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发布: 2014-8-28 16:11 | 作者: 袁瓊瓊



        我很喜歡的男明星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就是演「夢露與我的浪漫週記」的那個),其實不算美男子,雖然網路上也還是有一幫子粉絲對他神魂顛倒,不過我左右看,實在沒法覺得他相貌出色。事實上他那種長相幾乎可以說醜。小眼睛,細瘦長臉,一張大闊嘴。滿臉雀斑……完全可以想像畫家如果畫他的漫畫人像,只要強調大嘴巴,小眼睛,臉上再加上一大堆點點,就絕不會被認錯。
        但是這個人非常會演戲……雖然他也演一大堆爛戲,在那些戲裡完全是活道具,甚至都包括這部夢露片,那個角色實在不需要找他演。沒辦法,他是摩羯座,錢送上門來不接會良心不安的。
        我之喜歡埃迪·雷德梅尼是因為他那種離魂的氣質。他總有種「我不在那兒」的味道。亦不是心不在焉,而是像他在某個更深更遠的地方,那裡埋藏龐大的他自己,跟你接觸的,顯露在人們面前的,只是小小一角。這因此,某些影片裡,他就只是在跑龍套,雖然他甚至是主角,例如去年的「囀鳴」(Birdsong),完全像是他把身體借給某個人「使用」,而自己不在(或許跑去接別的戲搶錢)。演員就這個好處,只要臉孔在,靈魂在不在,觀眾不大注意。不像別的藝術,作品裡有沒有靈魂是一清二楚的。
        埃迪·雷德梅尼整個人在他的眼睛裡。他有澄澈到可怕的眼睛,薄藍色,在最清晰的時候完全透明,什麼也沒有。偶而,他在影片裡,會脫離他的角色,平平直視,那時候他成為天使,會覺得他整個相像貌美到不可思議,近乎神聖。在某些特殊的剎那,他有一種永恆感,不在他的角色中,不在他自己之內,不在任何地方。成為龐大和純粹的東西。
        近代演員裡大約只有他一個人有這種氣質。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倒有一大堆的演員和歌手有這種味道,可能是嗑藥的關係。活著像夢遊,行走世間,但是身在魂不在,「我不在那兒」。
        十七世大寶法王被稱為「英俊法王」,他長相非常驚人,十四歲時就有極威嚴的臉,雷電般的眼神,注視他的臉時不容人不屏息。然而以俗世觀點,又不能不同意他實在長得很帥,而且身形高大威猛,完全是作電影明星的料子。有一次海濤法師訪問他,問他對自己相貌的看法,法王說他之所以長成這樣,是因為:他在現世要做的事情,需要他有這樣的相貌。我覺得他這話有道理,當今媒體時代,他如果長相跟達賴喇嘛年輕時一樣,可能受不到那樣多的關注,也搶不到多少版面。
        我們雖然都同意美貌不算是德行項目,不過當今時世,「美」的POWER顯然是大過「德」的。只要美得驚世駭俗,道德零分反而顯得性格。但是聖人如果不美麗,可能要喝西北風,就算得諾貝爾也沒有用,例如德蕾莎修女。
        美貌是消耗品,在網路時代,全世界每分鐘都要消耗掉上千上萬的美貌,分佈在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和網路上。人們需要時時刻刻有新鮮的美貌,看過了就過時。而德行的本質是堅持,德行的價值在專一與不變,與現代人嗜食五光十色的需求正好背道而馳,故而德行默默。就除非有一天我們不再以色相來認知美。
        最近重看老片「雷恩的女兒」。是1970年的片子,媽呀,看這片的時候我原來才二十歲,難怪什麼也看不出來。當年沒錄影帶,看過了影片就只能存檔在腦海裡,除了電影票和說明書,可供回味的,就只有記憶。
        對這部老片子,留存下的唯二印象就是:女主角好醜和男主角好帥。現在重看,才發現內容已經完全忘記了。只對片子裡那個白癡在酒館裡不斷踢牆的碰撞聲尚有印象。這場戲裡,男主角神經衰弱,被這撞擊聲逼得發作(我猜是某種癲癇),因為女主角好心來照顧,因之不小心成了女主角婚姻中的小三。  
        現在看,還是覺得男主角帥,不過同時也覺得女主角滿美的,而且實在是演得好,並且適合角色。至于兩個人搞婚外情,當年只覺得那麼帥的男生當然很難拒絕啊,現在卻看出了一些其他的意味出來。所以有時候要複習一下老片子,看看自己在歲月裡長進了多少。
        事實上,我發現觀感還真的是會變。年輕時覺得亞蘭德倫帥到要遭天譴的地步(他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布和阿湯哥),最近看舊片,完全沒感覺了。亞蘭德倫帥則帥矣,欠一點深沈氣質,就在皮相上,沒有根底。他演的角色也都是簡單明白的帥哥,做的都是該做的事,非常理直氣壯。壞事也一樣。我有個美女朋友跟我埋怨吵架時男友不讓她,她說:「他怎麼可以這樣,我長得這麼美。」美麗的人願意跟你在一起,本身便是恩賜。我不知道有多少美麗的人懷抱這種想法,不過現在看亞蘭德倫的早期影片就有這種感覺,他好像在對觀眾說:「不會演戲又怎樣。我這麼帥!」看著他的美貌在螢幕上晃來晃去觀眾就該滿足了。而事實上也如此,我們對於美的要求,除了繼續美下去,並沒有別的。
        但是「雷恩的女兒」中的這個軍官,卻具有複雜性。他可以從四十年前帥到現在,是因為這角色的複雜性。當年因為目迷帥哥,沒看出角色的深度。三毛在散文「素人漁夫」裡有段話描述這部影片,被引用在網路上的影片簡介裡:
        「我瘋狂的愛上了一個英俊的跛足軍官,我跟他在這高原上散步,四周長滿了美麗的石楠花,風吹著我的亂髮,他熱烈的注視著我──浪漫而痛苦的日子啊!」
        這段話幾乎就也是我當年的感覺,也是我對整部影片的全部印象。但是也就不過如此。然而現在重看,對這位軍官,卻有了種無法自拔,那是因為,現在才懂得了他生命裡的虛無。懂得了他為什麼去死,懂得他為什麼空白,為什麼捨棄。
        講到「複雜」,現代人習慣把這個詞和「混亂」相提並論。其實複雜帶有「層次」,與混亂完全兩碼事,混亂沒有層次,只是一體的不成形狀,然而複雜有其清晰的肌理,可以一層層剝露。成功的複雜角色,都必然在看似曖昧不明之下有清楚的脈絡。現在看,這個演員還真演得不錯。他完整創造了這個角色,在四十年後依然有撼動性。演軍官的演員是克里斯多夫·鐘斯(Christopher Jones),他也因為這個角色,得到了當年「桂冠獎Golden Laurel Awards」的明日之星(Star of Tomorrow, Male)獎項。
        克里斯多夫·鐘斯(Christopher Jones)演完這部戲之後,人就不見了。網路上他的資料和圖片都極少。甚至許多介紹「雷恩的女兒」這戲的資料,演員表上竟然還沒有他的名字。我搜索了半天,才發現他還演了部「The Looking Glass War」,约翰·勒卡雷小說改編,譯名是「鐵蹄少壯魂」。
        前後這兩部電影比對,在「The Looking Glass War」裡他實在普通,就是個俏臉帥哥而已。而在「雷恩的女兒」片裡,完全變成另一個人,甚至連相貌都不一樣了。
        很明顯,「雷恩的女兒」是他的演技突破之作,這部片當年甚賣座(在台灣也一樣),可以推測這一年他正在事業高峰上,無論名聲或能力都得到了認可。難以想像他居然沒繼續演下去。我實在好奇,在想這個人大概是突然暴斃或是怎樣了,否則沒有理由就這樣人間蒸發呀。
        上網去亂找。也很麻煩。他這名字看來是歐美的「菜市場名」,在美國一大堆,什麼行業都有,甚至還有個年輕演員跟他同名。
        在過去,這種不重要的,影響不了生老病死的謎團,結局往往是帶到墳墓裡去。感謝互聯網發達,現在,只要多勞動滑鼠,幾乎任何事都有答案。所以我也找到了克里斯多夫銷聲匿跡的答案(網路真是全知全能哇)。「雷恩」演完之後,他精神崩潰,所以退出影壇。
        克里斯多夫母親也是藝術家,他四歲的時候,母親精神出了狀況,被送去強制治療。他的簡歷裡沒提父親,只說他就此便不斷的在不同的寄養家庭間流浪。十五年後,他母親死在精神病院。那一年,克里斯多夫十八歲。
        要回頭說「雷恩的女兒」這部戲。導演是大衛連。有時候人會拍出他自己不知道有的內容。就像他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大衛連拍的當時(1962年),T.E.Lawrence的同性戀傾向還不為世人所知。但是現在看片子,彼得奧圖銓釋的這個角色,完全就是個Gay。只能說,當完全忠於事實的時候,真正的事實就自然會在其中。
        「雷恩的女兒」內容,簡單敘述,就是小鎮女性(女主角)對於浪漫愛情抱著不實幻想。雖然結了婚,覺得婚姻生活太平淡,滿足不了她。她總覺得:「一定還有什麼別的,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一定有的。」
        因為有這種念頭(或說許了這個願,按照吸引力法則理論),那個「什麼」就出現了。基本上,可以認同那一定完全符合女主角的想像:年輕,俊帥,浪漫,熱情。
        但是女主角所不知的是:這男人其實是「瑕疵品」。
        現在看,英國軍官應當是「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患者。PTSD被同意是一種病症,並且被人所正視,是在越戰結束之後。而影片拍攝在這理論出現之前。
        關於PTSD,維基上這樣解說:
        「PTSD的症狀包括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
        而可能會造成這些症狀的經驗,其中一項便是戰爭。
        我認為克里斯多夫做過功課。他演的英國軍官非常恍惚,而且有種遊魂似的狀態。這角色的設定是戰爭英雄,所以他是有那個所謂英雄的外殼的,是他必須裝作和竭力維持住的。但是內在,他是個完全被擊潰的,破碎的人。
        他與女主角的戀情,在女方是激情出軌,但是對於他,是像溺水的人抓到了浮木。性這檔事有一個最奇怪的部分,甚少被正視。有時候,性可以非關愛,也非關慾,只是接觸,只是一種人與人連結的方式。英國軍官與女主角的肉體關係,至少在男方,那其實是像在迷霧中忽然發現燈光,不是他選擇的,而如果他要活下去,他就要跟著那燈光走。
        大衛連很清楚的描繪了這種心態。某種程度,男主角完全無恥,對於外界看法,外人譴責,他都無動於衷。而如果他可以做主,沒有任何事可以讓他結束兩個人的關係。導演刻劃這角色,有個非常的特點,明明這人是個跛子,他安排非常多他行走和奔跑的畫面。兩個人幽會,總是男人一跛一跛的跑過來。他第一次跟女主角見面,癲癇發作,從椅子上摔下來。之後,有一個幾乎可以成為英雄的場面,他又從卡車上摔下來。無論他呈現出的狀態多麼的無能,乖訛,可笑,女主角總是接納他。因之,她是那個像是母親一樣的,唯一可以信任的對象,唯一可以拯救他的對象。 
        兩個人第一次約會。畫面上是女主角把他摟在懷裡。女人問他:你要回前線嗎?他說:「本來要的,現在不需要了。」他原本的人生路線是行屍走肉一般活著,直到回前線之後死在砲火中。而與女主角的關係讓他回魂了,他開始覺得不需要死。
        對於一個破碎的靈魂,修補需要時間,漫長的時間。他沒有得到這個機會。
        兩個人的關係被發現之後,女主角選擇了丈夫,軍官便自殺了。
        克里斯多夫自己的故事是這樣:他成年之後到處闖禍,牢裡進進出出,跑去當兵,又搞到幾乎被軍法審判。對社會明顯的完全適應不良。後來他得到一筆獎學金,於是跑到紐約去上藝術學院,準備作畫家。認識了一幫子藝術家朋友,因為長得像詹姆斯迪恩,朋友幫他拍了幾張模仿迪恩的相片,受到注目,於是被找去演戲。
        他到Lee Strasberg的戲劇學校學演技。Lee Strasberg教過不少人物,瑪麗蓮夢露也是他的學生。克里斯多夫學習成績如何不得而知,不過泡妞顯然是他的強項,他追上了老師的女兒,並且結了婚,不過三年之後就分手了。女方說受不了他不穩定的情緒和突如其來的歇斯底里。
        1969那一年,克里斯多夫其實同時軋三部片子。除了「雷恩的女兒」,另外就是「鐵蹄少壯魂」,和一部義大利片「鴛鴦情天」(A Brief Season),三部影片裡他的角色都以死亡終結。「鐵蹄少壯魂」裡被同黨出賣,「鴛鴦情天」裡殉情。總之,這一年裡他一直在「表演」自己的死。
        然後,1969年9月,女明星Sharon Tate被謀殺的消息上了全世界的報紙頭條。這個慘案直到目前,還沒有驚悚度或「知名度」可以與其相提並論的。Sharon Tate是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當時懷孕八個月,被曼森家族極盡殘暴的殺害了。克里斯多夫是這對夫妻的朋友,另外,傳聞他個人對於Sharon還多少懷有某種情愫。他當時不在美國,或許正在愛爾蘭拍「雷恩的女兒」,總之,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他崩潰大哭,無法進片場。影片殺青之後他便發表了退出影壇的聲明,他說自己精力交瘁,太累了。
        這個聲明,使我多少相信了克里斯多夫在演英國軍官時,曾經把自己靈魂的碎片留在了膠卷裡。男主角自殺時望著夕陽的臉,或也就正是演員自己的臉孔。
        
        === END ===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