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恨不相逢未嫁时——胡适与曹诚英

发布: 2010-10-28 19:43 | 作者: 岚枫



       平水轻舟,浪花微起翻双桨。浅吟低唱,逃出红尘网。
       热闹由他,自在由吾享。宁孤赏,懒和人讲,那些荣枯帐。
      
       ——曹诚英
      
       1917年,冬,安徽绩溪。
      
       十二月三十日这天,上庄胡家张灯结彩,一场文明婚礼正在喜气洋洋中进行,新郎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新娘则是江村的一位名叫江东秀的女子。
      
       按照皖南旧俗,男方家中需要择选四位未嫁的少女充当新娘的伴娘,胡家也不例外,四位青春姣好的少女始终跟随在新娘的左右。
      
       这四位少女中,有一位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名叫曹诚英,小字娟,见着胡适的时候,她微微一笑,叫他“穈哥”,他随口应了,回报她以微笑。
      
       那是她第一次与他相见,她十五岁,他二十七。
      
       她是绩溪旺川人,那里与上庄村仅有一水之隔,家中世代经商并在当地有大量田产,十分富有。在她出生前,家中死了一个哥哥,她的母亲很盼着能生下个儿子,不想却是个女儿,于是很不高兴地将她送给一个乡下的奶娘照管,奶娘家与她的外婆家相聚不远,两家的大人都极其疼爱她,等到五岁的时候,母亲将她接回了曹家,那时,她的父亲已经过世了。
      
       在她的童年回忆里,“母亲”并不是一个温暖的词,而是“封建魔王的代表”,她母亲一心想把她塑造成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四德皆备的名门闺秀”,从小就将她送入私塾,“读《弟子规》,《孝经》,《幼学琼林》等书”,对她极是严苛。
      
       在外婆和奶娘那受过许多宠爱的她很不适应,她本来便不在母亲身边长大,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回来后“在家中绝无爱抚,温暖,同情,而是经常受威严申斥,冷淡,讽刺”,自然而然便对家生出怨恨来。
      
       后来,她在回忆中自述道:“我常常想报复,总想找一个机会和人拼命,我想反正没人爱惜,不如拼着死了以图一快。记得我曾经有两次这么做了,一次是对母亲(那时我大概六,七岁),一次是对嫂嫂,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因为她惹毛我之后,便丢下我不管……”
      
       一个年幼的孩子,陡然回到陌生的家,既没了父亲,又没有母亲的疼爱,可以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情感将是多么渴求,她的一生之中,必将对温暖无限向往。
      
       在她“终日独自坐在书房里与书本为亲”的日子里,唯一疼爱她的是二哥曹诚克,“哥哥以为我聪明可爱,所以十分娇宠我,成为生平唯一知己”,在她孤寂的成长岁月中,只有这个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家时,她才得到“片刻的温暖”。
      
       十三岁时,哥哥带她离开了家,去了武昌,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她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经史子集一一涉猎,“偏爱文史,尤爱诗词,小说”,她养成了“文学上的‘脱俗’诗意,及小说上‘侠义’的艺术趣味。”
      
       可惜她无法在武昌长久地呆下去,三年后,她不得不回到绩溪,并遵照母命,与指腹为婚的上庄富户公子胡冠英结婚。
      
       那年,她十六岁。
      
       这桩婚姻只维系了短短五年,1923年,她离了婚。
      
       离婚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她与胡冠英没有感情基础。据“湖畔诗人”汪静之回忆,他与曹诚英自幼相识,在曹诚英结婚之前,他曾向她表达过自己的倾慕,曹诚英对他也有好感,离婚后还一度酒后吐露心声:“真想答应你的求爱,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然而,她还是断然把他拒了,随后便结了婚。
      
       对于一个没有得到过太多家庭温暖的十六岁少女,她对婚姻一开始也是有期许的,不然,她也不会如此顺从地嫁给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但她的婚后生活似乎并不快乐,她大概向最疼爱的二哥曹诚克抱怨过,留学美国的曹诚克本来便对包办婚姻深恶痛绝,于是,在1920年的春天,他帮助她离开了胡家,去了杭州的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上学。
      
       但很快,胡冠英也到了杭州,进入杭州第一师范就读,这样看来,胡冠英似乎也不是那种不通文墨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她和他,也不至于完全无法培养感情。
      
       然而,就在这一年,胡母在家乡给胡冠英纳了一门小妾,理由是曹诚英结婚三年都无法生育。
      
       这件事让她愤怒无比,两年后,她忍无可忍地离了婚。
      
       导致这桩婚姻解体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胡母与她的矛盾。不能生育只不过是个借口,看得出来,胡母不喜欢她。
      
       她是极倔强的人,这性情仿佛与生俱来。幼年时,她和母亲闹了别扭,母亲不理她,她便“一个人在地下打滚跌碰”,“直叫嚎哭得精疲力竭的睡着了 ”,那时她不过是六七岁的孩子,便有如此的烈性。在皖南封闭的乡间,旧风俗是媳妇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婆婆,而从胡母自作主张为儿子娶妾这桩事来看,胡母应该也是一个极强势厉害的人,对她的挑剔只怕在所难免。可是似她那样的性子,又岂肯委屈求全?
      
       一个烈性的媳妇,遇上一个强势的婆婆,婆媳关系可想而知。当婆婆要求丈夫纳妾,她想来也抗争过,无果。当婆婆让小妾进门,她便惟有决裂了。
      
       离婚,她以此维护最后的尊严。
      
       那一年,她二十一岁。
      
       她的离婚,在封闭的绩溪乡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她的一首残词恰表明了此刻心境:“镇日闭柴扉,不许闲人到,跣足蓬头任自由。”
      
       就在这时,胡适来了杭州。她随众人去看他,大家还一道游了湖。
      
       胡适对她的印象一直不错,虽然从婚礼上匆匆一瞥之后,两人便再没见过面。但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她寄自己的一些小诗给他,请他点评,1921年的时候,他还曾应她之邀,为《安徽旅浙学会报》写了一篇序言,
      
       这一次在西湖边重见,他很惊讶的发现,当年那个十五岁的小丫头已经褪去了少女的青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曼妙女子。
      
       她的相片流传至今的并不多,有一张相片极为静好,上面她穿着白衣黑裙的学生装,应该就拍摄于杭州女师求学的时期。她手持一册书,倚在一块湖石旁边,看上去雅静而端庄。
      
       她是那种深具中国古典美的长相,面若银盆,眼似水杏,也没有剪女学生们时兴的短发,而是把一头长发挽成发髻盘于脑后,显出明净的额头,见过她的俞汝庸回忆:“曹姑姑美极了。”
      
       胡适游了湖回来,便做了一首《西湖》的诗歌,是这样写的——
      
       “七年来梦想的西湖,
       不能医我的病,
       反使我病的更利害了!
       然而西湖毕竟可爱。
       轻烟笼着,月光照着,
       我的心也跟着湖光微荡了。
       前天,伊也未免太绚烂了!
       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窥着,
       不敢正眼看伊了!
       ……
       听了许多毁谤伊的话而来,
       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
       因此不舍得匆匆就离别了。”
      
       这首诗明写西湖风景,其实一语双关,他想必听闻了胡家对她的种种“恶评”,所以他说“听了许多诋毁伊的话而来”,但他很同情她,“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
      
       不久后,胡适回了上海,接着便收到了她的信,他立刻做了回复。从五月二十四日到六月六日,短短十来天的时间,他们之间便通了五次信,这些信虽不可见,但想来与她的离婚有关。
      
       她心里一定有着许多的委屈,而胡适也必会劝导她。在那段日子里,他的同情和理解一定给过她深深的安慰。
      
       他是她的家乡人,又是知名的学者,在她被人诋毁的日子里,他的肯定,哪怕只有一句简单的话,也将会是她永恒的温暖。
      
       六月八日,胡适重回杭州,二十四日,他搬上南山烟霞洞养病。
      
       从这时起,曹诚英和他应该有了一些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里,从六月九日到九月八日,这三个月的日记都缺失了,无法加以确认。唯一可以确知的是,她也上了山,也住在了烟霞洞。


31/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