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12号》青年诗刊第一辑在京发行

冬牧 发表于: 2008-1-06 01:05 来源: 今天

《12号》,终于印出来了。还是很欣喜,毕竟这个寄托了六个人最初愿望的集子出来了。再加上后来的苏昭穆。
2007年4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北京高校文学社团研讨会”上由于一时的冲动萌生了出民刊的想法,或许我感到中国的未来,文化的未来,指望那些在开会的时候只会点头弯腰,嘴上一套做的另一套的人,更有本身对于文化,社会,毫无建设性的人,是不会有希望的。靠谁呢?只有靠自己,靠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说到底,有一天,我们才是这个世纪的中坚。这里没有否认前辈的意思,只是我们的使命需要自己承担。
于是,5月12号,子禾、李林寒、杜若(陶前根)、千岛、水草我们六个人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沟通了各自的想法。在原则一直的基础上,准备出民刊。可能,每个人最初有各自的打算,但是基本上的方向一致,具体后来由子禾写了《12号,我们这样说》一文,形成初步和基本的共识。算是,为这个惨淡的诗坛(至少在大众心目中是这样的),吹来微不足道的一阵清风吧。《12号》由日期而得,没有意义,但她又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意义。
9月征稿以来,收到了很多稿件,也有过几次碰头。最后选取了近50个青年诗人的作品。这些人我大部分不认识,或者将来会相识,如果打算走下去的诗人,肯定如此。第一次总是艰难的,这些工作基本是子禾一个人在负责,排版又是林寒负责,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集子很难出来。
确实,《12号》的方向与自己的初衷有一些偏差,不过还好,能够有一些力量,我总是期望她能更强,发出一些时代需要的声音,而这些,必须靠我们去做。存在,必然就是好的,就会有希望。有了这本集子,便有了一个平台,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来客交流,时代需要这样一批人。
12月31号,2007年的最后一天,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了个简陋的座谈会或称侃谈会,感谢朋友的支持,来了20多个诗歌爱好者,或称自以为诗人的人。其中有《12号》的作者,也有其他关心的朋友,在一起,我们交换了一些看法,并象征性的朗诵了一些诗——这个时代尴尬的文字。
北京的冬天,风可以把一个人守紧在屋里,而我们,突破了这个严寒,我们还能感应到一些自我的温暖,这来自深沉的力量。
我始终冷静的看着这本集子,和她的未来。无论如何,只要存在,还有一些人的存在,就会有许多的可能,“80后”,请原谅这个时髦的字眼,并不都是垮掉的一代!
我们被别人无形的划在了一个局限的一代,而我们却不属于任何时代,我们是一切时代的同代人,我们有志穿透时空的壁垒,并享受时间的孤单。而但愿,诗歌让他人不再孤单。

                                                      冬牧 2008年1月6日

最新回复

李大兴 at 2008-1-06 01:17:19
年青时办诗歌刊物是个该圆的梦。祝福!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