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汤显祖的梦、莎士比亚的梦

发布: 2017-6-10 09:56 | 作者: 叶扬



        看看汤若士的文字,《牡丹亭》里最有名的也许是《惊梦》里的一段:
        
        《牡丹亭》第十齣  惊梦
        [遶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注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意这一段里所用的词汇,有些是人工的东西,比如说“注盡沉煙”是在家里烧香,“拋殘繡線”是在纺线。最后说“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都是人工和自然的东西,两相映衬。最有名的一句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当初若士是如何将这几个词搭配到一起去的?在他之前,唐宋八大家古文里的柳子厚(宗元),在其名作《永州八记》里面,用了一个“纷红骇绿”,红色好像乱纷纷的,绿色好像绿得很吓人。汤若士这里的“姹紫嫣红”,“姹”字、“嫣”字都是“女”字旁,形容青春少女,“姹”字有一种嫩的意思,还形容女孩子身材修长。“嫣”字往往用来形容女孩子的笑容,所谓“嫣然一笑”。“姹紫嫣红”,这样的用词,除了汤若士,还有谁?这是他的才情所在。下面用“断井颓垣”两相对照。下面一连串:“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丝”字和“片”字,平常都是形容细腻的东西,现在用来形容雨和风,在这之前,可能也没人说过。锦屏人,是呆在屋子里面的人,不知道大好春光,只有走出去的人,才知道春色之美。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他晚期的作品。苏东坡有一句话:“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莎士比亚写到《暴风雨》可谓是如火纯青了。笔者早年喜欢他的悲剧《哈姆雷特》等等,现在上了年纪之后,《暴风雨》是笔者心底非常钟爱的一部戏:返璞归真,重归平淡。里面有很多梦境,快到结束的时候,主角、前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出来讲了一段话: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The cloud-cappe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 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a,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rack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朱生豪译文《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我们的狂欢已经终止了。我们的这一些演员们,我曾经告诉过你,原是一群精灵;他们都已化成淡烟而消散了。如同这虚无缥渺的缓景一样,入云的楼阁、瑰伟的宫殿、莊严的庙堂,甚至地球本身,以及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同样消散,就像这一场幻景,连一点烟云的影子都不曾留下。构成我们的料子也就是那梦幻的料子;我们的短暂的一生,前後都环绕在酣睡之中。)
        在这一段的英文原文里,可以注意到,这里没有用很多来源于拉丁文、法文的英文词,用的更多的是本土的英文,而且不用什么漂亮的字眼,不像他早期往往用比较典雅的语言。这段话里面,除了下面有一个四个音节的词,其他的都是单音节、双音节的字,而且非常普通。举个例子,材料,他也不用material,他用stuff,这是很普通的词。这有些像中国江西派诗人黄山谷(庭坚)所讲的“点铁成金”,都是普通的字,到了他的笔下,就充满了音乐感。英文的动词有时态,过去式、现在式,而中文没有,得加字,英文只要把动词变一下时态就行了。一开始的这几句,既有现代时态,有的还是被动语态,又有过去时态,第二行“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第三行里面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这里不怕重复,重复得好,音乐感也出来了。下面形容很高的楼,参天大楼。他说楼怎么高?天上的云,做了大楼的帽子。下面用了all which it inherit,这本身就有传承、从过去传下来的意思。朱生豪是单枪匹马地翻译,很不容易,可是笔者以为,有些地方翻译得太随意了。例如下面,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 Leave not a rack behind,他翻译成“同樣消散,就像這一場幻景,連一點煙雲的影子都不曾留下”。查字典可以知道,rack这个字,意思是“架子”,没有“煙雲的影子”的意思。Pageant可以是非常盛大的场面,但是这个字有一个意义,在中世纪,有一种流行的神秘剧,有时候在街头表演,下面有一个活动舞台,下面有轮子,演员在上面表演,表演好了,轮子一滚,车子走了,pageant本来有这个意思,所以说,pageant消散了,连“架子”都没有留下,若是熟悉当时演戏的环境,就知道原来的意思了。当然也不能苛求朱生豪。这一段里,没有一个稀奇古怪的词,甚至没有比较优雅的词,都是普普通通的词,好就好在,摆在一块,读起来充满了音乐感。还有,cloud-capped、great globe都是用的英文里面的“头韵”,非常巧妙。所以一中一西两位大戏剧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千古不朽,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其中精湛的文字,还是在于他们语言的艺术。
        (本文系根据笔者2016年4月24日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录音稿整理而成。该演讲为上海图书馆“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讲座系列的一部分。笔者在此谨向上海图书馆讲座部主任倪捷女史以及在场的诸位听众表示诚挚的谢意。)

         1,见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30页。
         2,参见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第134页。
         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15页。
         4, 参见[清]张英、王士禛等撰《渊鉴类函》[全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有关“梦”的部分,第九册,第990-419至431页,此处引文见419页。
         5, [唐]李延寿等撰《北史》[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二册,“周本纪下第十”,第359页。
         6,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6637.html
          7,六祖慧能禅师等集注《金刚经五十三家集注》(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323页。
          8,《汤显祖戏剧集》钱南扬校点[上下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以下讨论、引用汤若士的剧作,均以此本为据。
          9,《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上下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下册,第1520页(原见《绛雪楼集》)。
        10,同上,下册,第1543页。
        11,同上,下册,第1549页。
        12,同上,下册,第1552页。
        13,同上,下册,第1573页。
        1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全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三册,第149页。
        15,参见Stanley Lombardo 的英译本 The Odyssey,in Martin Puchner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New York: W. W. Norton, Third Edition, 2012), Volume I, pp. 332-622。 珀涅罗珀做梦的情节见第565页。
       16, 参见 David West 的散文英译本。Virgil, The Aeneid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0) 。此处提及的情节见第160-161页。
       17,Macrobius, Commentary on the Dream of Scipio.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William Harris Stah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2), pp. 87-90. 此处亦参见 Simon Hornblower and Antony Spawforth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ivi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一书中 dreams 条款下的论述,见第238-239页。
        18,Marjorie B. Garber, Dream in Shakespeare: From Metaphor to Metamorpho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另一部讨论莎士比亚作品中梦境的表现的著作为 John Arthos, Shakespeare’s Use of Dream and Vision (Totowa, New Jersey: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77)。本文对于莎士比亚剧作的讨论,主要参考了前者的架构。
        19,本文中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引用,原文主要依据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4)。中文译文参考《莎士比亚全集》[八卷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驯悍记》(第二卷,朱生豪译,吴兴华校);《理查三世》(第五卷,方重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卷,朱生豪译,方重校);《裘力斯 ∙ 凯撒》(第五卷,朱生豪译,方重校);《仲夏夜之梦》(第二卷,朱生豪译,方平校);《暴风雨》(第四卷,朱生豪译,何其莘校)。
       20, James J. Y. Liu, 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ry Art (North Scituate, Massachusetts: Duxbury Press, 1979), pp. 85-88.
       21,Roland Barthe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n Image – Music – Text,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7), pp. 142-148.
                  
                      

    

55/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