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守夜人的宅

发布: 2015-7-23 16:45 | 作者: 史提芬周



        一
        
        第一次接到李弛的电话在好几年前。
        那是8月份的一个夜晚,将近10点了,同事们皆已下班。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修改设计图。
        广州的夏夜溽热难耐,而我们的设计工作室刚从旧民居住宅楼搬到这个创意产业园,连空调都还没来得及装好,办公室内的空气像要凝固一样。我脱掉衬衣光着膀子,一手握鼠标一手敲键盘,啪啪啪快节奏地修改那几张由实习生画的大样图。图纸错误实在太多了,抱怨在我嘴里生出火,而汗水却在背上流成河。
        这时,电话响了。
        
        我依稀记得,当时李弛在电话中说他是我一个低了几届的师弟,想跟我当面聊个天云云。我呵呵一下就挂了电话,“我是你的师弟”已经是江湖骗子的老旧桥段了。
        
        当时,我和另外两位朋友合伙成立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已有3年多。虽说赶上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浪潮混口饭吃不难,但我们一直未能突破接的活都是分包二手炒更这些小单的瓶颈。设计室从60平米居民住宅楼搬到现在400平米创意产业园,就是希望能通过适度扩大规模擦亮招牌来接点一手的大单子。
        当时,每一个开发商都是火急火燎的,全都拼了命地想办法压缩楼盘开发周期。而作为设计服务提供者的我们,每天加班加点画图成了一个基本常态。要是我那晚不把修改好的图纸发出去,恐怕第二天开工程例会时甲方会用压路机把我碾压成一张沥青纸。
        
        二
        
        第二次接到李弛的电话已经是一年半以后了。
        同样是加班的夜晚。我和合伙人一起在办公室整理和核对公司这些年来的合同台账,把各设计合同的合同金额、已收款、应收款、拖欠原因等等内容重新梳理和更新一次。
        房地产的迅速泻火降温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那些牛逼哄哄的各种形式的小型开发商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全都消停了。他们不再向我们催图,现在反过来轮到我们向他们追讨设计费了。
        我按项目来源把追款任务大致分成三块,每人手里分发一张A4纸,我对伙伴们说,这就是我们未来半年的工作重点。
        这时,电话响了。
        
        李弛的开场白和上次一样,当听到“师弟”二字我就想要挂电话了。
        “等等,师兄!你听我说完!”电话里头音量突然提高。
        “我是邓浪的同学。”李弛接着说。
        “邓浪?!”我在脑海里搜索这个文件夹,然而没有。
        “他是邓沧的弟弟。”
        当听到邓沧这个名字时,我浑身一震。
        
        三
        
        邓沧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有很多年没见他了。
        大学二年级,已经有很多同学开始在学校周围找农民房租住。有些是因为找了女朋友要过生活,有些是不想受宿舍夜归关门的约束能玩得更痛快。我们建筑系更普遍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宿舍10点半关灯,没有办法开夜画图。当时和我合租农民房的同学就是邓沧。
        大二时我们开始有课程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是靠绘图来表达的,但是作为初学入门的学生,专业知识和表现手法都有限,为了标新立异,同学们会花很长的时间为自己的设计寻找独特的主题和注解。想方设法把设计构思和设计说明弄得十分玄乎在当时几乎是一种通病。
        
        邓沧的一次设计作业让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住宅设计,期限是两个月。在我熬夜画图的当头,和我同住的邓沧却一直找不到画图的感觉,每个深夜就捧着那本卢梭的《忏悔录》,高声地在我面前诵唱:“…Where is my heart?My heart is on the highland…”。
        到了交作业的那天,不知道他从哪里变出来的三张1号图纸,图纸标题是: 守夜人的宅。其中一张图纸用了一半的图幅画了一座开着小小洞口的四方城堡,屋顶是城墙墙垛的模样,其余两张图纸都是文字。三张图都是用浓黑的碳笔写画,没有一点别的色彩。设计说明里写着一句:“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宅,都需要为它守夜的人”。
        
        课程设计的高潮在于最后一个环节----设计讲评。全班每个人把自己的设计图挂在教室四周,像交了作文的小学生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地等候教授点评。得到教授的嘉许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而每次只有那么一两名幸运儿。
        那天,教授重点夸赞的就是邓沧那份和设计任务书相去甚远的作业,教授甚至用到了“冲击力”、“感动”等词汇。邓沧后来把这份玄乎的作业挂在我们小屋床头的墙上。远看,它犹如一道神符。
        
        和建筑设计相比,他的水彩画作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在画风景水彩时非常固执的吝啬用水,因为画的太干,完全是水粉的效果。美术教授反复提醒之后,发现这家伙竟然是故意的,于是评价基本上就只有一个:一个大大的叉。  
        我曾经在一个温暖的午后,眯缝着眼仔细端详他的水彩风景画:那些风景中的树木都象枯枝一般,如同阿拉伯的胡须并且已经烧着,有一种让人窒息的紧张感。我联想起那幅著名的油画《呐喊》。 
        
        四
        
        和李弛第一次见面是在创意园区的咖啡馆。
        除了普通话说得出奇的好外,李弛有着广东人普遍的外形特征。他是低我5届的同校师弟,我在毕业那年7月离校,他则在9月入学。
        他说,他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广州本地重点大学的法律系,然而却阴差阳错地被第二志愿的母校录取,入读了全校最牛逼的土木系。邓浪是他的同班同学,是睡在他下铺的兄弟。
        
        入学那天是邓母送邓浪来的。
        李弛在宿舍里铺床时,他们母子推门而入,动作轻柔,话声细碎。他俩脸上都挂着一种凝重复杂的表情,显得与整栋新生宿舍楼里荡漾着的新鲜兴奋气氛格格不入。
        邓母整理行李和床铺时,邓浪就静静地站在旁边,双手低垂,一言不发,默默地看着他母亲所做的一切。
        
        李弛把床铺收拾妥当,跳下来跟他们打招呼。
        邓母抬头,从凝重的表情里挤出一个勉强而尴尬的微笑,眼眶赫然带着泪水。李弛天真的认为那只是慈母送儿入学时不舍的离愁,还假装成熟的劝解邓母无须太担心,他们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照顾云云。
        这时邓母才仿佛从伤感的情绪里抽回半个身,适时客气地夸赞李弛懂事自立性强。
        
        五
        
        和邓沧同住一段时间后,我逐渐体会出他柔弱的一面。
        邓沧身材高大,近1米8,皮肤黝黑,外形硬朗,是系里的篮球队队员。但他性格温和善良,话语不多。集体活动时他经常主动离群落单,有时我甚至能从他离散的眼神里读出孤独和虚弱。
        
        某夜,我们都躺床上睡下了。邓沧有点突然地说:“你知道吗,我其实是95级的,比你高两届。”
        “哦?!你复读了两年?”我问。
        “不是复读。我住进了精神病院。”
        
        邓沧告诉我他不寻常的精神病史。
        95年高考一个月前的某天下午,他在放学回家路上的一个旧书摊翻书时被一本叫做《读书》的小书吸引住了。认真细读后他更加痴迷,感到相见恨晚,并把旧书摊所有的《读书》都买回去看了。
        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当年报考志愿的重要时刻,他的决定吓坏了身边所有人:他要改考文科!在周围所有人都规劝无效之后,邓沧几乎是被绑着进的考场。上午考完语文后他就离开了考场,并缺考剩余所有科目。
        可以想象当时家人、同学和老师们的惊讶。他们确信:伢是脑子不好了!母亲含泪送他到医院精神科治疗。但他确信自己当时并没有疯,邓沧说,他拒绝接受治疗。他跟母亲说“妈,我不想吃药、我没有病”。母亲说:“伢呀,回去好好读书,好吗?”
        然而心意已经改变的他在周围的人眼中再也无法和从前一样“正常”了。多次反复以后,家人就认为他的病已经很重,到处替他寻医问药。最后打听到河南有个治疗精神病的医生很高明,于是把他一路护送到了郑州郊外的一个疯人院。
        邓沧说,24小时被监控、定时吃药、心理辅导……即使一开始是个正常人,他在那里可能也真的变疯了。在接受了半年这样的治疗以后,他的“病”又奇迹般的“好了”。
        然后他重新参加高考,成为了我的同学。
        
        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邓沧推开房间门,雨水也没遮盖住他一脸恐慌,当然还有得意。
        我看着他从怀里揭开一团衣服包裹,取出来一件脸盆大的土玩意。那是一件陶器:一座土陶的两坡顶小屋,看得见镂空的窗户,门口还有小人。因为我们正在学《中国古代建筑史》,我看得出这是一件汉代的墓葬。
        邓沧紧张而兴奋的告诉我,这玩意是从一处刚发掘的新墓穴里面抱出来的。那天下午他只是游荡到那里,到了晚上雷雨交加,见无人看管,他看着看着就疯了一样跳进墓里随便抱了一件不知道什么东西就浑身泥水的跑了回来。他把这件 宝贝搁到了床上方的水泥板上,手舞足蹈的兴奋了一夜。我渐渐忘记了这件事情,直到----我好象还没有告诉你,他后来失踪了。
        
        六
        
        李弛和邓浪都没有在校外租住过农民房,一直同住一间宿舍至毕业。
        “大三的某天,我和邓浪正以一种八卦的心态谈论着不久前在校内发生的女生跳楼事件,”李弛说:“聊着聊着,他突然话锋一转,用低沉严肃的语气说了一句:6年前,我哥也在这里失踪了。”
        
        邓浪比他哥小5岁,他自小便跟随着哥哥的背后、踏着他的脚步一路长大。他哥从小带着他玩耍、带着他识字、带着他翻工厂的围墙偷弹簧、带着他去打篮球,可以说,他儿童少年时期的整个世界架构,都是他哥帮忙着搭建的。
        “无论是学习成绩、篮球技艺还是其他方面,我哥都比我优秀,连身高和长相都比我强。他是我少年时期的依靠,也是头上的一道阴影。”邓浪说。
        
        得知哥哥失踪的后,邓浪感觉头顶上那个搭建好的世界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在读中学的他时常瞒着母亲,坐两个小时汽车跑到母校内转悠。岳麓山、湘江边、教学楼、体育馆,他在校园内到处走走看看。“我去那里其实并不是想偶遇我哥,我只是想去体会一下我哥曾经看过的走过的那个世界。”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