻滚。于是你说,看,那是风,是风在动。它无形,却又有形。有形,却又无形。它不能树立一个永久的标本给你触摸和收藏,所谓雁穿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过竹林,风过而竹不留声。它只是在有无之间,给出你一个巨大的想象和意识空间。


水不是空气,但和空气相关,有异处也有共性。水的最大特点是因物赋形。它本身从不固执于一种形貌。入于沟渠,便成江河。聚于凹处,便成湖海。遇热升空为雨雾,逢冷落地成冰雪。我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以为善应该像水那样,形变而质不变。禅也像水一样,是因机化导的,为召唤迷路者而不惜广开方便之门。


如此,禅便成为一种既可辨又难辨,既能言又无言的存在。


于是,将禅引入文字,犹如引风入林,引水入渠。在正常情景下,树林和沟渠,并不因此被改变,但又真切的于原来不同。它们开始生动,开始有了生命的律动和言说。


禅于诗歌,于写作,我想也是如此。一首诗,一篇散文,引入了禅,于是便改变了内部的结构和气质,有了一种特别的意象和境界,有了一种神秘的生动和空灵。


禅意,当然不是禅,而是嫁接引入后的花朵和果实,但禅意是因禅而生的,这点毫无疑问。禅不在写作者的笔头,只在心中。禅通过写作者的手,渐渐和血液一起注入文字,呈现在文字之内和之外。


佛学中有文字般若的说法,一般是指那些翻译优美,深具文学性的佛经典籍,如《金刚经》、《维摩经》等。后来也指那些深含禅意佛理的诗偈文章。般若,智慧也,是对人生对真理拥有的深刻认识和体悟。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写出有禅意的诗歌文章,是否就必须去研读佛教经论或禅语公案?我看未必。既然禅是真理,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自然事物,就说明它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生活里。也就是说,人是天生就具有了佛性的,这也是《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等禅学著作在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向世人指示的道理。关键是你要发现和认识这真理,要去除遮蔽。


真理不可能被创造,而只能被发现。经论典籍,就是你用于发现的镢头和灯盏,是过河的船筏。它们全是工具,是用于去除遮蔽和黑暗的。我想,一个诗人,一个写作者,若是你自性本明,不被遮蔽,没有迷惑,是用不着这些工具的。只有走夜里的人才需要灯,只有要渡河的人才需要船。


我知道我需要这些工具,因为我有许多迷惑,我还常常处在真理的光明之外。但你也许不需要,你心中自性的灯是亮的,你只要认真体味了人生,体味了自然,禅就在了,禅意也就自然而然的在了你的诗句文章中。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5-1 21:10 编辑 ]

最新回复

李大兴 at 2008-4-02 08:26:36
关于禅与诗,真是说不尽的,改日请教。
小杨柳 at 2008-4-02 08:43:06
这个我先给您挂上,先初看了一遍,很值得期待。等我安静下来再仔细阅读,问好南北先生!
fll6ty at 2008-4-02 16:37:51
看了楼主这么多关于禅诗的文章,搞得我去想买个木鱼了。一会把谭盾的《少林禅宗》找来听听,练练木鱼功和水缸功。
南北 at 2008-4-02 18:18:52
问好大兴兄,杨柳兄和于木兄。
诗歌的道路千条万条,都可以达到至美的境界。但作为一个诗人来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两条,以为有趣,以为受用,能娱人娱己,也就很好了。
南北 at 2008-4-03 11:50:07
借用一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修禅三境界。
诗和禅的相通之处,都在一个“悟”字上。修禅要达到至高的境界,是通过修而达到悟。写诗要达到艺术的炉火纯青,也是要通过不断的苦练和探索才能达到。
基本说来,用禅家的修禅三境界,也就是抵达境界高峰的三个阶段,来说明诗歌创作上的三个阶段,也是最为贴切不过的。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4-30 15:08 编辑 ]
海客 at 2008-4-03 22:14:09
对你的文章内容我多有认可的地方。我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历史上一般一个文学流派都是后人根据众多的文学现象及其思想内涵,再加以总结归纳的,当然也有开宗明义树立一派的,但是能够史上留名确实要“某派”自身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根基,群的作品也确实要达到一定规模和高度的。

现在看中国的所谓流派,也实在太多了,太泛滥了,总让人觉得弱不禁风,名之容易,成之很难。概因世道比较浮躁。

希望您说的“现代禅诗”能够站得住,别趴下! 红旗招展,弟兄众多!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4-4 01:08 编辑 ]
海客 at 2008-4-03 22:28:50
和南北兄聊天,比较放松。
南北 at 2008-4-04 06:33:05
海客兄说的好。流派作为一种曾经和正在发生着的文学或艺术现象,我想,首先它必须是一群人的大体一致的追求方向。这种朝向一个方向的努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无意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导致。这样的情况,多发生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甚至报刊出版业还不发达的时代。诗人作家,多是聚集一地,结社聚会,形成一种带有地域特点的风格。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原来的地域特点被冲淡,而趣味的聚合,就成了最重要的相互吸引的条件。而论坛的设立,一般来说,没有特色的大杂烩论坛,即便热闹,也不过是一个集市而已,很难见到一两件有真正气质韵味的作品。而一些树立了自己旗帜的论坛,则能不事张扬的,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人,共同探索一种有主张的艺术形式。
我对流派的见解,是认为可以自然形成,但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则更可以是有一人或数人,先树立了自己理论或作品上的旗帜,然后聚集认同的人来共同探索实践,最后形成一种异于其他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的作品来。
所谓流派,就不可能去代表全部,而仅仅是自己所主张所实践的那一部分。
以上浅陋见识,还望海客兄不吝批评。
海客 at 2008-4-04 13:10:45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则更可以是有一人或数人,先树立了自己理论或作品上的旗帜,然后聚集认同的人来共同探索实践,最后形成一种异于其他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的作品来"--------您很有创新意识呀,佩服

我却觉得如果说体制式教育让人趋同而单一化,那么互联网时代却让人更加自由和个性化,互联网就是个大舞台,允许人自由发挥,它有没有这个强大功能能够让人“共同探索”呢?能否提供一条您说的:理论--聚集--共同实践--形成流派之路呢?我有怀疑呀
海客 at 2008-4-04 13:53:07
另外,现在的时代,您希望的那种执着的文学青年多吗?他们能够凑齐一个连队,共同探索实践吗?我也表示怀疑

也许,这个时代  ,只有个体的光芒了,象一颗星一颗星, 挨的其实比较远的  ,但是靠各自的闪烁 共同照亮黑暗,刺穿夜幕

问好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4-4 17:39 编辑 ]
南北 at 2008-4-04 14:00:27
呵呵,海客兄,其实我说的这个道道,也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已。从这个“派”来说,文学艺术上的各种流派不必说了,就是所谓的思想派别,或者党派,以及宗教,基本都是这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吧。用佛教的例子,就是“三宝”:佛,法,僧。这三者是缺一而不可的。佛,就是一位或几位大家都信服的领袖人物。呵呵,有成为偶像的可能。法,就是思想理论了。这个可以是领袖人物的产物,也可以是他假别的权威执行或传达的理念及主张。比如基督教。耶稣和上帝的那种关系。僧,就不用说了,就是追随者,信徒,或曰群众。党派宗教如此,文学艺术的流派形成,也大多如此。有些虽不是事先有意识的组织,但在过程之中,一定是有一两个领导人物作为风气的引导的。比如三十年代的新月,创造社,鸳鸯蝴蝶。文人画中的扬州八怪等等,大体如此吧。而后人在拉开了时间距离后的冠名,有些却难免有牵强的成份了。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4-4 14:03 编辑 ]
南北 at 2008-4-04 14:11:55
我觉得,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其实也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实现方式。这个从寻找到选择的过程,是自由的。没有人有理由去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呵呵,只有专制的权力部门才能这样做。至于是否会有很多人来实践,我想这个不是问题。比如,我主张现代禅诗,首先是我自己需要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我写了诗歌,写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发表出来。其他的人看到了,觉得也是自己需要的,于是大家聚到一起,这个就是一种缘分了。假如没有其他的人来参与,那也没有什么。只能说,这样的一种方式,是只有你自己才需要的,别人不需要。那就自己干行了。事实上,你在世界上,总是能遇到第二个或第三个和你比较有缘的人的。
但一件事情的开始,必然是冷清的。但这时的参加者,也是最真诚的。等成了所谓的风气之后的蜂拥而来者们,动机就不一定那么纯粹了啊。
海客 at 2008-4-04 17:37:49
明白您说的了: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其实也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实现方式。这个从寻找到选择的过程,是自由的。

“事实上,你在世界上,总是能遇到第二个或第三个和你比较有缘的人的。”-----那是肯定的,只是靠这几条枪要成派好像还是不够的。呵呵。再说,能够写出优秀的哲理诗或者禅诗的人是诗人中比较稀有的人,所谓曲高和寡。



作为个人,我喜欢新旧禅诗!对 您在这方面的探索鄙人表示敬意!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4-4 17:41 编辑 ]
南北 at 2008-4-04 19:50:21
呵呵,过程就是结果。特别是对于诗歌文学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主持有一个“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已经有一些朋友在共同努力。http://cq.netsh.com/bbs/756582/
海客 at 2008-4-04 20:00:50
有时间一定去学习
南北 at 2008-4-05 08:16:53


微雪清晨--.JPG


http_imgloa.jpg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4-30 15:09 编辑 ]
南北 at 2008-4-07 22:24:25
有人写了一辈子诗,其实连诗的模样都没摸到,更不要说称之为诗人了。
也有人一辈子没写一首诗,但他自己就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这样的人是可以称为诗人的。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4-30 15:09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