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用细读的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

北岛 发表于: 2008-1-13 09:46 来源: 今天

“今天诗歌论坛”开坛三个多月,现在已有模有样的了。有别于大多数诗歌网络论坛,这里营造了一种特有的严肃而和谐的气氛,使讨论成为可能。更人感到欣喜的是,这里聚集着有一批才华有理想的青年作者,真诚与热情,让人想起早年的《今天》。

与此同时,我也感到某种忧虑。由于诗歌界多年来批评的缺席,致使我们阅读作品时缺少基本的训练,主观臆测居多,东拉西扯。为了让讨论进一步深化,我希望大家能掌握细读的基本方法,所谓细读,是五六十年代英美新批评遗留的方法,即从文本分析(包括结构、句法、语调、词色、意象群等)入手,找到诗歌的肌理与质感。《今天》曾在两年前发过“诗歌细读专辑”,正在编辑中的下一期是诗歌理论专号。但愿能给大家提供一种参照。而在理论家缺席的诗歌论坛,我们是否能自觉地运用细读的这把钥匙,打开文本这道大门?实际上,有人已开始这样做了,正成为我们的向导。

最新回复

秦志良 at 2008-1-13 10:56:42
北岛先生提出的问题太重要了,诗歌是需要慢慢体会的,而且是需要懂诗歌写作技巧,如果不懂,怎么能体会作者的用心与用意呢.
有很多人都在诗歌懂与不懂上做文章,其实这是不对的
诗歌是需要分析,是需要慢慢体会的.举个现实的例子:
你终究回来了;回来了。
我正要追随你的足迹。
而你失败了:我们希望的火星是黑色的

上面是翻译过来的句子,一看就很明了,上面的写法就是散文式.其实,你翻译古诗,也是这个样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复述,所以就显得简单一些,明白一些.如果我们按他的意境去改写:
你终究回来了;回来了
你归来,铁树开,这一句就是用典了,铁树开花,千年等一回.同上面的意思是一样.翻译那是心灵直接的呼唤,而下面这是一种隐含,事实上,这就需要体会,这就是诗意了.如果,你不仔细体会,这句诗,在你眼里就不值一提了.
有很多人对诗歌的写作手法,你不去了解,你怎么可能读懂诗歌的真正的含义.
有些人总在举李白的<静夜思>例子,他们不知道,就是这首诗,引起多少人的猜疑,有人还说是千古之谜呢,
事实上,读懂这首诗的人并不多.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读出来.月光,月亮,象征什么呢?教科书上都没有写出味道来.
真正的好诗歌只有通过时间去证明,因为好诗歌是要经过无数人的分析,无数人理解,无数人诵读,里面在写作手法上,表达上,只要出现任何的漏洞,都会有人察觉,发现.今天不批判你,并不表示明天就不会批你.
所以,写出的诗是必须要认真推敲的.
秦志良 at 2008-1-13 11:13:23
黑色地圖
作者:北岛

寒鴉終於拼湊成
夜﹕黑色地圖
我回來了—歸程
總是比迷途長
長於一生

这一首诗很多人认为很难读:我们看上面的意象其实是层层作铺垫的
鸦与黑色,寒与地图与归程,,这一节里面的每一句都有相应的照应点.
终于与,长于一生,长于一生就是对终于这个词的感叹及延伸.
我在很多的诗歌论坛,发现很多有点小名气的诗人诗作根本经不起推敲.我向他们提出问题,他们感到头痛,根本回答不上来.除了说出,我的诗是写给知音的,其他就说不出来了.要么就是骂人,哈哈,现代的诗歌的确需要有人来引导了.
我始终认为北岛先生现在走的诗歌路子是非常正确的,虽然还没写出惊天动地,或者艺术上非常完美的诗,但我相信指日可待.
小杨柳 at 2008-1-13 11:20:26
他总在告诉别人有关他自己的经验,在中国很少有哪位诗人能这么做的,我也见过不少的所谓名诗人,他们上论坛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别人去吹捧的,然后获得自己一点点虚荣心,更别说像北岛老师这样去传授经验了。我想,这样的经验对于一个年轻诗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段经历也是相当重要的。人必须时刻处于虚心状态才能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说实在的,《今天》这个平台太好了,国内没有哪个论坛有这么好的。

作为一个诗人,想去审美一首诗,如果连最基本的打开诗歌的钥匙都没找到,又怎么能去当诗人呢?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喊诗没办法懂啊,其实,是很多人没有用心去读,真正用心了,怎么可能不懂呢?

感谢北岛老师,又让我们学习了。问好您!
小杨柳 at 2008-1-13 11:22:46
你打字的时候为什么不喜欢用“全角”呢?这“半角”打出来的文字看得很不舒服,人一看得不舒服了就会排斥去看的,我想你不会故意排斥别人去读你的文字吧?
张祈 at 2008-1-13 11:37:26
越是高水平的诗人,其诗歌的个人性、隐秘性也越强。
所以有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些诗人句子中不太好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称其为密码。
破译密码的办法有三个,一个从上下文破译,二是从诗人的常用意象发展过程破译,另一个就是从诗人的生活背景中去破译。
掌握了这一技能,那你就应该很少遇到懂和不懂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一首诗时,还是会有意给读者留下一些线索的,否则他的诗就成了天书;就象福尔摩斯破案一样,读者也要耐心地找出那些蛛丝马迹。
对于诗人写作来说,如何掌握好这一隐秘和开放的尺度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让读者读诗就像玩电脑游戏,虽然是一个游戏,难易程度不同,但每一个游戏者都能找到其乐趣是最好的。

[ 本帖最后由 张祈 于 2008-1-13 11:41 编辑 ]
秦志良 at 2008-1-13 11:45:54

QUOTE:

原帖由 小杨柳 于 2008-1-13 11:22 发表
你打字的时候为什么不喜欢用“全角”呢?这“半角”打出来的文字看得很不舒服,人一看得不舒服了就会排斥去看的,我想你不会故意排斥别人去读你的文字吧? ...
问好,远握,谢谢!
秦志良 at 2008-1-13 11:55:19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08-1-13 11:37 发表
越是高水平的诗人,其诗歌的个人性、隐秘性也越强。
所以有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些诗人句子中不太好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称其为密码。
破译密码的办法有三个,一个从上下文破译,二是从诗人的常用意象发展过程破译,另一个就是从 ...
写诗不是做密码,写诗是掌握技巧,这种提法很危险。
技巧是让诗歌生动起来,更形象。
例如:梅花暴动中,很形象,一枝一枝梅花从雪地钻出来,那种壮观的场面,如果,你具有想象力,难道不觉得生动吗?这句话也放在读史的题目里,就显得更意义了。
敌意露水,水结成冰,梅花是从冰里绽放出来的,这个敌意,用词是多么的形象。梅花同冰的对立,对环境的对立,又是一种压迫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句子写出来,事实上,使历史事件更形象了,更生动了!

[ 本帖最后由 秦志良 于 2008-1-13 11:56 编辑 ]
苑永哲 at 2008-1-13 22:35:40
每天,都会花上三小时以上在这里学习,从大伙的讨论中消化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这个平台很珍贵,而又相对于我们这群诗歌爱好者在对诗歌的理论认识上消化得更加直接,逐渐由个人娱情登进诗歌文化这个大堂,一直也在坚持细读,正好,北岛老师提出了这个话题,借这次机会学习讨论

[ 本帖最后由 苑永哲 于 2008-1-13 22:36 编辑 ]
天天向上 at 2008-1-14 03:36:52
好!如果把“诗歌理论专号”程式化和量化可能会更有收效,就像课程安排那样。
天天向上 at 2008-1-14 03:42:59
北岛老师:你的步子也太快了,一转眼发了两篇诗歌文本分析的文章。感觉过累!
qinru at 2008-1-14 13:45:13
怎样可以读到啊?网上有么?还是书本形式的?邮购?
北岛 at 2008-1-14 15:57:33
我将陆续把专辑的文章贴到“诗评文论”栏目上,请关注。
胡茗茗 at 2008-1-14 16:12:22
已经看到了,默默学习, 老师辛苦
想用数字 at 2012-2-26 11:40:32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08-1-13 11:37 发表 越是高水平的诗人,其诗歌的个人性、隐秘性也越强。所以有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些诗人句子中不太好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称其为密码。破译密码的办法有三个,一个从上下文破译,二是从诗人的常用意象发展过程破译,另一个就是从 ...
评论家,解读诗人的诗缺失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努力,
张以玄 at 2012-2-26 15:29:00
那您能不能对论坛里年轻一代的诗歌提一些意见呢?
知不知斋主 at 2012-2-26 15:58:46
非常赞同北岛先生的观点。

新批评的观点或有对有错,但他们发明的分析技术,即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永远是批评和领会诗歌的有效工具,这就跟数学中的微积分一样,永远不会过时。

我也发现很多人实在是没有掌握这一读诗的基本技术,以致于评论起来,主观的东西太多。
心船红玫瑰 at 2012-3-05 11:22:29
细写细读
黑墨水 at 2012-3-18 13:08:58
居然北叔在这里!让我找到了!有点激动。。。。<55
开始一起 at 2012-4-11 13:43:48
有时我会莫名产生疑问:我们细读做什么呢?读懂了又如何呢?是读引导写,还是写引导读?是诗人需要被崇拜,还是诗人需要被理解?是读诗的人需要被理解,还是读诗的人需要去理解?诗为人,还是人为诗?某种程度上,历史上的中国都是不需要分的,就是常话讲: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但现在好像有截然鸿沟,需要沟通。人脱离诗,诗也就会脱离人。
从文本分析(包括结构、句法、语调、词色、意象群等)入手,找到诗歌的肌理与质感。这确实是比较根本的阅读方法。只可惜,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工具技能,就像现在的计算机一样,诗人就是编程人,阅读的人可不想花死功夫去掌握编程的技能再去用分析编好的程,然后再去使用计算机;因而,这文本分析很难在普通阅读人身上推广起来。当然,咱们论坛里的人,都是诗人或准诗人,这个技能是要必备的,否则看不懂程序就编不了程,看不懂诗歌也就写不了诗,这个“董”,就是以诗读诗,甲的诗就要在甲写的诗上去读,前人不是说过要看懂一篇文章就要了解它的背景、它的作者等等嘛,不武断不主观减少臆测的去一字一字分析去一行一行、一段一段、一首一首去读,诗都是不客观的,读诗也难以客观,但“董”不得不以客观为标杆。
咱们诗人准诗人读诗是为了什么,不就为了更好的读诗更好的去创作诗吗?“弈之优劣有定也”,名家名诗人不一定篇篇完美精彩,普通诗人也不一定写不出流芳百世的诗,多看人之长,多学人家,不好做简短的定论式评价或过激批评甚至评论人之间的谩骂,不仅有失风雅,也把读诗的价值和意义放一边去了,咱们读诗是为写诗,否则就可以不好看的诗不评,界面不友好的诗人不评,贬低别人也提高不了自己,当然抬高别人也不利人。薄熙来讲认真,看来认真是真不容易,有志者还是都要以诗人北岛的话自勉:用细读的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
张黎 at 2013-1-07 10:30:59
哦,论坛开办之期的北岛还真值得尊敬呢。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