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再谈汉味-句式和语调

北岛 发表于: 2008-1-08 10:37 来源: 今天

说到汉味,除了意象,我还想再引出另一个话题,即句式和语调。这回我用柏桦的诗为例。先看原作:

苏州记事一年

[size=10.5pt]正月初一,岁朝
[size=10.5pt]农民晨起看水
[size=10.5pt]开门,放爆竹三声
[size=10.5pt]继续晨,幼辈叩头
[size=10.5pt]邻里贺年
[size=10.5pt]农民忙于自己
[size=10.5pt]
[size=10.5pt]初五,财神的生日
[size=10.5pt]农民迎接不暇
[size=10.5pt]采购布匹
[size=10.5pt]
[size=10.5pt]十五,悬灶灯于厨下
[size=10.5pt]连续五夜
[size=10.5pt]挂起树火,大张灯市
[size=10.5pt]山水,人物不见天日
[size=10.5pt]妇女为去病过三座石桥
[size=10.5pt]民众击乐,鼓励节日
[size=10.5pt]
[size=10.5pt]二月初八,大帝过江,和尚吃肉
[size=10.5pt]前三后四风雨必至
[size=10.5pt]有人称龙头,有人吞土
[size=10.5pt]农家因天气而成熟
[size=10.5pt]有利无利但看“二月二十”
[size=10.5pt]
[size=10.5pt]三月初三,蚂蚁搬米上山
[size=10.5pt]农妇洗发、清目
[size=10.5pt]又吃油煎食品
[size=10.5pt]
[size=10.5pt]清明,小麦拔节,踏青游春
[size=10.5pt]深蓝、浅绿插入水中
[size=10.5pt]妇女结伴同行
[size=10.5pt]以祈青春长存
[size=10.5pt]
[size=10.5pt]四月初一,闲人扛大锣、茶箱
[size=10.5pt]老爷从属西军夜
[size=10.5pt]红衣班扮刽子手
[size=10.5pt](演员出自肉店、水果店、豆腐店)
[size=10.5pt]
[size=10.5pt]立夏见三新:樱桃、青梅、元麦
[size=10.5pt]中医这天勿用
[size=10.5pt]蚕豆也等待尝新
[size=10.5pt]
[size=10.5pt]四月十四日,轧神仙
[size=10.5pt]吕纯阳过此
[size=10.5pt]无需回避
[size=10.5pt]他的影子在群众中济世
[size=10.5pt]
[size=10.5pt]五月五,端午出自蒲剑
[size=10.5pt]也出自夏至的替身
[size=10.5pt]儿童写王字于前额
[size=10.5pt]身披虎皮,手握蒜头
[size=10.5pt]而城隍是大老爷
[size=10.5pt]
[size=10.5pt]六月六,寺院晒经
[size=10.5pt]各户晒书籍、图画、衣被
[size=10.5pt]黄狗洗澡、打滚
[size=10.5pt]老人或下棋、或听书、或无事
[size=10.5pt]小孩吃茶于七家
[size=10.5pt]面貌动荡不宁
[size=10.5pt]
[size=10.5pt]立秋之日,以西瓜供献
[size=10.5pt]也制巧果、蝶形油炸
[size=10.5pt]以期颐养天年
[size=10.5pt]
[size=10.5pt]八月十五,中秋
[size=10.5pt]柿饼、月饼于月下
[size=10.5pt]蔬菜吃完了
[size=10.5pt]摆上鲤鱼
[size=10.5pt]得下签者不予参加
[size=10.5pt]
[size=10.5pt]九月九,郊外登高
[size=10.5pt]望云、望树、望鸟
[size=10.5pt]小贩漫游山下
[size=10.5pt]
[size=10.5pt]十一月,日短月长,市场发达
[size=10.5pt]财主收租、收账、剥皮
[size=10.5pt]而冬至大如年
[size=10.5pt]农民重视
[size=10.5pt]
[size=10.5pt]冬至,全家吃夜饭
[size=10.5pt]豆芽如意,青菜安乐
[size=10.5pt]年糕、汤团、圆之意
[size=10.5pt]儿子不得外出
[size=10.5pt]嫁女不利亲人
[size=10.5pt]南瓜放出门外过夜
[size=10.5pt]
[size=10.5pt]十二月过年,送灶
[size=10.5pt]灯具多自制
[size=10.5pt]热热闹闹、繁文缛节
[size=10.5pt]
[size=10.5pt]除夕,又是鸡鸭鱼肉
[size=10.5pt]提灯笼要钱者
[size=10.5pt]来往不绝,直到天明
[size=10.5pt]
[size=10.5pt]除夕之末,男孩怀旧
[size=10.5pt]果子即压岁,即吉利
[size=10.5pt]老鼠即女孩的敌人
[size=10.5pt]惟大人不老,放爆竹三声

我们会注意到,在这首戏仿的农事诗中,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俯首皆是,这显然与古代文体的对话有关,与汉语本身的特性有关。那么,短句的运用是否可视为我们所说的现代诗歌汉味的重要因素?我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风转向,鸟发狂,歌声摇落多少苹果?”另外,我还想谈谈语调。语调转换,显然是推动这首诗的动力之一。那么语调到底是什么?它和意象和结构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我只是提出问题,希望听听大家的看法。

最新回复

李大兴 at 2008-1-08 10:59:17
过长的句子、西化的语言,往往是新诗的弱点。古诗的强项,则恰在字数的节约、句式的齐整。我个人以为,古语、古诗意象的汲取倒在其次,写新诗时,对句式的讲究其实更为重要。短句的运用与句式的齐整,是诗之所以为诗的要素。这里谈到的什么是诗、诗的散文化等,正是由于新诗形式的模糊所致。
张祈 at 2008-1-08 11:51:06
闲话诗句的长短和语调

张祈

北岛老师提出了汉味的另一个追求,即短句。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看,的确是由二三字,至四字,至五七言,再至小令这样发展的。这里面的原因大体由两个,一是从表达的内容看,远古诗中的内容相对简单,而越往后,诗歌里面包含的社会内容越来越多,迫不得已地,就造成了句子的变长;另一个原因是,诗歌技术的本身发展,因为字数越少,诗人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就越小,将句子变长后,诗歌的手法也变得多样化起来。这样说来,诗歌句子的变长不是某个单独诗人的错,而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诗歌本身生长的共同需求。
在当代,由于翻译语和欧化句式的引入,诗人的句子也有变长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一些短句子的诗可能会因为显示了个性而让人感觉新鲜,但这并不能够说明,短句子就更比长句子更有丰富的表现力。
一般来说,短句适合表达一些口语和简明的事物,而复杂的长句更适合表达一些富于沉思的哲理性的形象。我的认识是,诗人要根据内容的要求来选择句式的长短,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人的长期习惯问题。
由此看来,短句子让人感觉更有汉味可能还是某种形似,或者说是某种仿古的印迹;它也很难说就是汉味的本质。
就中国古典诗歌看,里面也有一些异类的东西。比如楚辞和离骚,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应该算是真正超长的句式了,但这样的长句并没有影响到这一诗作的价值,当然也没有影响到它的汉味;另一个例子是在李白身上,除去当时人们常用的五七言,李白还经常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类的长句和流转的句式来写作,但长句子也没有影响到这些较长的歌行成为名作。也许这样说是更合适的,那就是天性浪漫的诗人可能更喜欢一些长句,而天性现实或者朴素的诗人更喜欢一些短句。
关于诗歌的语调,弗罗斯特就一直认为,语调才是诗学的核心,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人说话的特质,代表了诗人的个性(大意)。人们经常说,某个诗人不可模仿,是因为那个诗人的语调不可模仿。语调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多重的,它可以让一首诗增加多义,反讽和复调,可以让一首平淡的诗突然生色。在现代诗歌中,语调更成了许多大诗人得以传递特殊信息的致命武器。
关于语调,有很多诗人意识到了,但大多没有真正细致地进行研究和尝试。在这里,我想引用一首我自己的试验,看看在不同的节奏、韵律和语调下,诗歌的走向会是如何变化的:


迎面走来我的挚爱


“迎面走来我的挚爱,”
这是一首歌的第一句,
可是我想把它写成一首诗。

我想写:“啊,我怎样才能
控制我颤抖而晕眩的心跳,
怎样才能描绘你嘴角的微笑——
你眼睛里那彩虹般的神采!”

或者:“她根本不像是我的天使,
她那在阳光下闪耀的秀发也不会让我窒息。”

也可能这样往下写,我写道:
“她不和我说一句话,
她轻盈的脚步里没有疑问,
当然也不需要我的回答。”

再换一种句式和韵律,
“你为什么那样看着我?
你忧郁的眉毛是否在埋怨,
是我的思念在把你苦苦折磨?”

“我浑身颤抖,四肢无力,
我不再是用眼睛把她认出,
而是由于她身上散发的神秘魅力,
我才感到旧情的巨大威力。”

像上面这样的的续文
我一定写不出,因为这是但丁
在炼狱中与他心爱的贝雅特丽采相遇。

我还想起一句异曲同工的开头: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可惜那是普希金给凯恩的诗句。

我重新想了想,还是决定
用这句话来做一首诗的结尾:

“你没有向我要求整个世界,
也从来没有索取过我的记忆和未来,
在那生命的高山上,在那永恒的浪花旁,
唱着一首甜蜜而无声的歌,
迎面走来我的挚爱。”

2007,11

总结以上的发言就是,我感觉汉味是一个广阔的概念,我们不能也无法从某个局部、某个侧面来发现和确认它,但我的确承认有这样的一种汉味,它可以让我们的中国诗歌与另外的语言的诗歌分开。
龚纯 at 2008-1-08 11:52:50
北岛先生提及汉味诗歌的句式与语调,这一提对我们是一个提醒。
我们的确注意到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容易营造一种汉味诗歌的氛围。突然想起,自己就有心无心写过这样的东西,当然面貌与柏桦先生不可比较:

客窜在夜宴场与读者之间(四行一拍)
  
  
[人物传记]
  
他小学毕业。二十不第。三十成婚。妻黄氏
生女格格。嘲笑贬弹,用板筑常器
他时时酩酊大醉,幻拟天地,捏造人物
梦中楼台未曾登临,甲乙丙丁,在书中,被抛弃
  
  
[三百年前的一位王孙]
  
秦淮水榭,画槛雕栏,绮窗丝幛,佳丽流连
才子与佳人,鲽合鹣飞。
又三春,骨瘦柴立,奄奄欲毙。侍女们垂着长袖
无可奈何:他画了符号,他要渡河
  
  
[五十岁时的应试落第]
  
目瞻座宾,不胜愧赧:我读过大学,但我不是
大学士。我只能槐树下听人讲故事
在民间养鸟,混口饭吃。
眼界空旷,然后变窄,远山路上,来了几名枝枝丫丫的香客
  
  
[僧中噱事]
  
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
刻斗大的汉字。那中堂的小木鱼
也给他敲破了。他在房中直呼嫂子,嫂子
什么绝活,什么破事
  
  
[书童与扁担]
  
不是学院派,不入主流,但装有学养之人
养个书童。书童身子骨嫩,扁担还是由我来挑
打伞,端茶送水,洗砚台
买八尺宣,送封信给乡党和小姐,这些事我好像不做的
  
  
[拿手]
  
敲门窥墙,剔灯见光,刚刚习得官宦人家的
风格。在太医院,一个猎手,遇见一名年轻的护士
后面他写来鱼尺书:拜违犀表,寒暄屡隔
那次你摸我的感觉,还在身上
  
  
[本意]
  
只因兵火至,引起雨云心。小女子不才
愿意为公子做一夜杜鹃
那些花草,我已经收拾过了。你读过的书
有关社稷安危吧?我无意中,翻了几页

[ 本帖最后由 龚纯 于 2008-1-8 11:54 编辑 ]
龚纯 at 2008-1-08 12:03:58
张祈发言精彩。用二三四字的的短句,应该可以很明确的取得汉味诗歌的效果。用其他句式,照样也可取得汉味的效果,只不过前述方式更直接轻易。。。接下来,我们注意到句式与语调的关系是联在一起的,有时语调成了更为关键的部分。
秦志良 at 2008-1-08 12:46:21
定女
真定界,有孤女,方六七岁,收养于夫家。相居一二年,夫诱与交而孕。腹膨膨而以为病也,告之母。母曰:“动否?”曰:“动。”又益异之。然以其齿太稚,不敢决。未几,生男。母叹曰:“不图拳母,竟生锥儿。”
秦志良 at 2008-1-08 12:48:51
(傳一·四)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黑天 at 2008-1-08 13:04:22
我觉得短句的运用不是现代诗歌"汉味"的重要因素,它只是个个人习惯问题.美国诗人肯明斯就喜用短句,但他的诗并无多少"汉味".而像穆旦的<赞美>,通篇多是十字以上的长句,然而此诗的"汉味"是多么浓郁!
"语调"对于一个诗人之诗人地位的确立,当然极端重要,然而与其说它是现代诗歌"汉味"的重要因素,不如说它是使一首现代诗歌得以成为一首现代诗歌的重要因素,同样之理,它也是使一首古典诗歌得以成为一首古典诗歌的重要因素,一首外国诗歌得以成为一首外国诗歌的重要因素.
北岛先生的发问,我以为值得我们深思的有两点:一是做为一个中国的当代诗人,我们所要创作的诗歌,到底是具有"汉味"的诗歌,还是具有"诗味"的诗歌?第二点是,即使我们所要创作的诗歌,是"汉味"的诗歌,那么这"汉味",到底是古代的"汉味",还是现代的"汉味"?
北岛 at 2008-1-08 18:16:01
关于短句,大概是我没说清楚。其实我想说的是诗句的构造(syntax),往往是由三字和四字为它的组成单位,(两个字另当别论,只有单独成句时才显得特别)。我并没有说诗句短就好,而是想探讨现代汉语的结构方式,想从汉语的特性出发,找到创造新的语调和节奏感的可能性。各位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黑天 at 2008-1-08 19:22:22

QUOTE:

原帖由 北岛 于 2008-1-8 18:16 发表
关于短句,大概是我没说清楚。其实我想说的是诗句的构造(syntax),往往是由三字和四字为它的组成单位,(两个字另当别论,只有单独成句时才显得特别)。我并没有说诗句短就好,而是想探讨现代汉语的结构方式,想从汉语的特性出发,找到 ...
是不是类似于卞之林所说的"顿数"?比如,先生自己的一个诗句:"历史的诡计之花开放",它就是由一个三字顿(历史的)一个四字顿(诡计之花)一个二字顿(开放)所组成.
林何曾 at 2008-1-08 23:24:50
这个总结有点晴之道。
断句直接影响诗歌节奏的推进,形成各自不同语调。比如在诗里直接出现悲伤或者怜悯这样的字眼的时候,这样的悲伤还是真实可靠的吗?悲伤是需要直接写出来就能说明的吗?是靠语境来推动的吧。当然,有些是悲伤直接这两个字说出来,但说得要有自己的独特语境来承载。
黑天 at 2008-1-10 00:10:41
北岛的<八月的梦游者>一诗,节奏沉稳,但不呆板,语调从容,且含顿挫,诵读起来韵味悠长,它的这种独特的节奏和语调是从何而来的呢?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诗句顿数,即北岛所说的"诗句的构成"(按我的理解),或可探得此中奥秘.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海底的/石钟/敲响
敲响,/掀起了/波浪

敲响的/是/八月
八月的/正午/没有/太阳

涨满/乳汁的/三角帆
高耸在/漂浮的/尸体上

高耸的/是/八月
八月的/苹果/滚下/山岗

熄灭/已久的/灯塔
被/水手们/的目光/照亮

照亮的/是/八月
八月的/集市/又临/霜降

海底的/石钟/敲响
敲响,/掀起了/波浪

八月的/梦游者
看见过/夜里的/太阳

看得出这首诗的诗句大多是由三顿构成,总共十六个诗句,三顿的占了十一个,四顿的有四个,两顿的只有一个.由于三顿的句子占了大多数,它在整首诗中起着主导节奏的作用.三顿构成的诗句的特点是稳而有力,所以这首诗的节奏也显得沉稳而有力;又由于有四顿和两顿的诗句的参杂使用,使得节奏发生些微的变化,故不显得呆板.另外,这首诗有规则的压韵,诗句的重复,顶真的运用,也对它形成独特的节奏和语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海神仙 at 2008-1-10 08:39:43
所谓“顿”,是一切诗的基本特征呢,或是汉诗独有的特征?

《SPILT MILK》
--------------------by W. B. Yeats
We that /have done/ and thought
That have /thought and/ done
Must ramble,/ and thin /out
Like milk/ spilt on /a stone

英文诗里的“顿”,是有效利用起了这种语言声调里故有的“抑”“扬”特点,并兼顾到音节上。

汉语古诗是充分照顾到了汉字独有的平仄清浊发声。前人也探索到过汉诗“音群”与“意群”的划分、组合。
当然更包括韵律。

问题是:这里提到的现代诗里的“汉味”,是否就是指要重新拾起这些个传统?


[ 本帖最后由 西海神仙 于 2008-1-10 08:43 编辑 ]
天界 at 2008-1-10 10:36:31

QUOTE:

原帖由 北岛 于 2008-1-8 18:16 发表
关于短句,大概是我没说清楚。其实我想说的是诗句的构造(syntax),往往是由三字和四字为它的组成单位,(两个字另当别论,只有单独成句时才显得特别)。我并没有说诗句短就好,而是想探讨现代汉语的结构方式,想从汉语的特性出发,找到 ...
明白。其实,您说的就是一种四六句的变形。但您说得比较复杂。关于这个,只要触摸到了,哪怕是表皮的,也会让人有所惊喜。我想,这确实是需要大家多去思考的!
海客 at 2008-1-10 18:54:51
诗人绝不是温和的文学技术员。他们要活跃、独立、激进,他们要有献身精神,不趋附任何利益、权利或权威。他们不能逃避现实,不能只满足于诗歌奖、学位或协会的荣誉,更不能成为体制中的机器人。他们要在一切能被听到的地方发言,他们的发言可以不拘形式,重要的是激起公众对社会的思考……我认为诗人就是一种质疑的力量,是这个时代的良心,代表了大多数无法言说的民众的自由意志。”
----------------叶匡政

------江左遗民推荐的东西也好
秦志良 at 2008-1-11 08:27:09

QUOTE:

原帖由 海客 于 2008-1-10 18:54 发表
诗人绝不是温和的文学技术员。他们要活跃、独立、激进,他们要有献身精神,不趋附任何利益、权利或权威。他们不能逃避现实,不能只满足于诗歌奖、学位或协会的荣誉,更不能成为体制中的机器人。他们要在一切能被听到的地方发 ...
你说的文学都有这种功能,都希望朝这方面发展
北岛 at 2008-1-11 09:08:29
这两天忙,没及时跟贴。西海神仙把我说的句式说成“顿”,是一种误解。“顿”其实是我们所说的节奏感。首先,我以为卞之琳先生借用西方的音步来谈中国诗歌的“顿”过于表面化,忽略了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不对应性。我所说的句式主要指的是语言结构中的核(当然也包括音乐性),即汉语的结构往往是以短句(或短语)为基本单位(质地),中间往往没有拼音文字中所需的“语法胶”。说得再具体些,比如,由于现代汉语受到翻译文体的深刻影响,往往句式太“正常”了,太符合现代语法了。我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深深感到这种局限,故有感而发。
西海神仙 at 2008-1-11 09:29:25
谢谢北岛老师解惑。
秦志良 at 2008-1-11 09:41:05
北岛先生讲的问题太重要了,
举个例子:
你看我
我看你
茄子黄瓜罗卜

上面只是一个例子,,可能还是不够好,但不管怎么看,都象诗,不是散文.有些诗作,如果不分行,怎么看都是散文.
浅见.
北岛 at 2008-1-11 09:52:39
说到汉语的简洁与丰富,可举杜牧的《阿房宫赋》的开头为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我看来,汉语无疑是世界上最适于写诗的语言。作为诗人,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让它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并传递下去,那才是亏对天下父老兄弟。
秦志良 at 2008-1-11 10:05:52

QUOTE:

原帖由 北岛 于 2008-1-11 09:52 发表
说到汉语的简洁与丰富,可举杜牧的《阿房宫赋》的开头为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我看来,汉语无疑是世界上最适于写诗的语言。作为诗人,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让它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并传递下去,那才是亏对天下 ...
诗,每一句都是独立的,都有一层意思,可以说,一句诗就是一幅画,
而散文则不同,他的主要写作的手法是叙述.句句之间连接很紧密.
中国的诗同字的形状也有联系.例如:四海一
这个一字,就代表一统天下,一字很形象传达了这句诗精神.
北岛先生提出的问题,大家都要作认真的思考,写出汉语诗的特点.

[ 本帖最后由 秦志良 于 2008-1-11 10:11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