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阿姆斯特朗與《茵夢湖》

发布: 2016-1-21 19:58 | 作者: 葉揚



        阿姆斯特朗與《茵夢湖》 (David Maitland Armstrong and Theodor Storm’s Immensee)
        
        日期:2015-10-17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很多讀者最早接觸德國文學,也許都跟我有同樣的經歷,就是曾從譯文讀過施篤姆的《茵夢湖》。有人做過統計,自這部中篇小說1849年首次發表,到作者1888年去世,四十年間,已經有了十七種語言的三十來種譯本,真正成了一部歌德所首創的“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的經典。中國的介紹稍晚一些,但是譯本也多達二十余種,譯者中還包括巴金、梁遇春等著名作家。後來我在研究生院攻讀期間,從原文重讀了《茵夢湖》,覺得雖然情節低沉感傷,但是語言上並不雕詞琢句,也不濫情。施篤姆早年專寫抒情詩,受海涅的影響頗深,《茵夢湖》這篇小說,人物刻畫的技巧還不夠圓融,通篇有濃厚的抒情詩的意味,十個章節簡繁交錯,疏落有致,首尾兩章連環銜接,許多場面兼顧視聽二覺,而且饒富動感,似乎是超前地運用了當時尚未問世的電影的手法。讀這篇小說,簡直就像在腦海中觀賞一部電影。若是為這部電影配樂,我當首推舒曼的《童年即景》,其中第七首《夢幻》則可以用作主題曲。
        西方學界研究施篤姆的小說,有兩部專著分別將他與英國作家哈代和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相比較。施篤姆的許多作品,例如技巧頗為純熟的晚年杰作《騎白馬的人》,確實有哈代那種悲劇的衝突和宿命的氣息。1864年,施篤姆與屠格涅夫在巴登-巴登結識,惺惺相惜,後來經常通信,並互相贈送新作。屠格涅夫曾盛贊《茵夢湖》細膩優美,詩意盎然。細讀二人的作品,兩位確實都是寫景抒情的高手,都能讓我們在掩卷後猶覺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美國風景畫家阿姆斯特朗(David Maitland Armstrong,1836-1918)也是一位職業外交官,歷任駐羅馬教廷的代辦和駐羅馬的總領事。在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他主管美國展館的美術部分,後來又專門從事彩色玻璃的設計制造,在紐約開了一家公司。他的兩個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 Neilson Armstrong,1867-1944)和海倫 (Helen Maitland Armstrong,1869-1948)都很有藝術天分,姐姐日後成為知名的書籍封面設計家,妹妹則女承父業,經營公司。1907年,姐妹倆通力合作,為芝加哥出版的一部英譯本《茵夢湖》做了裝幀設計,並且為之創作了九幅色調素雅的插圖。這裡是小說高潮的第九章的兩幅插圖之一:男女主人公在野外散步,萊因哈特俯身摘起一朵小花,問已嫁作他人婦的伊麗莎白:“你還認得這朵花兒嗎?”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