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发布: 2017-4-20 17:44 | 作者: 罗福林



        罗福林(Charles Laughlin)弗吉利亚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
        注:依据北京电影学院的讲座录音整理,罗马兰校对
        
        “张先生,我搞不清楚你,你是中国人还是白种人,还是什么?”
        “我母亲是中国人,我父亲是白种人。”
        “你看上去更象白种人。”
        “我对我的白种血统并不自豪”。
        “真是这样?你宁愿做个中国人,是吗“
        “是的。”
        “做一个中国人有什么前途,你生下来,吃一把饭就死,这是什么国家,我们喝一杯酒吧”
        这是“上海快车”电影的镜头,这代表早期好来坞经常出现的中国形象,有不确定的民族属性,往往是一个白种人演一个中国人,或者日本人演中国人,从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中国人是一个可以想象出来的形象。
        在早期好来坞,中国的形象并非一个定型的东西,在形成过程中,美国人和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无论准确还是偏见,或者毫无根据,它其实有“中国风“的内容,中国所代表的是神秘、未知,我们所不知道的存在。另外,还经常代表西方文化所缺少的一些重要的原素,其实并非是完全负面的呈现,也具备正面的一些因素。当然这和我们所谓的东方主义有关,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爱德华·赛义德提出东方主义这一概念,意指帝国主义的历史是为了帝国主义的需要,需要所控制的那些其他世界的地区像亚洲、或者非洲作为一种话语,描绘它的一种方法,这方法有学术的探寻,也不乏通俗文化的表现。这样的描写或者想象东方其实是帝国主义霸权的手段,好像是指我们说出东方便等于是控制东方,所以东方主义,似乎是很单向的一个东西,当然此后很多人纠正或者批判东方主义的理论。赛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盖因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有很多不满,他们想象东方文化拥有一些西方文化所缺乏某些精神,对东方的想象包括得到一种新的或者是异国情调也是东方主义的一面。赛义德指出东方主义这一问题,但是他应承认,我们都在参与东方主义的话语,不仅是西方,而且东方也在参与对东方文化的抒写或者想象。
        在此其间,还有一个更现代的背景是“黑色电影”,法文是film noir的审美概念。在早期电影的黑白片中,光线总是有个黑角或者一些黑暗的地方,然后把比较有意思的情节投在黑暗之地,这种电影的神秘化的镜头,与东方主义有一定的联系。故而不时有些非西方文化的因素放入“黑色电影”,增加它神秘的特点。
        另外,早期好莱坞在1934年之前,我们电影历史上经常称做“海斯法典”(Hays Code)的电影。何为海斯法典?在有声电影1927年左右诞生期间,很多关心通俗文化道德的美国政客,开始担忧美国电影在堕落的边缘了,内容不是令人悦愉。一位共和党,他其实是共和党的总书记,后官至美国邮政局局长,他特别关注电影的问题,在1922年他还当了第一任美国电影协会的会长,不断地提出改革建议,比如不应该拍过多的喝酒镜头,或者不要表现嫖妓,赌博,不要露身体的某些部位。此类有伤风化的问题在有声片1927年之后变得更严重,所以1930年就已经形成了法典,再经过几年的修改至1934年,法典就严格的实行了。所以法典前的电影指1934年前的电影。
        今天在此讨论的电影全为法典之前所拍摄,其实等于包含了敏感的内容,这也是今天演讲的一个核心的主题,也就是跨民族恋爱。比如亚洲人和白种人恋爱,或者有一点暧昧关系,演员无论是白人化装成亚洲人,或是由一个真正的亚洲人演出都是敏感的。你们可以认为这和美国的民族歧视有关,这其实也涉及多方面很复杂的问题。但有意思的是,通俗文化的愿望是想表现而不是控制,所以必须有一个外在的势力去控制它,而且因为以上的各种历史背景的关系,中国是主要的内容。所以这个强调的是跨种族恋爱且为法规所不允许的内容之一。而这会影响某些演员电影的生涯。
        华纳·欧兰德,我还没看完他全部的电影,但是他演的角色,你会发现无一成为爱情的对象或者是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他要么是一个侦探,一位将军,抑或一系列的凶手,不可能表现爱情故事的主角,这便是海斯法典的结果导至。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另外的其他的表现,其他的演员、其他的电影。
        我们今天要谈的电影,“上海快车”,他扮演一个土匪或者说是一个军阀,这是有历史背景的事件。此片虽然有一些性骚扰的情节,但它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也不算跨民族。而且他追求的对象,有中国人,也有白种人。我想格外指出他的一些特点,他长相有几分形似中国人,他不象其他西方人在这些电影里需要化妆,他有个八字胡,再把眉毛往上面梳一下就大功告成,不用改变他的皮色,况且黑白电影也不易看清楚。可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演员,他能够演对美国人来说很像中国人的样子,这样子是否夸张,是否有不准确的地方,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说他表现了一种杰出的演技。
        
        这是傅满洲一个电影的海报,也是华纳·欧兰德主演,他演了四个傅满洲的电影。其实这故事不必特别认真对待,在文化话语里属于那种卡通的东西,比如说像“蝙蝠侠”或者“蜘蛛侠”,要消灭全世界的那种人,他算是美国早期想消灭全世界的人,他的这坏有它的背景,有一种痛苦的背景。他痛苦的背景是什么?说是在义和团运动时,英国士兵误杀了他的父母,他因此而发疯了,他就跑到英国去找士兵,然后把他一家人一个一个的杀掉,他成为了一个职业凶手。这是对观众必须的一个解释,否则如何相信一个人凭空去杀人。还有一个应该强调的是,他虽是负面人物,但很有能量,需要严阵以待的一个负面人物,不软弱,反而是可怕的形象。后来华纳·欧兰德演的角色少有如此负面的了。
        我今天不深谈陈查理的电影,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的电影背景不在中国,他电影的世界也不是中国,而是夏威夷或者伦敦、埃及,经常变换发生地。陈查理这个侦探其实属于美国或者全世界的侦探史上的一个大侦探,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密切,因他的智慧、他的一些思维方式应该说有东方文化特点。他时常引用一些或虚假或真实的一些名言,中国文化的名言,例如孔子或者其他人。然后他用不是特别地道的英语来表达,这已经在美国文化以及其他英语范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比如说小孩子会欺负他们亚洲的同学,会用手指拉长眼睛挤眉弄眼说孔子说了什么。这一部分来自陈查理形象,其实陈查理有原型,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名警察,也比较有名,因为他破了很多重要的案子。一位美国小说家依据这些材料写成侦探小说。而小说家Earl Derr Biggers他对于中国的想象几乎凭空捏造,也许他看了一些书,了解一些负面的东西就塑造了小说中的陈查理形象。不久好莱坞开始拍这方面的电影,当时好莱坞喜欢比较短的故事,可以做一个系列的电影。
        有趣的是陈查理由三个不同的白种人扮演,刚开始电影很不成功,演员也不是华纳·欧兰德,第二任陈查理是华纳·欧兰德了,他一演陈查理票房就爆了,他特别受美国观众欢迎。近年有位中国学者黄运特写了关于陈查理的书。他讲陈查理是一个虚假的中国人,而且被一个白种人扮演,但他在美国的通俗文化史上应该是一个正面的现象。这本书发行二三年了,刚面市时〈我刚好听NPR公共广播台,他们请了著名的华人作家包括赵健秀,汤婷婷〉,他们都不喜欢这本书,说陈查理的形象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自己人生的经历是一种讽刺和诬蔑。他们只看到陈查理的负面形象而忽视或不愿了解他的正面意义,这个争论还在进行中。但这本书销的很好,而且刚好今年夏天上海书展也有签售活动,黄运特亲来推销他的中文版。

41/41234>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