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末民初基督新教在保定的傳播與發展

发布: 2017-4-06 18:54 | 作者: 張靜



        (《东亚人文》授权首发)

        基督教(Christianity)發源於西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在羅馬帝國發展起來。隨著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會於西元1054年分裂為兩個教派。以羅馬主教為中心的一派自稱“公教”,即中國所稱“天主教”(Catholicism);另一支以君士坦丁堡主教為首,自稱“正教”,即中國所稱“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即中國所稱的“基督教”(Protestantism)。19世紀初,基督新教傳入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傳入保定地區。近代以來,保定逐漸成為基督教在華北勢力較強的一個城市,新教的傳播對保定城市的社會文化變遷產生一定影響,目前學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不多 。本文擬對清末民初基督新教在保定 傳教的歷史情況加以考證,描述其基本發展脈絡,並對其信仰狀況以及所辦各項教育、醫療、慈善活動加以探討。
        
        基督新教在保定的傳播
        (一)傳入及初步發展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到1900年之前是基督新教在保定的傳入及初步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進入保定的基督新教主要包括美國公理會、北長老會和內地會等教派。
        清咸豐十一年(1861),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柏亨利、貝以撒在北京、天津、保定傳教,曾住保定西關和唐家胡同。 同治八年(1869)九月,美國公理會牧師貝以撒和屈德到保定,“先設教堂於北大街,後遷至南關天壇街(今回民中學院內)。” 同治十二年(1873),成立保定基督教公理會眾議會(區會)。光緒三年(1877),華北大旱,公理會美籍傳教士梅威良,利用救災放賑傳播宗教,並向保定四周各縣傳教,先後在定州、唐縣、望都等地發展教徒。光緒六年(1880)美籍傳教士白克(A.P.Pack)在保定城內唐家胡同開辦診所,借治病擴大影響。光緒十年(1884)公理會在保定南郊買到八畝地皮,先蓋成洋人住宅,後改為診療所,最後成為男中和牧師住宅。光緒十三年(1887)又在郊區買到教會新址的西部,借著郊區新建的據點向四鄉擴張教會勢力,並創辦同仁男女中學。
        清同治二年(1863),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丁韙良到保定傳教。同治十二年(1873),長老會在保定北大街租房設立教會。光緒十一年(1885),長老會在保定北關張莊村東購地20畝,建教堂,並附設簡易醫院(傳教士侯德祚行醫)。光緒十九年(1893),美籍傳教士懷定、羅著志(兼做醫生)在保定設立長老會分會。光緒二十年(1894)路崇德牧師亦到保定,此時尚有美籍辛格斯、侯德祚以及英籍恩教士等在保定傳教。此後,長老會向保定城關及滿城等地發展教徒。 
        光緒十七年(1891)內地會傳入保定。該會英籍牧師賈玉華在保定北關北大寺設堂傳教。光緒十八年(1892),設戴德生紀念醫院,相繼有英籍谷牧師和貝格耨牧師到保定,教會遷至南關舫頭以東。
        基督教要求人們信奉上帝,這與儒家宣揚人倫禮教,要求人們尊奉祖先的傳統格格不入。“十七世紀的中國宣教曾以士大夫、官僚為重點,但經過禮儀之爭,對基督教的不信感深植於中國知識階層士大夫之間。” 作為直隸省會的保定,是直隸的政治、文化中心,傳統勢力相當強大,儒學信仰根深蒂固,這些都不利於新教的傳播與發展。因此,基督新教傳入保定初期,受到很多阻力。對於新教的傳教活動,深受儒家傳統文化薰陶的士紳容易產生一種本能的反感。新教勢力進入保定後,保定士大夫階層潛伏著一股強烈的抗拒傾向。地方官員對其亦有反感,對於各地的反洋教言論和事件,在初期總是暗地縱容或支持。因此,基督新教在保定的重點宣教對象主要為普通民眾。“華北地區,民間信仰受官方意識形態影響較大,地方文化傳統的獨立性沒有那麼強,因此表現出來一種相對正統化和單一化的特點。” 作為京畿重地的直隸省城,保定民眾的意識形態受官方的影響和控制也很明顯。民眾思想意識保守,對新教勢力並不歡迎,對其傳教持懷疑態度。如1873年夏,貝以撒(Isaac Pierson)與屈德(A.O.Treat)來到保定,城裡的店家都不肯留他們,他們只得住在西郊,偷偷到街頭佈道並散發福音書。過了幾個月,二人才搬進城裡唐家胡同一家店房內。他們採用個人談話,加上請吃茶點,送金雞納霜和除蟲藥等手法拉攏保定民眾入教,但很多人對傳教士持有懷疑的態度,不喝他們的茶,不要他們的東西。部分民眾入教“是看著入教有利可圖,或是想依仗著外國人的勢力,自己可以得許多便宜” 。這就使得“部分不信教的人民群眾以地方士紳為首刻意阻撓外國傳教,同時對自己信教的同胞加以歧視和淩辱;另一方面,部分信教的人民群眾則刻意反對傳統文化、反孔,且借助教會勢力撐腰不承擔公益義務。” 民教之間小的摩擦時有發生,矛盾不斷升級,這也使得義和團運動時期,保定的新教勢力遭到巨大的破壞,幾乎所有教堂被毀,眾多教士被殺害。
        光緒二十五年(1899),保定地區全年沒下透雨。第二年一至六月幾乎滴雨未下,三月間還流行瘟疫。當時流行這樣一首民謠:“不下雨,地發幹,全是教堂遮住天。殺掉洋鬼頭,猛雨往下流。” 傳教士郝瑞思•培特金(Horace Pitkin)在6月2日的信中描述了教會面臨的與日俱增的威脅後,很焦急地寫道:“乾燥得像火藥末、難以忍受的塵暴,——上帝賜我們雨吧!那會暫時地平息一下事態……我們朝不保夕。為我們祈禱吧!為降雨祈禱吧!” 教民之間的矛盾已經因為這場天災而越來越嚴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月四、五日,義和團在保定焚毀南關基督教公理會、內地會和北關長老會的教堂。四日下午,城內五仙祠團民將北關基督教長老會教堂焚毀,美籍醫生羅著志、侯德祚和教士辛格斯等及中國教民三十余人被焚斃。五日上午,駐南城七聖庵之團民,冒雨將南關美國公理會及舫頭以東之英國內地會焚毀。英籍谷牧師、貝格耨(兼蓮池書院西文教師)及家屬三人,見教堂起火,逃至劉守廟兵營,投淮軍統領王占魁求救。王不敢收留,允送入城內長官處,至途中遇團民,被曳至七聖庵拳廠審問,後與公理會莫教士(俗稱莫姑娘)、顧教士曳至鳳凰台殺害。南關兩教會英美籍教士被殺者十五人,中國教徒及子女八十餘人。 在6月30日和7月1日兩天之內,保定府殺了15個新教傳教士後,天終於下雨了。在義和團看來,這證實了他們事業和行動的正義性。 
        (二)20世紀之後的發展
        義和團運動之後的一段時期內,保定城內的民眾對傳教活動仍然心存疑慮,有些人不敢通道,惟恐再遷到庚子年;很多人不知道福音堂究竟是買什麼的。為此,基督教會逐漸改變傳教策略,由單純宣揚宗教擴大到救濟和文化教育事業,民、教衝突迅即減少,傳教活動得到較快發展。
        義和團運動中,保定基督教公理會、長老會、內地會的教堂全部被焚毀。光緒二十六年(1900)閏八月,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侵佔保定,為被殺傳教士進行報復,以賠償損失為名,揚言轟毀全城。為阻止侵略軍轟城,保定紳商在西關代購高原地96畝,捐給長老會。保定當局將籍沒之南關拳場100餘畝,並購塋地30畝,贈予公理會。長老會、公理會以賠款分別在保定西關和南關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共建樓房、平房1100餘間。 公理會與長老會協商,在保定分疆劃界進行傳教。經保定城由西到東劃定界線,公理會向保南、保東傳教;長老會則以保西、保北為活動範圍。
        光緒二十七年(1901),保定公理會利用庚子賠款和當地信徒的財力在南關重建教堂,為紀念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公理會傳教士及信徒,名為“旌烈堂”,“特為旌表耶穌之信徒,守死善道而建也”。 教堂的後面立了23座墳,並於其上由清朝政府出資建了23塊大理石的紀念碑。此後,公理會陸續建成明道、同仁等學校,相繼在舫頭街建起樓、平房700餘間。
        光緒二十七年(1901),保定長老會在北關被毀教堂遺址建立公墓、養老院和啟真小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西關重建教堂,為紀念義和團運動中死難的長老會教眾,名為志烈堂,可容納1200餘人禮拜。此後長老會陸續興建學校、醫院,共有房產411間 。信徒教友日益眾多,外國派來的傳教士也日益增加。如美籍傳教士米道揚1902年到保,恩教士、紀牧師、馬德牧師、慕大夫等都先後到保定傳教。光緒三十年(1904),長老會保定區會成立,米道揚為首任主任牧師。1914年,長老會在城隍廟街設立城中教堂。因華籍教牧人員自籌經費自辦教會,又稱長老會自立會。1928年,全國中華基督教會成立,長老會保定區會加入中華基督教會。
        這一時期,基督教青年會、救世軍、複臨安息日會等新教組織也相繼傳入保定。
        青年會是基督教界主辦的青年社會活動機構之一(非教派)。光緒三十一年(1905),青年會傳入直隸,僅在保定設立一處青年會。北京青年會派遣美籍牧師魏蘭柯到保定創辦青年會,最初在天華市場租房作為會所。1914年,青年會在北關唐家胡同購買舊衙門大察院,改建一座二層樓房,占地畝13.7, 有房33間,正式成立保定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樓內有禮堂、圖書室、宿舍和浴室。樓的北邊有操場。 青年會的早期宗旨是對青年實施個別的宗教和道德教育,該會不直接吸收教徒,而是通過活動灌輸教理,介紹青年加入基督教。保定青年會組織積極開展各項工作,舉辦聯歡會、放電影、體育協會等文體活動“其中包括一個為200名貧苦男孩子開辦的義務學校,由志願教師任教。教育工作包括舉辦一系列的注音字母學習班。” 保定青年會有幹事7人,會員最多時有一千人左右。
        救世軍是基督教中從事傳教與社會服務的一個國際組織。1915年,救世軍傳入中國,在北京設有本部。1916年,中華救世軍北京本部派英籍軍官康某和李德林等到保定傳教。1920年,救世軍在保定西大街建教堂,並成立保定區隊部。 
        1920年,基督安息日會傳入直隸,組成直隸區會,區會設在北京。同年,北京安息日總會派員來保定,在東大街路北設保定安息日分會,今保定尚存“警世堂”遺跡。除星期六作禮拜講解福音傳道外,還以售賣《時兆》月刊,走街串巷佈道。 
        20世紀以來,基督新教在保定的傳教較之此前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新教在義和團運動之後加強了利用教育、醫療以及慈善活動來擴大其影響,吸引民眾入教。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