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也说“趋时与复古”

发布: 2016-1-07 15:48 | 作者: 陈定家



        身边很多先生讨论学问时,对“趋时”的学者颇为轻蔑,对“复古”的学者却尤为敬重。这也难怪,在大多数时候,“趋时”的主要意思是赶时髦或迎合潮流的意 思。尽管人类或许是懂得赶时髦和迎合潮流的唯一动物,且很可能因为这一本性使其成为万物的灵长,但我们现代人却并不以此为荣耀,相反,这一重要特征常常成 了华而不实的代名词。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如果以“复古”路数看,趋时有时候竟然是务实的前提,非但如此,趋时的本义竟然恰好与华而不实相反。当然,“趋时”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解 释。查查词典,我们发现,趋时的本来意义似乎褒多于贬,例如,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救边》:“《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 也。”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有“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资治通鉴》中也有“圣人急于趋时”的说法。这里的趋时,多少有点与时俱进的意思。
        当然,“趋时”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那就是“迎合潮流、迎合时尚”。还是从古人的书里找例句。葛洪《抱朴子·广譬》:“体方贞以居直者,虽诱 以封国,犹不违情以趋时焉,安肯躐径以取容乎?”在这里,“趋时”被划拨到了“违情”的阵营。白居易《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趍时以沽 名。”趋时者与沽名钓誉之徒比邻而居。严复《救亡决论》:“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后,以巧宦为宗风,以趋时为秘诀。”这个更可恶,“趋时”与“巧宦”成了同 类。不难看出,今人把“趋时”说成“赶时髦”已经显得很温和了。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48回,“趋时”虽然用来描述恶行,但这个字眼本身似乎无所 谓褒贬:“本来作假是此刻最趋时的事。方才我这里才商量了一起命案的供词。你想命案供词还要造假的,何况别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的用法居然与当下学界对“趋时”的理解最为接近:“近来中国底学生们,他无论懂不懂,也要讲无政府以为趋时,真是 好笑。” 洪深《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所用“趋时”也有“赶时髦”的意思:“还有一点,可以无须乎多声明的,就是《贫民惨剧》与《赵阎王》都是我阅历人生,观察人 生,受了人生的刺激,直接从人生里滚出来的。不是趋时的作品。(做文字同穿衣裳一样会求时髦。)”“趋时”的贬义色彩,在这些例句中,可谓是不言而喻。
        十多年前所里请郑敏先生“返所”做了一次演讲,先生当时讲些什么,现在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不过当时有人和她讨论过的一个问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 个问题大意是:郑敏在四十年代就是一个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为什么后来没有沿着现代派的路子发展下去,而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呢?大家对这一现象,七嘴八 舌,列举了很多实例,说谁谁谁年轻时是反传统的急先锋,到了晚年,竟然成了传统的维护者,有人还提到了鲁迅先生的《趋时与复古》,鲁迅的文章是以刘半农的 “趋时与复古”为例子的。鲁迅还有一段话很有趣:广东举人多得很,为什么康有为独独那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政变的主角,趋时;留英学生 也不希罕,严复的姓名还没有消失,就在他先前认真的译过好几部鬼子书,趋时;清末,治朴学的不止太炎先生一个人,而他的声名,远在孙诒让之上者,其实是为 了他提倡种族革命,趋时,而且还“造反”。后来“时”也“趋”了过来,他们就成为活的纯正的先贤。就是这些因趋时而名噪一时的“先贤”们,后来几乎都成了 趋时的青年们批判的“复古”对象。
        这些作古的先贤们,常常成名于趋时,守成于复古,继而成为“趋时”的反对者。这种奇怪的现象,如果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来解释,似乎也无不可,但其 中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推究。模糊地记得,刘再复和李泽厚都曾有过类似的感慨,大意是说,在老先生们那里,他们被说成是走得太远的“趋时派”,但在年 轻人眼里,他们又成了抱残守缺的“复古派”。
        有趣的是,今日“复古”竟然成了最“趋时”的事情,这个结论是从各种课题的申报和各种评奖的结果中总结出来的。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