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通往自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07 17:20:33

静谧通往自由

自我是一种恩惠,是他人的馈赠。——巴赫金

 

玉最东

 

有时候我多想和你谈谈关于未来的事情,过去的日子就让它淡如秋水吧。我们了解对方就像树叶了解秋天,蜘蛛了解雨季,月光了解太阳。尽管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相安无事,互相之间却一直充满了怀疑和否定,就像暗夜下一只航船行驶在被风暴激怒的大海上。我们的对话与其说是老虎和刺猬间的小心翼翼不如说是兄弟之间沉默的对抗。

也就是比现在还要年轻五六岁的时候,我已经能够隐约感到这股对抗力量的存在,因为我开始注意到了你的存在。我不知道我和你之间谁先注意谁的。你只有躲在我年少无知的背后,才会显得安静,仿佛要让我忘记你的气息和对你的想象。然而你长存于我的体内,你越来越突出,你先是撕裂我的黑夜,夺去我的睡眠,然后拔苗助长一样催促我迫切地成熟。你可否告诉我,我们的相处是不是必须这样黑白分明、汉贼两立?

20岁之前的我每次注意到你时总是显得那么偶然。你曾因为14岁的我对一个女孩子的暗恋而嘲笑我的胆小如鼠,从此以后你便形影不离阴魂不散。我从不知道你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我也不会因为少年天性中的好奇心而对你加以追究。一个单纯如水的孩子需要关心什么所谓的意义吗?可是现在不管是我扭过头去想想过去,还是伸长了脖子想想未来,事实和意义都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这段滴水穿石般的漫长的抗争史到头来终将虚构我们两个人的一生。

20岁之后的一天下午,我读到了纳博科夫饱受争议的《洛丽塔》。围绕着洛丽塔展开的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恋童事件是小说的依托和核心。弗洛伊德主义者们喜欢认定的一点是:少年时代亨伯特与初恋情人疯狂而天真的恋情是他日后行为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情人的夭折成为他永远的心灵创伤,遇到洛丽塔以后他就把洛丽塔看成了情人的替身,洛丽塔也就沦为了他的欲望载体、性兴奋点。

为了接近洛丽塔,达到长期占有的目的,他先娶洛丽塔的母亲黑兹太太为妻,不久,黑兹太太发现了他的真正居心而在激愤中出门导致车祸身亡。在作为洛丽塔名正言顺的继父并除去了她母亲这唯一的障碍后,洛丽塔真正成了他非法的性奴隶,汽车旅馆成为了洛丽塔的囚室。

而天地又是亨伯特的大囚牢,因为恋童也同样使亨伯特成为自己的心理囚犯:每次性事后他因带给洛丽塔巨大的身体和心灵伤害而不断自责,却又不断被新的欲望击倒而无法自拔。

事实上,我对弗洛伊德式的解读不以为然。我认为这是一本讲述了关于自由的真理的书籍,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非道德”的小说。他们关注的部分永远不是我所关注的部分,在“道德与非道德”这个问题上,你说服了我,我的确应该感谢你救了我——使我免俗。我一度同情亨伯特,像是在同情我自己。对此你不应该嘲笑我,我对欲望既喜又忧的态度是我为人类所不能逃避的。作为叙述者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有着狂人式的执著、艺术家式的唯美,他在意识到即将失去这份自以为是的爱情时歇斯底里地写道:“‘洛!洛拉!洛丽塔!’我听见自己在门口朝着太阳呼喊,以时代的声学,天数已尽的爱情,满怀的渴望、热情和痛苦,加重了我的嘶喊以及它的沙哑;即使她已死,这喊声也肯定能拉开她尼龙寿衣的拉锁。”而等亨伯特认识到原来自己沉溺已久的爱情到头来只是一场黄粱美梦和一份深重的罪孽、洛丽塔在他心中已真的“死去”的现实之后,他不得不对这场一厢情愿而又无望的救赎发出忏悔式的悲叹:“哎!我仍不能够超越简单的人性,无论我找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慰藉,无论给我一个什么样磐石般实在的来世,也不能使我的洛丽塔忘掉我强施与她的那罪恶的淫欲。”

但是忏悔终究是无法抵达自由的。在这里,亨伯特集中体现了人类个体的矛盾,他实质上代表了自由的反面——自相矛盾。尽管他是信仰和追求自由的,但他的行为却又与此南辕北辙,他的处境最终与他的信仰分道扬镳。正如苏童所说:那么,亨伯特是什么?是一个年轻的中产阶级的绅士?是一个乱伦的霸占幼女的父亲?还是一个嫉妒的为恋情而杀人的凶手?我想都不是,亨伯特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梦想,是一种生命,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快乐的化身,唯独不是概念和规则的象征。”你看,亨伯特终于还是成了人类欲望的囚犯,而洛丽塔则是自由的天使,她无时无刻不在引诱亨伯特走向那无望的“幸福”。

我目睹了亨伯特进行的这场无望的救赎,他那些言行简直是在现实中形单影只的梦呓。无望的救赎也即自由的无望,这是作品内蕴给读者带来的悲剧感,它源于时间的不可逆与记忆的极力追回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张力,而虚构与真实之间界限的模糊则犹如现实的梦呓,既属于文本的形式层面也关涉到叙述者的内心。

形影不离的你应该是与我同时读到的这本书,当然随后你与我之间的争论要稍晚了几天。合上书本的那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每当这时你就出现了。你了解当时我脑中浅薄的思想,你试图在一瞬间夺走并且粉碎我这些浅薄的思想,你斥责它们都是垃圾。尽管你最后是用一个夜晚的时间达到你的目的,但毕竟还是你赢了。我和纳博科夫的交谈仿佛是在和你交谈,我甚至一度忘记了自己,而只是作为一名聆听者。至于洛丽塔,你告诉我说她就是自由的信仰。

可以说,我和你的一生是相互说服的一生,这使得我们的身份很像两个政客或者说两个宗教徒,他们为了各自的不同信仰而扮演敌人的角色。你知道,我对于人的看法总是很悲观,因为这也是你的看法。每当这时候,你对我更像一个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子,在这个问题上你终于战胜了我。你再次说服了我相信尼采的胡言乱语,他说上帝死了,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受难的一生。于是我写信告诉挚友(事实上是让你知道):我的生命中生长着悲观的野草。因为你,我写下诗句满是疼痛和忧郁。我所说出的词语和句子都是我们拌嘴甚至斗殴后留下的“罪证”。正如我曾在一次写作课上回答老师说:“幸福向来短暂,只有痛苦才是长久的。”

你经常告诫我的一句话是:“在被至上的信仰俘获之前,你不是自由的。”事实是,人类始终都在逃离俗世对于自己理想的压迫和囚禁,自由也由此成为了我们最高贵的信仰。人生仿佛荡秋千:后面是幸福的海洋,前面则是欲望的悬崖。这是一件百感交集的事情。我们端坐其中,试图知道幸福和自由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既感觉到未来的虚幻又感觉到现时的苦痛。故事中的亨伯特与洛丽塔便是这种苦痛现实的象征,他们的意义在于,人类在追求自由的信仰的同时却又常常消解自己对于“信仰自由”这一精神行为的忠诚度,最后简直成了“叶公好龙”的现实版本。

巴赫金说:“自我是一种恩惠,是他人的馈赠。”我现在知道这个真理他是要写给你和我看的。巴赫金知道无数个“我”与无数个“你”并非电影《黑客帝国》中正反分明黑白对立的绝对对抗的两个程式。我们倒是像两只眼睛,我们看不到对方,但是我们相互感觉得到彼此的存在。两只眼睛要是缺了其中一只,剩下的另一只就永远仅仅属于“偏见”了。

我始终梦想的是,只有在未来的一天我们真正和解了——静谧的如同时间静止:要么像两条溪水汇入大海,要么你这滴水真的穿透我这块石头——那一刻才是我期待已久的自由时刻的来临。除了湛蓝,天空一无所有——这是我的信仰,也我长久以来的内心修行。因此,我是多么强烈地期待那一刻的到来。你看到了吗?远处的鸽群,她们像白色的棉花和云朵,星星点点,铺满了那些青色的屋顶。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5-0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777
  • 日志数: 15
  • 建立时间: 2009-09-12
  • 更新时间: 2010-04-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