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拉姆安拉

北岛 发表于: 2008-1-12 20:27 来源: 今天




拉姆安拉

在拉姆安拉
古人在星空對奕
殘局忽明忽暗
那被鐘關住的鳥
跳出來報時

在拉姆安拉
太陽象老頭翻牆
穿過露天市場
在生鏽的銅盤上
照亮了自己

在拉姆安拉
諸神從瓦罐飲水
弓向獨弦問路
一個少年到天邊
去繼承大海

在拉姆安拉
死亡沿正午播種
在我窗前開花
抗拒之樹呈颶風
那狂暴原形

注:拉姆安拉,巴勒斯坦在西岸的首府。2002年春,我随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前往这座围城声援巴勒斯坦作家。

最新回复

张祈 at 2008-1-12 20:53:51
你可以先复制文本到记事本中,发上后,再用上面的字体大小栏进行调整。
繁简转换的方法:
不知道你的WORD是哪个版本,2000里没有这个功能,2003里才有这个功能,在工具栏上就有显示,实在找不着的话,就到菜单里找,点工具->语言->中文简繁转换,就可以了。



拉姆安拉


在拉姆安拉
古人在星空对奕
残局忽明忽暗
那被钟关住的鸟
跳出来报时

在拉姆安拉
太阳象老头翻墙
穿过露天市场
在生锈的铜盘上
照亮了自己

在拉姆安拉
诸神从瓦罐饮水
弓向独弦问路
一个少年到天边
去继承大海

在拉姆安拉
死亡沿正午播种
在我窗前开花
抗拒之树呈飓风
那狂暴原形

注:拉姆安拉,巴勒斯坦在西岸的首府。2002年春,我随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前往这座围城声援巴勒斯坦作家。
张祈 at 2008-1-12 21:01:16
拉姆安拉

一译“拉马拉”。巴勒斯坦中部城镇。原在约旦境内,东临比拉镇,北近耶路撒冷,位于犹地亚山区顶部,海拔872米。

拉姆安拉 相关介绍

1967年的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归以色列所辖西岸地区。周围地区物产丰饶,以油橄榄和葡萄种植业为主。有大希律时期的砖石结构遗迹,但早于十字军时代的完整建筑物全已无存。城南的特勒米斯高丘内有层叠的古代居民遗迹沉积层,可能是圣经中常提的米斯巴遗址。有些学者认为城西南的宾衣塞姆维勒土丘才是该古城遗址。夏季凉爽,成为耶路撒冷的住宅区和避暑胜地。周围为油橄榄与葡萄产区。耶路撒冷机场亦在该城附近。人口1.3万(1984)。


一篇有关此地的短文


战火中的宁静——拉姆安拉之旅

ID: 10268414  joyzhu2008 发表于:2007-7-8 1:17:08   
如果不是同班的加拿大同学萨拉的强烈建议,我也不会在这么不好的时局下去一趟约旦河西岸——这个世界上最出新闻的地方。不过没想到这么一去,就爱上了那个地方。
我们从特拉维夫出发,坐车先到耶路撒冷,然后再去老城的大马士革门,从那里换巴勒斯坦的巴士到拉姆安拉。随行的有一个记者团队,一打听才知道是从巴塞罗那过来的,专门来采访在拉姆安拉的一个游行示威,他们比较让我佩服的不是勇气,而是英语不会,阿拉伯语也不会,就生生闯进了这个“是非”之地。
巴士在以色列边检站停了下来,一个荷枪实弹、穿着厚厚防弹衣的以色列军警进来拿走了所有人的护照。我有点紧张,因为我的护照上面还有埃及的签证页,不知道会不会和我进以色列时那样给我带来麻烦。不过还好,他很快拿回了所有人的护照。倒是同车的一个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再被审讯了一番。自从1995年的以巴新一轮冲突之后,就很少有犹太人前往西岸了,最多就是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去看看。但据我了解,几乎大部分以色列阿拉伯人也不愿意去那个地方。我这次来之前,还专门问了一些阿拉伯朋友,去那里要注意什么,结果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1,我疯了;2,没什么好看的,而且非常危险。看起来以阿人,除了在清真寺内祈祷安拉赶快赶走犹太人,在其他地方并没有给他们的兄弟们做出什么。
拉姆安拉是一座耶路撒冷以北10公里的城市,人口大概有5万,基本都是阿拉伯穆斯林。因为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所在地,也就成了新闻重镇,几乎所有的中东媒体都在这里有点,而很多国际知名传媒都会把点设在耶路撒冷,出了什么事情了,就派人过来(比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这也成就了当地的一项收入:出租房顶,卖好视角给那些摄影记者。据说好的房顶已经卖到50美元半个小时,这个数目和当地的物价水平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价了。
说说拉姆安拉的历史好了。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从1500年前后开始,就陆陆续续有来自阿拉伯各地,主要是也门的移民开始在这里定居。和一般人想的不同,最先的居民并不是穆斯林,而是属于也门少数派的阿拉伯基督徒。他们中的一支Hadadeens,在首领Rashed Haddad(رشيد حداد)的带领下,最先开始在拉姆安拉定居,并揭开了近代拉姆安拉的历史。他们从也门出走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据说是首领Rasheed的弟媳生了一个女儿,结果当地最大的穆斯林部落的首领就来提娃娃亲(betrothal),想让Rasheed的侄女嫁做他的儿媳。对基督徒而言,和穆斯林的通婚被认为是对他们教义的一种亵渎。所以为了洁身并保住自己的部族,在征得大多族人同意之后,他们就开始北迁,最终在拉姆安拉定居了下来。
历史上的拉姆安拉一直很平静,不管是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还是英国的委托管制,各个宗教、教派之间还可以做到和平相处。当时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富人阶层都住在拉姆安拉(这次我去就看到了不少19世纪末期遗留下来的别墅)。犹太复国主义在20世纪的大量涌入和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纷争,渐渐让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是非之地,有能力的人纷纷远走他乡;而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以色列开始对这里军事管制,强行在短期内给当地居民发放身分证,结果很多没有拿到身份证的拉姆安拉人连家都回不了,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开始移民。他们的大多数人现在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密歇根等地。在美国,拉姆安拉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叫做"American Federation of Ramallah, Palestine" (AFRP),并每年召开年会。
后来开始的反对以色列的两次Intifada,把拉姆安拉推到了整个巴以冲突的浪端风口。第一次Intifada,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居民开始自发每天到街上游行,抗议以色列的实际军事占领,并不断和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93年9月13号在白宫草坪前的那次世纪握手,结束了这次Intifada。更有象征意义的是,在阿拉法特和拉宾握手之后,在阿姆安拉还有另外一个仪式,巴勒斯坦小学生向拉姆安拉的以色列驻军献橄榄枝。现在,握手的那两个人都不在了,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那些献橄榄枝的孩子们。估计他们要是还在的话,应该就是我现在的年龄,真想问问,他们面对现在越来越恶化的情势,作何感想?还有就是接受橄榄枝的以色列军警,他们是把那次仪式当作和平的跃进呢,还是一个笑话?从1995开始的第二次Intifada,内容大同小异,只是这次巴勒斯坦的苦难更深,以色列的痛苦更多。
其实这里的历史并不沉重,可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那么的沉甸甸。来到了这座城市,最让我震撼的并不是满街的军警和疮痍,而是人们眼中的平静和热情。我找来了只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工厂见过一面的阿拉伯朋友Khalid(خالد)来带我们去一些好玩的地方。他坐了半个多小时的车从离希伯伦(Hebron)不远的地方赶了过来,虽然迟到很久,但他的热情很快让我们感觉到了在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地的不同。他帮我们买饮料,帮我们打的,争着和我买单,一点也不像已经失业的人(他刚刚被那个工厂的老板解雇)。我说,拉姆安拉我知道的值得去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阿拉法特的墓,他二话没说,就带我们去了。原来他做过首领护卫(حرس الرئيس),所以和现在巴解组织政府官邸(和阿拉法特墓是同一个地方)的护卫都是朋友,我们很顺利得以进入。
阿拉法特的墓不大,也不气派。按照他的遗愿和多数阿拉伯人的愿望,他是应该被葬在圣城耶路撒冷的,所以这里只是他的暂时安息之处了,所以也没有必要那么大兴土木。不过不知道这个愿,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因为以色列政府的态度很明确,他是一个支持针对犹太人恐怖活动的巴首领,不能葬在圣城。一句话,等巴勒斯坦建国了再说吧。虽然我对他的斗争方式并不很赞同,但他还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骨头的硬度和鲁迅不相上下吧。为了不给Khalid的朋友带来麻烦,我们稍作停留,就匆匆离去了。
Khalid的热情还没有完,他带我们去他在拉姆安拉的朋友家做客,要请我们吃饭。他的朋友Ihsan(احسان)今年20岁,弟弟被以色列军警抓走了,现在还关在牢房里,爸爸在中国经商,所以还算是有收入的家庭(根据2000年的统计,阿姆安拉地区的失业率是37%,现在肯定超过半数了)。他的心愿是离开这里,移民到加拿大,所以看到我的同学是从加拿大来的,非常高兴(当然看到能说阿拉伯语的中国人,更兴奋)。他们家还开一个卖衣服的小店铺,生意看上去还可以,不过我们的到来明显吧他们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所以的人都跑过来看我们,买卖也不做了。小孩子躲在母亲后边看我们,女孩子把眼光藏在头巾后面看我们,他的几个兄弟把我们领进了房,给我们看一些他们家的照片。实在不想麻烦他们,不过他们硬是做好了饭,让我们在这里吃了再走,还有茶,还有咖啡。那些东西估计他们全家可以吃上一个星期了。
出来的时候,Ihsan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跟在我们后面的小孩子,Hafiz(حافظ)。他今年8岁,父亲是哈马斯成员,已经在一次“行动”中被以色列士兵打死了,母亲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在一次以色列空袭中被炸死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我们和他相处的5分钟,他没有说一个字,可是我从他的眼中读出了坚强,但并不是仇恨,同时还有迷茫。谁能告诉我他的出路在哪里?分别的时候,我送给他一支笔(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带来了),并对他说:“ادرس اكثر”(多学习)。他小心地点了点头……
时间不早,而明天又是以色列的安息日,车停得早,所以我们也得赶早回去。Ihsan送我们到车站,依依不舍,一定让我保证要再来;而Khalid则送我们到了边检站,他在以色列的工作许可还有7天到期(巴勒斯坦人只有有以色列的工作许可证才可以进入以色列境内),不过他被告知不得入内,所以我们也只能就此分别。萨拉明显累了,后来又因为在边检站拍了几张照片,被带入审讯房接受单独检查,还删除了所有照片,在回来的路上,整个人都像蔫了似的。
谢小谢 at 2008-1-12 21:44:30
北岛老师才华依旧。风格与网络诗歌有着很大不同。
二老板 at 2008-1-13 09:15:04
这种歌谣体写了几千年了,总是比较讨好啦。网络上也有的是。
不过这篇的内涵还算比较深厚罢。
沉木 at 2008-1-13 11:25:04
一个少年到天边
去继承大海

哈哈------这样的张力,是我的最爱!
听雨不闻风 at 2008-1-13 14:20:47
一如你的诗句
被一位网名张祈的放大
不是近视的我
在300度的花镜后
读全了你的<<拉姆安拉>>
身感百年降雪后的阵地上
睡去的是抗争中的旗手
脑未死的领袖们
伸着向往着的手臂
特克 at 2008-1-13 14:27:09
吐字太老土
虽说是北岛的本家
但今日的人能接受
会不会怪怪的:))
谢谢北岛的诗
饕餮兽 at 2008-1-13 14:47:24
不知道这个是汉诗还是用汉语写的诗?北岛先生,也杀杀偶的!
余刃 at 2008-1-14 17:16:56
我觉得现在应该有人往这种诗歌精神上靠,格式并不重要.
千山雪 at 2008-1-15 07:59:46
意象美且很连贯.好好好!
燕刘 at 2008-1-16 09:24:45
在拉姆安拉
死亡沿正午播种
在我窗前开花
抗拒之树呈飓风
那狂暴原形

力量,抗天之力。
朱枫 at 2008-1-16 10:39:05
一首诗要看精神向度, 我喜欢!
秦志良 at 2008-1-17 09:24:53
喜欢这样有节奏有力的文字
独行侠 at 2009-6-13 19:13:38
恶魔很早就群魔乱舞,只是在美妙的语言里我们将它降服,诸神做到的,诗人一样抵达。问好先生!
悬壶 at 2009-6-13 19:33:01
不同的是,北岛先生的诗除了张力,现在还有内敛力!
一张一敛,诗里的空间自然就有弹性了
张伟良 at 2009-6-13 19:42:53
先生的诗超越了当年,在黑夜的湖投进原子弹。
木芙蓉花下 at 2009-6-14 15:06:06
还好,<111
木芙蓉花下 at 2009-6-14 16:46:52
我是说很好!<111 <111<55 <55 <55
木芙蓉花下 at 2009-6-14 17:13:49
还不错还不错<55 <55 <55
忘啦 at 2009-6-14 17:39:28
  woyun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