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蓝色加勒比的红色古巴

发布: 2013-2-21 17:08 | 作者: 丁子江



        七、不再“出口”革命
        
        当年革命成功后,新古巴雄心勃勃地极力“出口”革命。卡斯特罗和格瓦纳曾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人为制造游击运动。1965年,格瓦纳参加了扎伊尔的游击战,后来又到玻璃维亚与当局武装对抗。与此同时,古巴派遣1000名军人到刚果(利)支援革命。1966年1月,在哈瓦那召开了三大洲独立解放运动大会,从此确立了古巴在第三世界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同年,古巴派遣军事顾问到几内亚,并开始援助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反对葡萄牙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1975年,古巴派遣18000人组成的志愿军前去安哥拉反击由美国支持的南非军事入侵,并赢得战争的胜利,从此声名更是大振。两年后,古巴再次组建17000人的远征军到埃塞俄比亚对抗由美国撑腰的索马里军事干预。1988年,在与南非谈判后,古巴终于撤出了它的50000名驻军。一位哈瓦那大学的教授对我说,他当年就在安哥拉长期作战,而且透露,从1975至1988年,一共有2000多袍泽阵亡。“古巴还会派军队出国作战么?”我问。“当然不会再这么愚蠢了,时代不同了,古巴必须全力进行自身的经济建设”,他答。
        古巴放弃了对拉美国家反政府武装支持,以一种开放的崭新姿态开展对拉美国家的外交工作。古巴继恢复同哥伦比亚的关系之后,又恢复了同智利的关系。迄今为止,只有巴拉圭、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这6个国家与古巴没有恢复外交关系。古巴政府还签署了长期以来一直拒签的防止在拉美地区扩散核武器的《特拉特洛尔条约》。古巴是该条约最后一个签定国。在改善同拉美国家关系的同时,古巴政府也积极发展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古巴对中国和越南的经济改革开放很感兴趣,订为这两个国家改革开放经验值得古巴借鉴。1996年3月,古巴外长罗瓦伊纳访问了中国、越南、印尼、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印度等亚洲国家,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并在反对美国对古巴经济封锁问题上得到这些亚洲国家的支持。 
        1996年,古巴以欧洲为重点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形势喜人。3月中旬,卡斯特罗主席在参加了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之后,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对法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受到法国方面的热烈欢迎。密特朗多次指出,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是“愚蠢的”。《纽约时报》报道认为,密特朗会见卡斯特罗是“给美国对古巴政策的一记耳光”。在欧洲国家中,西班牙是与古巴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西欧国家,两国关系一直处于良好状态,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苏联解体后,古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战略结盟关系也已不复存在。尽管古巴与俄罗斯及东欧等国家的贸易关系大大削弱,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与调整,已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俄罗斯目前仍然是古巴重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有所恢复。俄罗斯今年将用300万吨石油换取古巴100万吨食糖。最近俄罗斯决定向古巴提供贷款,恢复古巴核电站的建设。这些都标志着古巴同俄罗斯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合作时期。近年来,古巴同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也有新的发展。
        
        八、拉美风格的“共产主义”
        
        “我想,除了中情局间谍外,愿到古巴来看看的美国人,几乎都同情甚至欣赏古巴。”一位美国学者对我说。此话没有什么夸张。与其他拉美国家甚至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相比,古巴不少成就举世瞩目。其中,医疗和教育制度最为显著,国家用于这两项的开支就占总预算的21.5%。每一个古巴公民都享有免费医疗,平均每270人就有一名医生,为世界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与革命前相比,平均寿命由55岁达到目前的76岁;婴儿死亡率从6%降到目前的0.94%。古巴从幼儿到高等教育全部免费,实行9年义务教育,师生的比例为1:10。此外,古巴的体育也相当发达。建立在拉美文化上的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温和,并不象某些国家那样带有浓厚的家长制封建桎梏。即便在政治极端时期,古巴人也似乎具备较多的个性色彩,相对保持拉丁文化中那种浪漫奔放的特质。除政经外,家庭、两性关系以及个人私生活方式等,一般并未受到无孔不入的干预。
        
        九、每一个角落都有警察
        
        “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警察!”任何一个到过古巴的外国人一定会有这个印象。“你们到底有多少警察?”我问一位负责接待的官员。“恐怕比牛要多吧”,他半开玩笑地回答。既然牛的数目不详,当然警察的数目也不详了。古巴是一个地道的警察国家,因此犯罪率相当低。在这里的外国人感觉相当安全。在哈瓦那,不管你走到那里,好象立即就会从地里钻出一个警察来。总起说来,对古巴的警察印象不算太坏,似乎他们都很尽职,而且并不打扰你。只有一次例外,我同一位教授在一个纪念碑旁停下租来的车子照相,这时突然闯来一个警察,要求看我们的护照,我问犯了什么交通规则,他不回答,然后一挥手让我们走了。象美国一样,这里的黑人也抱怨有种族歧视,因为他们被警察视为潜在的犯罪分子。在古巴,黑人是少数族裔,约15%;白人还是占多数,约60%,其余是各种混血。你总的感觉是,黑人比白人穷,在职业上也有
        很大的差异,前者多是体力劳动者。不过,这里黑白通婚还是比较普遍。
        
        十、这里也有小脚侦缉队
        
        “小脚侦缉队”是中国大陆的人们对街道居委会老太太们的尊称,她们在共和国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将专政的威力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没想到在古巴也有类似的建制。古巴的每一处居民区都有所谓“保卫革命委员会”,简称CDR。CDR的成员主要是家庭妇女中的积极分子。这种草根组织具有多重的功能,象什么守望相互、防火防盗、调解纠纷、揭发举报等等,小至狗咬了人,大至打击反革命。从中国大陆来的人自然对反革命一词格外记忆犹新。在访问一个CDR时,我问一位负责人,什么是反革命。她回答说,分两类,一是内部反革命,另一类是外部反革命。我接着问,是否可以举出实例。她有点支吾,似乎不知怎么能说清楚。这时,另一位据说是当地党组织代表的人,接过话头说,在这一地区,内部和外部反革命没有发生。但在其他地区国外反动势力派遣特务渗透,策动偷渡和叛国,甚至还派飞机撒反动传单等等。几年前,侨居美国迈阿密的前古巴逃亡分子,经常开飞机侵犯古巴领空。有一次,甚至一架飞机居然在高速公路上降落,接走了叛逃分子。于是,古巴当局忍无可忍,出动米格机击落了两架来犯的飞机。这下子,闹得美古两国着实紧张了一阵子。一位古巴教授私下对我说,美国中情局从来没有放过对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颠覆和破坏。多年前,它一直想刺杀卡斯特罗,如安排内奸在他的鞋袜里放毒药,在雪茄里藏炸弹等。
        
        十一、腐败将军之死
        
        有人说,与盎格鲁萨克逊和基督教新教文化不一样,拉丁和天主教文化是孳生腐败的温床。这也许乃一种偏见,但似乎不无道理。可不是,拉丁与天主教文化的代表地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国家就是如此,整个拉丁美洲更找不到一块廉洁之地。相对而言,古巴似乎还算一个异数。1989年6月,古巴革命武装力量(FAR)的著名将军兼援助安哥拉独立战争的赫赫英雄阿纳尔多·欧卓·桑彻兹,因滥用军权贩运毒品而遭到审判,最后被处以死刑。同时遭到惩罚的还有他的一帮军中同伙。这一事件迅速阻扼了贪污腐败的蔓延。以致西方有关古巴的导游书上这样警告:别象在墨西哥或其他拉美国家那样企图贿赂警察或官员。不过,这里的官员非常喜欢接受各种以日用品为主的小礼物,如肥皂、香水、圆珠笔、洗头剂以及刮胡刀等。
        
        十二、步履不大的经济改革
        
        从革命胜利以来,古巴85%的外贸,90%的石油,每年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主要依靠苏联,每年200万吨食品消费中160万吨依靠进口。苏东剧变后,不仅以前的老大哥不念旧情,撕毁援助合同,撤走数万名军事和技术专家。东欧的前小兄弟们也串通一气,修改同古巴的贸易条例,以致卡斯特罗1990年1月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痛责在以前的社会主义兄弟大家里的“同志”一词,已被资产阶级的“先生”“小姐”取代了。古巴几乎工厂停工,居民基本消费品供应基本没有来源,商店货架空空,自行车、马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居民经常停电停水,古巴面临生存威胁。在此情况下,古巴全国体出“拯救祖国、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的口号。古巴领导人明确提出,永远不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永远不屈服帝国主义。卡斯特罗在1990年夏天宣布古巴进入“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以因应苏联和东欧减少和断绝经济援助的困局。农业劳动中不再用电,而代之以畜力和人力,木柴和木炭再次成为燃料。食物供应实行配给制,鸡肉或猪肉每人每九天一磅,鱼则每两周一磅,面包每天一片,洗澡和洗衣服皂每月各一块,牛奶则作为一种奢侈品,只有7岁以下儿童和病人才能享用。由于燃料缺乏,不少地方的邮政系统甚至被信鸽取代,哈瓦那3月13日广场就有一个信鸽邮局,鸽子在那些用大木柱上搭建的鸽子洞里扔下信件,有如现代社会的中世纪文化遗址。
        1993年,卡斯特罗发表讲话,宣布古巴要改革,他说:“为了拯救祖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成果,我们准备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另一位领导人讲“与其自我灭亡,不如冒改革风险”。改革的目的是“改进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摧毁这个制度”。1997年,卡斯特罗指出,必须向私人学习管理,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但是坚持公有制不搞私有化。现在,肯定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补充作用”,今后还有较大的发展。1996年古巴共产党提出,取消部分免费项目,保留国民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福利,这是古巴革命的本质特征之一。鉴于教训,古巴决定改变过高的社会福利分配,逐步减少平均分配财富的比例,但是某些基本的社会福利不变。古巴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一个福利社会,文教、卫生、体育、居民用电、用水实行免费,工人、学生免费供应午餐,国家财政负担很重。
        近年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到目前为止,来自约50个国家外资已经出现在古巴34个经济部门和行业。从外部原因上说,在美国的封锁以及西方的制裁下,古巴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从内部原因上说,古巴经济结构单一,长期历史形成产业结构改变起来并非易事。从主观原因上说,古巴改革的时间不长,思想理论上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和深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古巴最初表示“古巴决不搞市场经济”,但是近年来,卡斯特罗讲:“如果要讲市场经济,我们也许不得不讲中国人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仍然还在强调利用市场这一问题上。古巴提出借鉴“中国人的榜样”,做到三不放弃:不放弃革命原则,不放弃人民政权,不放弃为民造福的目标。强调改革一定要从古巴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做法。
        
        十三、比索世界与美元世界
        
        眼下的古巴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比索的世界,另一个就是美元的世界。前者属于穷人和普通国民,而后者则属于富人和特权阶层。由于经济的需要,古巴实行货币双轨制,即比索和美元同时流通。美元在市面上完全通用,而且只有这种绿色的魔纸,才可以将你引向享乐的王国。在官方兑换比价上,美元与比索是1比21,但外国人使用美元时则是1比1,也就是说,古巴人用1个比索买的东西,你必须用1个美元来得到它。比如,若想参观革命博物馆,票价是3个比索,而对外国人就变成了3美元。我到一家冷饮店想吃冰激凌,看到价格是1.5比索,付钱时却是1.5美元。其实,除了一些乡下私人农贸市场外,没有一个地方允许外国人使用比索。不过,使用比索的国营商店里空空如也。几乎所有使用比索的货品都是凭证供应。这就使我想起当年的祖国。我访问一家食品商店,里面只有土豆,而且凭证每人每月限购20磅,价格是每磅40分钱,也就是1比索可以买两磅半土豆。我问那个卖土豆的黑人售货员每月工资多少,他告诉说,120比索,即约合6美元。据古巴官员说,这个国家的最高和最低工资差别大约是5比1。一位著名教授说自己的工资是450比索,约合22美元;一位年轻医生说自己是250比索,约合12美元;一位建筑工人说自己是150比索,约合7美元多一点。
        想起来很惭愧,我们每顿午餐是至少6美元,这就相当于那为售货员一个月的工资;每顿晚餐至少15美元,比那位医生的月工资还多。可想而知,美元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宝物。不管在大街还是小巷,总有古巴人前来与你搭腔,但大都不外乎是向你兜售黑市雪茄和罗木酒,比官价大约便宜一半。一位华人告诉我,去年满街都是“野鸡”拉客,又便宜又刺激,外国游客乐此不疲。今年,警方突然扫黄,因此清净不少。但有人担心,这会影响旅游人数。
        
        十四、中国城的复苏
        
        我来到位于哈瓦那老城区的中国城。实际上,这里不过是一个小街角而矣,但相当热闹。1959年以前,哈瓦那的中国城在整个拉美堪称最大的,当时商贾云集,各种买卖兴隆,华人人口达10万之多。革命后,打倒资本主义,华人的生意当然就被剥夺,于是便纷纷离开古巴,设法转往美国或其他美洲国家。一位华商叹道:“1959年,我躲避祖国的革命跑到这里,刚10年,这里又暴发的革命!”这以后,中国城也就随之消亡了。直到前几年,古巴的经济也有了松动,一些华人便开始重振买卖。为此,中国政府特别出钱,修筑了一个镶有中国城大匾的牌楼。有意思的是,所谓中国城一带,尽是闲散的古巴人,而看不到一个华人。我在一家叫天坛的中国餐馆门口,总算碰到一个同胞。一问,他就是老板,而且居然是前不久从上海来的。餐馆的女招待都是风姿绰约的古巴女郎,而菜式当然也经过了拉美化的改造。不管到哪里,街上的不少古巴人一见到亚洲人模样的,不管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老远就大叫“中国人”,弄得你很不舒服。不知他们是看人高,还是看人低。有的古巴人一谈起中国人,就用手比划出眯眯眼的样子。
        当地华人如今只剩下大约2000多人,其中300人左右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而他们现在已经七十五到八十岁了。虽然各方面的发展缓慢,但古巴华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仍十分珍惜,他们开办华文班,教年轻人讲汉语、读中文。上了年纪的人仍然记得过去的辉煌盛事。那时,华人商店和餐馆熙熙攘攘,唐人街虽然不大,却热闹而充满生气。从这里走过两条街,就是一家社区华文报的办公楼。这家报章在1928年创立时是日报,现在却是只剩四页的周报,读者也不过区区几百人。哈瓦那中心地带的唐人街,就像这家华文报,已经风光不再,成为苍白的历史见证。古巴的华人在唐人街建了老人院,集体看护超过一百五十名社区里年纪较大而经济最为穷困的老人。由于得到政府的资助,一家华人餐馆每天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三餐。
        古巴的华人社区有超过150年的历史。1847年,一艘西班牙快速帆船载着第一批来自广东省的200名华人劳工上岸,在古巴的甘蔗园里工作。当时在欧洲,非洲黑奴渐渐不受欢迎,所以中国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新来源。19世纪中期和晚期,成千上万的华工被送来古巴。他们实际上就是奴隶,一个月只有几个比索(古巴货币)的工资。1886年古巴废除了奴隶制。华人逐步从劳工转入以经营餐馆、洗衣店和种菜为生。很多华人在这一时期把他们的整个家庭都带来加勒比海的这个岛国。除哈瓦那外,第二大的华人社区是在古巴东部的圣地亚哥城。大多数古巴年轻华裔不会讲华语,只会讲西班牙语。为了恢复年轻一代对祖先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春华赌场开办了华文班。每个星期六上课。不仅如此,这家俱乐部还开办太极拳和针灸课程。
        据历史考证,在古巴的近代史上,不少华人为她的独立而献身流血。我想华人并没有亏待过古巴吧!何况,古巴革命后,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领导的中国政府,对古巴一直进行过无私的援助。当然,由于卡斯特罗的亲苏,有一度中古之间也有过不太友好的关系。前苏联解体后,古巴没有了靠山,便与中国又恢复了友好关系。但令人纳闷的是,这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明显意义上的贸易。两个从江西来的中资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除了他们一家,中国在整个古巴只有外贸部的一个机构和辽宁的一家外贸公司。而贸易额非常有限(这几年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作者后注)。很好笑的是,这家江西公司居然做的是工艺美术品。“眼下古巴人最缺的是普通生活用品,难道还有人有闲钱买这些只能摆样子的东西?”我问。“你别忘了,现在古巴也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嘛。富人当然就有闲钱。”他们笑答。本来,我想中国的社会尤其是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当然会特别关注和了解这个东方巨龙的动向。结果大失所望。整个古巴学术界,包括哈瓦那大学这样最高的学府以及社科院这样的最高研究机关,居然对中国的现状几乎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没有什么了解。在大学里,没有一个学者了解和研究过儒家、道家和佛家,也没有一个人认真讲授有关中国的东西。
32/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