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饥荒年代:我们兄弟九个——老家采访二伯记

发布: 2013-11-21 21:08 | 作者: 老闷



        前言
        
        准确地说,二伯是妻子的二伯,也就是我岳父的亲哥哥。
        二伯今年实足年龄92岁,祖籍和出生地,都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马山镇。现在居住在马山镇北面约25公里的山村粉坊。粉坊是伏牛山深处的一个小村,按今天的行政区划,辖于南召县的板山坪镇,和马山分属于两个县。
        从出生到今天的92年里,二伯的百分之九十的经历,是在马山、粉坊和南召度过的。
        多年以前就听岳父说过,困难时期,在老家,咱们家就有人饿死。我很吃惊,想不到世界历史上饿死人最多的这场灾难竟然波及到自己的家人。尽管自己对“困难时期”的饥饿经历记忆犹新,但由于是“城里人”,小学和初中时那刻骨铭心的饥饿毕竟与死亡还有不少距离。
        岳父说,详细情况要问你二伯。于是,2013年6月和10月,在山村粉坊采访了二伯。
        二伯身材较高,瘦长脸,背有些驼。前几年因为摔倒,腿骨骨折,现在走路还要拄着拐杖。但他思维极清晰,一口标准的宛西方言,说起旧事来如数家珍。
        二伯和岳父的家族,繁衍到其父亲一代共有兄弟三人。有趣的是,这兄弟三人结婚后,一共生了九个男孩而没有一个女孩。于是,二伯这一代共有嫡亲和堂兄弟9人。9个人里面,解放初被枪毙1人,1960年饿死4人,自然死亡2人,目前健在仅有2人。
        晌午,大哥、大嫂叫吃饭。我说歇歇吧,下午再说。二伯说,不说了,再说都吃不下饭了,眼圈有些红。
         
        二伯的口述:
        
        我的父辈是兄弟三个,我父亲是老大。
        父亲名叫王怀鑑(1881—1930),年轻的时候考过秀才,没等发榜清朝就完了。当时家里没有地,种些桑树,每年养些蚕过日子。后来,他在马山给人家教私塾。他字写得好,书法在马山一带很有名气,逢年过节给人家写对子。
        父亲是病死的。得的是那个瘟瘴,发烧,吃不下饭,放在现在死不了。父亲死的时候才50岁。父亲一辈子生了4个儿子,我是老二。
        再说老二,就是我叔,叫王怀鑫(1901—1962)。解放前一直在锅厂干,是锅厂的老东家。1962年死的,活了62岁。老二生了3个儿子。
        老三叫王怀杰,是我小叔。他人不成,不下力劳动。他死在老大前边,死的时候刚刚三十岁,他媳妇30岁就守了寡。老三有2个儿子。
        你看,4个加3个加2个,一共9个,这就是我们这一辈的兄弟九个,到现在还活着的,只剩下我这个老六和弟弟老九了。
        现在就一个一个说。
        老大王廷周,清朝宣统二年(1910)生人。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以后在马山锅厂当学徒,后来做铸锅匠人,当师傅。他本来身体很好,后来吸过大烟。我9岁时还见过种大烟,在马山大面积地种。后来老别(别廷芳(1883~1940),字香斋,河南西峡县人,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首领)禁烟,抓得老紧。种大烟、贩大烟的要枪毙,吸大烟的关在西峡的莲花寺岗,管吃管住,让你戒烟。在那里还建了面粉厂、发电厂、兵工厂。
        老大解放后给马山锅厂干。1971年死在马山,活了62岁。他是病死的,不是饿的,他吃的没问题,没饿过。得的是流行病,六月的夏天,先是中暑,上吐下泻,后来就不行了。
        老二王廷炎,是我的亲哥,民国元年(1912)生人。从小也读私塾,读了七八年,十六七岁在马山跟着人学做杂货生意,从学徒干起。因为有一点文化,28岁时在马山镇公所当会计,一直干到解放。解放后一直在家种地。
        1961年3月散的食堂,散食堂前的冬天,就是60年的冬天饿死了,死在马山浮肿院。最后用蓆卷卷,埋在马山的老坟院边上。他活了50岁,是虚岁。嫂子是先死的,是58年病死的。
        老三王廷鼎,民国三年(1914)生人。小时候也读私塾,没几年就在马山锅厂干,分家以后当锅厂经理。解放后在家种地。
        1960年的夏天,分配他去西峡县赤眉镇(问:哪个赤眉?答:就是那个“赤眉作乱”的赤眉)的水利工程挖渠。在工地上,规定吃饭以劳力定量。他身体瓤,劳力差,但是肚子大,每天吃不饱。后来有了病,上不了工,就让回家。走在半道,在离马山还有十来里的草沟,就晕死在路边。有过路的人认得,给家里捎信,把人弄回家。一个月以后死了,活了47岁。死的时候有二儿二女,都还小。
        老四王廷燧,民国五年(1916)生人,从小也念过私塾。后来在马山镇公所当文书,一直到1947年解放。解放后在家种地。
        1960年冬天死在马山浮肿院,死的时候才45岁。死的时候,是用一个家里的旧屏风搭起来埋的。
        老五王廷渊,民国七年(1918)生人。宛西乡村师范毕业,是我们兄弟九个里文化最高的。这个学校简称宛西乡师,是老别(别廷芳)办的。学校在马山南边的天宁寺,有一个九层高的砖塔,叫老别拆了。老五毕业以后,先是在马山的三皇岗小学教书。后来在锅厂当师傅。
        解放后的1952年,老五才34岁。镇压反革命,说他和地下党的人要好,就在马山给枪毙了。那一次,一共枪毙了13个人,说这些人都参加了地下党。这个地下党,是反共的地下党,说老五的一个同学参加了,就枪毙了。这个同学叫余宏发,也是马山人,他爹是个裁缝。老五和这个同学好,也给枪毙了。
        连个罪状也没有,连个布告也没有。那时候,说不成理,到哪说理去。
        当时老五他妈还在,也不敢问。老五死的时候有一儿一女,现在儿子还在。儿子大了当了个小炉匠,也不敢问。文化革命以后去问了问,处理的人也找不见了,连个档案也没有了,你找谁呢?
        我是老六,名叫王廷梁,民国十一年(1922)生人。9岁时家从马山搬到了山里的粉坊,原因是父亲不愿意从政,喜欢清静,嫌马山人太多,就把房子典当了,来到了山里。我从小在马山的药店跟人当学徒,干了6年。又干药材行生意,就是当中介人,贩卖药材,一直干到解放。
        解放后自己一边种地,一边也干些别的。土改时,在乡政府干过,搞土改。后来教过小学,教了一年半。1958年大炼钢铁时,因为有一点技术,在板山坪的社办厂里当过师傅,一直干到散食堂。后来社办厂也散了,就回家种地,一直到现在。
        饿死人的困难时期,我们其他兄弟都在马山,就我和老八在山里。马山一人只有一分三厘地,根本吃不饱。在山里一人有几亩地,饿得不行了,山上刨刨,挖点野菜,糊住了口,没有饿死。
        老七王廷朂,民国十三年(1924)生人。从小上学,毕业后在锅厂管账。解放后在家种地。
        1960年冬天,也是饿得浮肿,死于马山浮肿院。活了37岁。现在有一儿二女,还活着。
        老八王廷晋,是我的亲弟,就是你三伯,民国十四年(1925)生人。17岁时去染坊做活,日本人来了以后回到马山开染坊,一直干到1947年冬天的解放。解放后在鲁山的铁路上干了两年,后来回到粉坊种地。
        1958年大炼钢铁,也在板山坪的社办厂里当师傅。一直干到1960年回家种地。2003年,因为心脏病住马山医院,死的时候80岁。
        老九王廷栋,就是你爸(岳父),也是我的亲弟,民国十七年(1928)生人, 今年也85岁了。他的情况你都知道,不说了。(岳父十五岁时,因日本人进攻南阳,离开老家,后来参加了革命,是兄弟九人中唯一一个城里人)。
        
        口述补遗
        
        1、关于浮肿院:
        采访中,二伯反复提到的浮肿院,我怀疑这不是正式名称。按当时的习惯思维,应该叫幸福院、快乐院或者跃进院、社会主义院之类,至少,中性一些,也应该叫养老院、疗养院。但二伯一口咬定,当时就叫浮肿院,的确沒有正式名名称。
        二伯说,浮肿院是公社办的,一个大队一个,一个浮肿院收百十人。人肿了,干不了活了,医生检查同意,就可以进浮肿院。
        在浮肿院,吃的倒是不断顿,但是吃不饱,多少还能吃一口。病的不行了,也有大夫给看看
        1961年的阳历年到腊八,28天里,我们兄弟九个死了3个,都是死在浮肿院的。老四死时,是用一个旧屏风搭起来埋的。老二和老七都是用蓆卷了卷,就埋了。
        那时候,人都饿得自己顾自己,没有劲走动,死了人都不通知亲戚、朋友。老二、老四和老七饿死,都是过了两三个月有人捎信才知道的。
        
        2、关于饥饿
        饿死人最厉害的时候,你二妈带着孩子在山里,这里的食堂一直开着伙,就是吃不饱。那时候是见啥吃啥。吃山上的胡叶、橡子,弄回来在河里漂漂,磨子上拐拐,做成凉粉吃。还有,就是把麦秸、玉米苞子用碱水沤一沤,再在石臼里捣捣,羅上过过,澄澄吃。反正是哄肚子。那时候,炳乾(二伯的大儿子)上学回来,上一个小坡都走不动。炳乾下边的老三,才三岁,饿得死了。后来散了食堂,老四才两岁多,叫开水烫了,也死了。我本来三个儿子,就剩炳乾一个了。
        那时,你二妈带着小孩,一个月还要干26个劳动日,少了还不行。没办法,在地里干活,中间回来给小孩喂喂奶。
        那时,我在板山坪公社的机械厂,也就是社办厂干活。开始时,我的粮食定量是最高的,一个月54斤,后来一下子降到27斤,每天饿得不行。整个厂子200多人,除过厂长和管伙食的人没挨饿,其余的都饿着,连车间主任的肚子都肿了。一厂子的人,都是腿有多粗肚子有多粗。头天晚上睡觉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叫不起来,一摸,人都凉了。
        后来机械厂解散,就回山里种地。回家后我没受大的罪,原因是过去在乡上干过,又教过书,认识人多。有一回没吃的,队上的保管偷着给拿来了30斤麦子,就熬过去了。
        
        3、关于自然灾害
        采访中,我问那几年是否有自然灾害, 二伯肯定地说:那几年年成好,没灾没害,粮食没有减产。饿死人的原因,那硬是不叫吃。
        
        4、关于二伯自己
        我给共产党的贡献也不小。解放后,因为我有点文化,每次运动都叫我参加,土改、土地复查、查产、定产、合作社,我一手打算盘一手写字。58年我在板山坪,炼铁,放卫星,七天七夜没有眨眼,一下子晕过去,救醒了又干。
        
        5、兄弟九人的人生半径
        我们兄弟九个都出生在马山,以后出去的就你爸一个,现在在城里。其余8个,要说去的地方最多的是我,北边去过北京,南边去过海南、桂林,东边到上海,西边到新疆石河子。下来就是老八,就是你三伯,他东边到过安徽亳州,西边到过西安。剩下的6个人,去的最远的县就是内乡、南召、西峡,最远也就百十里路。
        
        附表
        
        附表1:兄弟九人生卒年表
        总序 分序  名字    生年   卒年     寿      死因    备注
        1   2-1   廷周    1910     1971    62岁     病
        2   1-1   廷炎    1912     1960    49岁     饥饿
        3   3-1   廷鼎    1914     1960    47岁     饥饿
        4   2-2   廷燧    1916     1960    45岁     饥饿
        5   3-2   廷渊    1918     1952    34岁     枪毙
        6   1-2   廷梁    1922                              健在
        7   2-3   廷朂   1924     1960    37岁     饥饿
        8   1-3   廷晋    1925     2003    80岁     病
        9   1-4   廷栋    1928                              健在
        
        兄弟9人中,饥饿致死的4人,平均寿命44.5岁。被枪毙1人,寿命34岁。总共非正常死亡5人,平均寿命仅42.4岁。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农民大家庭,兄弟九人,短短的8年间,非正常死亡竟然达到5人,占总数的56%。
        
        附表2:兄弟九人子女死亡数表  
        总序       子女数    子女死亡数       
        老大     3儿2女     1儿2女
        老2      2儿2女     1儿
        老3      2儿2女     1儿2女
        老4      2儿2女     2儿    
        老5      1儿1女     1女
        老6      3儿4女     2儿2女
        老7      2儿2女     1儿
        老8      3儿2女    
        老9      1儿 2女     1儿
        
        兄弟九人都生有子女。使人吃惊的是,子女的夭折率出奇地高,达到42%。
        
        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将自己的家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段历史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将自己的家人,与各种历史书籍记载的“三面红旗”、“人民公社”、“毛泽东”、“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困难时期”、“饥饿”、“非正常死亡2000万到4000万”、“第一饥馑大省河南”等等名词联系在了一起。
        文献记载,与河南南阳地区紧邻的信阳地区,1960年春饿死107万人,其中的息县饿死10万人,有639个自然村全村饿绝。
        南阳地区的饿死人数,至今没有准确数字。
        吴芝圃死了,毛泽东也死了,谁对我们家老二、老三、老四、老七的死负责,谁对中国的三四千万条生命负责。难道,这三四千万条生命,真的如同三四千万只蝼蚁的死亡和腐朽一样,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不下任何痕迹吗?
        偶尔看到了温铁军的一段话:
        那个时代(指合作化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代),我绝对不愿意轻易去否定它。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国家工业资本积累的时代,那是一个全民奉献的时代,这么看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就能够认真地认同我们脚下这片热土。(见《我们的土地——胶片里的乡土中国》)
        历史可以这样写吗?是的,历史从来就是这样写的,至少,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这样写的。100年或500年之后,我们的后代看这一段历史时,教科书上的赫然大字是:“英雄的时代,工业资本积累的时代,全民奉献的时代”。
        人类的历史,怎么会写蝼蚁的死亡呢。
        海峡对岸的李敖也说:说饿死了几千万人,没有证据。
        仅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二伯,对饿死人的原因,心里像明镜似的,一句“硬是不叫吃”,说透了“人祸”的本质。
        温铁军和李敖都没有挨过饿,他俩的话语权,是伏牛山里二伯的一万倍,写历史的笔,在他们手里。
        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刘少奇那句“饿死人,要上书的”,就是在祈求这个宗教),感谢董狐,感谢司马迁,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少有的正遗产了,如果连这一点都丢弃的话,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2013-11-7
        
        (特约稿,《今天》网站首发)
        
        作者简介
    老闷:考古专家、诗人。主持的秦直道考古(陕西富县段)曾获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著有诗集《不结果的老树》,代表作《给人类历史》。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