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最后的地主

发布: 2009-1-30 08:42 | 作者: 北河



       
       三
      
       说来也奇怪,老崔原来不劳而食,后来终年劳作,还受到那么多的批斗,挨过那么多的殴打,竟然没有生过什么大病,一直活得好好的。这事儿,村里的人都认为和他老伴儿有关。他老伴儿是曲阜大家主儿家的闺女,知书达礼,长得文文静静,性格特别温顺,见谁都一副笑脸,从不与任何人发生争执,从前的佃户和长工短工,都对她恨不起来。虽然她也是四类分子,但因为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却很少挨过批斗。义务工也都由老崔代劳了。直到五六十岁,她那张脸虽然布满了细密的皱纹,还是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的。据说老崔挨完批斗回去,好几次都觉得活不下去了,想自行了断,都是被她开导过来的。她说:那么多的共产党高干都挨批斗,刘少奇正当着国家主席一下子就被打到监狱里去了,人家有几个寻死的?你挨批斗又不是一年两载了,怎么就想不开了呢?
      
       到了1971年以后,批斗的事儿才少了一些。
      
       我从1972年初高中毕业后回家开始担任大队干部。记得有一次,我领着一个搞政审的人到他家核实一份材料,见到他家两间低矮的小东屋里,竟然拾掇得干干净净。他家自然不会有多余的财物,一个土炕,一个半橱,两个凳子,就是全部的家具。可是床上的被褥、橱桌凳子,到处一尘不染。全村好多人家里我都去过,还没有一家这么整洁干净的。据说,虽然生活艰窘,但他老伴儿总能把饭菜调制得相当可口。老崔经历那么多非常年月,身体却没有塌架,看来的确是得益于他老伴儿的精心照料。
      
       后来,改革开放了,让老崔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上边一个令,所有的四类分子竟然全都摘帽儿了。他和老伴儿不用经过“候补社员”的阶段,一下子成了和原来的贫下中农一样的农民。打这天起,没人再叫他“崔三儿”了,年龄大的叫他“老崔”,年龄小的就按辈分叫他“三大爷”或“三爷爷”了。——这世界变化可真够快的。
      
       他和老伴儿这时都已经是六十七八岁的老人了,丧失了劳动能力。政治上解放了,但经济上却不好解放。因为这时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要自种自吃了。对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讲,自然是焕发了无穷的活力,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地里的产量当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可老崔本来就不会种地,加上年纪大了,下地劳动更成了难事。
      
       没有了生产队,原来靠生产队供养的“五保户”生计也成了问题。这时,公社敬老院成立了。原来的“五保户”都进了敬老院。原来不是“五保户”的符合条件也可以进敬老院。什么条件呢?就是年纪超过六十岁,丧失劳动能力,无儿女赡养,并且同意不要承包地。也就是说,只要他老崔同意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就可以由村里每年向敬老院交纳一定的费用,把他老两口儿送进敬老院。大队干部来家征求他的意见,他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四
      
       到了敬老院,吃穿住用,想很好是不可能的,但什么也不用自己操心,主要任务就是休闲,这已经让老崔够满意的了。打从土改那时起,他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每顿吃到肚子里的饭才可以算是自己的,其余再多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今天属于你,明天就不知道属于谁了。明白了这一点,那些贪心不足的人岂不都是自寻烦恼么?这个再看不开,我老崔岂不是白活六七十年、白经历了那么多事儿么?
      
       在敬老院里,领导对他的称呼又升了一级,叫“崔运昌老人”。当然,领导对别人也是称为“某某某老人”的,但那些人当惯了“老人”,没多大感觉,老崔却觉得这称呼特别金贵。要知道,院长的官儿再小,也是共产党的干部啊!共产党的干部称呼你为“老人”,和当初大人孩子都叫“崔三儿”相比,不是鞋垫子改帽沿子——一步登天了么?!
      
       赶上中小学的学生们来敬老院慰问、做好事,还一口一个“崔爷爷”的叫着,他的心里就格外舒畅。
      
       敬老院的饭菜说不上多么香甜可口,但主食以细粮为主,每顿还有菜,老崔很知足。倒是那些原来成分好的老人经常对这样那样不满意。这时,他就主动去做劝解工作。“咱没儿子赡养,现在能在这里安度晚年,都是托邓小平他老人家的福。现在的社会好啊。从秦始皇老奶奶开始,也没有过这样好的社会儿,可别想不开。”人家对他反唇相讥:“你当然知足了,不用再挨批挨斗了。”他说:“我过去是挨过批斗,过去你们也批斗过我。可是你们批斗我的时候,不也是饿着肚子吗?现在你什么不用管,吃坐穿,病了公家给治,不用个人花一分钱,就是古代圣人治天下的时候也做不到这一步啊。咱可不能有了馍馍嫌皮厚,吃饱不认大铁勺了。”大家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就消停了。这样一来,敬老院老人的管理就很顺茬了。他们这家敬老院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县的先进单位。那敬老院的院长知道老崔起的作用,就格外对他高看一眼,让他担任了老人代表。大家有什么意见要求,可以通过他来反映;院长有什么不便在大会上公开讲的意思,也往往通过他和老人们沟通。每逢有上级领导来院里视察,就让他代表老人发言。他总是讲得声情并茂,把对上级政策的歌颂、对各级领导的感激表达得淋漓尽致。领导高兴了,就说:“像这样有觉悟、懂政策、通情达理的老人,少见啊。”临走时总要单独和他握手。
      
       自打他不再是四类分子,女儿女婿也拿他们当爹娘看了。这些年,小女儿家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种地之外,还做着生意,过上月把二十,小闺女或者女婿就来院里看看他和老伴,每次来都还给他带点儿吃的用的。前不久大女儿竟也带着儿子来看过他一次,带来了贵州那边不少的土特产。这样一来,他实际的生活水平就比别人要高出一截。其他那些老人们,有的没有女儿,有的虽有女儿但不孝顺,有的女儿虽有孝心却家境不好,难得有人来院看望。这样,老崔的心情也越发好起来。日子就这样平平和和地朝前过着。
      
       影响他心情的事自然也是有的。老伴儿多年身体不好,如今还是病病怏怏,年纪也越来越大,不仅不能照顾他,还需要他来照顾了。他找院长批准,请镇医院里的医生来给她看过,倒是没什么大病,就是体质虚弱。老伴儿比他大一岁。当年结婚时他十七,她十八。如今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按照《老年天地》上介绍的说法,结婚一年叫纸婚;二年叫布婚;三年叫皮婚;四年叫丝婚;五年叫木婚;六年叫铁婚;七年叫铜婚;八年叫电婚;九年叫陶婚;十年叫锡婚;十一年叫钢婚;十二年叫亚麻婚;十三年叫花边婚;十四年叫象牙婚;十五年叫水晶婚;二十年叫瓷婚;二十五年叫银婚;三十年叫珍珠婚;三十五年叫玉婚;四十年叫红宝石婚;四十五年叫蓝宝石婚;五十年叫金婚;六十年叫钻石婚。这段话,他俩一字一句地不知念过多少遍。他俩去年就过了“钻石婚”了。相濡以沫六十多年,谈何容易?世间有多少恩爱夫妻到不了头儿啊!自己虽然一生坎坷,但老两口儿能携手度过这么多年,就是福分;今后的日子没有很多了,是该好好珍惜啊。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还是蛮好的,眼睛耳朵也都好使,可老伴儿日渐衰弱,就成了他的大心事。他知道,老伴儿虽然不能做什么了,却是他的精神支柱。“少年夫妻老来伴儿”,没有了老伴儿,他很快就会衰落下去。他应该把伺候好老伴儿作为今后的头等大事。从那以后,敬老院的院子里、大门外,人们经常见到他搀着老伴儿散步,顽强地走着他们的人生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老伴儿活到九十三岁死了,应该算是老死的。头一天傍晚,老崔还搀着她在院子里走了几圈,她说很累,就让她早些睡了。谁知第二天早晨就叫不醒了。老崔一下子觉得没着没落的。转过年,老崔也死了,也是九十三岁。
      
       他是我们那个村里、也是我们那个镇上最后一个曾经的地主、曾经的地主分子。
      
       恢复高考以后,我就出来上学工作了,打那没再见过老崔。他后来的事儿,是听我一位亲戚讲的,那位亲戚长期担任敬老院的院长。
      
       熟悉他的人都说:老崔这九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当地主,过的是富足的日子;中间三十年当四类分子,受了够多的磨难;不曾想老来的将近三十年,又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命运的事儿真是不好讲,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来还真是蛮有道理的。
      
       2008/04-06

33/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