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谦卑的情怀,访谈诗歌现场;用鹰隼的眼睛,揭秘诗人生活.

张后:诗人笔迹——乐山大佛和其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19 08:51:44

查看( 163 ) / 评论( 1 )


张后:诗人笔迹——乐山大佛和其他

1
谁都知道郭沫若曾写过一本诗集《女神》。
但谁都不知道我去郭沫若故居那天,是1116日。很巧,故居的管理员说恰好是他的118岁诞辰。

难怪,我进来的时候,看见门外的塑像前摆放了许多鲜花。最初我还以为天天都会有鲜花摆放,其实不尽然,似乎只有特别的日子才会这样。就像今天,是郭沫若的诞辰。
但我知道无论有没有鲜花,像这样的季节,银杏叶随时都会像金子一样铺满那条郭沫若走过的小径。
[size=10.5pt]
[size=10.5pt]2
[size=10.5pt]这座宅院最早是和珅府邸的一座花园,后来又被兼并成为恭王府的马号,大概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和两边的抄手游廊可以直通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就是这扇著名的垂花门,成就了多少在这里留连忘返者的美名……
[size=10.5pt]
这里很安静,和门外的喧哗躁动简直就是两重天,参观的人不多。和我刚刚去过的,他的乐山故里一样,安静。人不多,这可能才真正符合郭沫若原初的性格吧。

3
仍旧是那辆浅紫色的威姿行驶在成(都)雅(安)高速路上,透过玻璃可以看见车上有三个人,两男一女,女的是成都女诗人文雪,一个男的是卧夫,另一个男的是我。
老仙这次没有出现,她被留在成都处理与M的情感问题。这事过去不说她了。我们都希望她能得到应有的幸福。

此际的卧夫已经被历练成为技术娴熟不逊于韩寒的车手,当高速转成(都)乐(山)时,我们直达乐山。
我们在乐山停留了一夜,卧夫请我们在江边的餐馆吃了乐山最有名的“西坝豆腐”和“岷江河鱼”,因为夜雾的迷离,“睡佛”隐隐约约瞧见一个轮廓,只能倾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波浪翻卷的水声……

次日一早从宾馆窗口俯瞰过去,雾锁江面,茫茫一片,十点多钟才散,乘船在水上目睹了大佛的神采。

4
不到乐山,真的很难体会“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妙和韵味,虽然我来自闻名中外的千山脚下的鞍山,见识过天然形成的弥勒大佛的威仪,但见到乐山大佛仍然不能不为之震慑。

大佛头与山齐、双手抚膝、正襟危坐、足踏大江、神势肃穆,据导游讲解: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当船行到大佛的对面,停下,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可以看到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及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据说,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又称天宁阁。可惜这一切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5
告别乐山大佛,我们驱车前往眉山。在过江大桥上远望水影中的乐山,不禁想起一首“破阵子”《游乐山赋》:

[size=10.5pt]百橹轻摇帆影,三江汇注嘉州。
[size=10.5pt]水势山形朝大佛,南北东西引客游
[size=10.5pt]几多复春秋
[size=10.5pt]怪侣飞凌云渡,狂朋登碧津楼。
[size=10.5pt]孤卓哑然烟际处,九顶峥嵘[size=10.5pt]竞[size=10.5pt]自由。
[size=10.5pt]看一叶扁舟……
[size=10.5pt]
[size=10.5pt]6
[size=10.5pt]在眉山拜谒过三苏祠,欲往峨眉山的途中,开车的卧夫一眼瞥见路标上写着“郭沫若故里”,遂寻迹一游的念头油然而起,郭沫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绝对是不容错过和忽视的诗人之一。
[size=10.5pt]
[size=10.5pt]然而,不久前位列十大民刊的《诗参考》,评选出(1917-2010)影响中国诗歌发展进程的十大诗人和十大进步诗人,却有人发帖留言给中岛要将郭沫若排除。我个人认为这简直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这个发贴的人到底读过几天书?对中国的新诗发展究竟有多少了解?
[size=10.5pt]
《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
《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
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size=10.5pt]
……
[size=10.5pt]
以上虽然是教科书写的,但稍具一点现代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郭沫若不仅在诗文上成就卓越,还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科学文化著述,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做出了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size=10.5pt]
[size=10.5pt]女神哟!
[size=10.5pt]
[size=10.5pt]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
[size=10.5pt]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size=10.5pt]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size=10.5pt]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size=10.5pt]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size=10.5pt]
[size=10.5pt]7
[size=10.5pt]进了沙湾,开过一个吊脚楼似的一个铁沙红颜色的建筑,就会看见右侧一幢古色古香的土木结构的清代居所,那就是郭沫若旧居了。

从风水上来讲,[size=10.5pt]郭家真是没得说,[size=10.5pt]坐北向南[size=10.5pt],背靠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像一扇巨大、华丽的屏风一样是和峨眉山相连的,是峨眉山的第二山峰绥山,而面向的又有一道河水,大渡河,据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称为沫水,就是他名字的由来,但其所说的若水,我没有找到,也忘了他说的是哪里?好像是说沫水和若水相交的地方,即是他的家乡,那篇文章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早不记得了,好像是他的一部描述军旅生涯的回忆录?
[size=10.5pt]
但我仍是很有把握的记得他在书中、行军路上、穿着军装、戴着圆型眼镜的坚毅的表情……当时我脑子中闪过一个词,叫做:投笔从戎。
[size=10.5pt]
[size=10.5pt]8
据讲解员介绍,旧居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占地[size=10.5pt]2160平方米,建筑面积[size=10.5pt]1108平方米,由三个天井和一个后花园组成,有大小房间[size=10.5pt]36间,文革期间并没有遭到冲击,至今仍保持着古朴风貌。[size=10.5pt]1892[size=10.5pt]11[size=10.5pt]16日,[size=10.5pt]郭沫若诞生在这里。他发出的第一声啼哭即是向社会发出的第一次呐喊。他母亲说:“怀他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她左手。”并由此取乳名“文豹”,母亲是希望“豹子投胎”的儿子文雅一点。文豹出世时是脚先下地,对此,郭沫若曾不无风趣地自解道:“这大约是我一生成为叛逆者的第一步……”。

[size=10.5pt]从出生到远赴日本留学,郭沫若只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个春秋。
[size=10.5pt]
旧居门脸不大,门板一律漆成了黑色,还发着古旧的亮光。里面却别有洞天,这符合四川生意人“藏富于瓮”、“事不张扬”的普遍习性。两侧临街的屋子,是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开设商号的铺面。

郭朝沛是一个兼营商业的中等地主,思想开明,懂医术。铺面名郭鸣兴达号,左面一间经营烟、盐、山珍土特产等;郭朝沛还常年在此为民义诊,放置药材的小盒子崭新如昨;右面一间经营包谷、酒。铺面内陈设的酒坛、算盘、宽木长凳等老式物件,年代久远,古韵十足。

9
[size=10.5pt]郭沫若的结发妻子叫张琼华,乐山人,1912年结婚。为了尊重历史,新婚洞房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有带蚊帐的老式木床,两床被子,木柜上摆放一对花瓶,有衣柜和梳妆台。
[size=10.5pt]
[size=10.5pt]1914[size=10.5pt]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追求救国救民之道,后与安娜女士结为伉俪。
[size=10.5pt]
[size=10.5pt]1939[size=10.5pt]年,郭沫若曾三次归家处理事务,至此以后再没有回来过。
[size=10.5pt]四面的房檐合围下,[size=10.5pt]天井很小,六尺见方有余,[size=10.5pt]光线很是暗淡。[size=10.5pt]在他的会客室中,有一张圆形木桌、一把圆凳,也是他著书的地方。家具简朴、不事奢华,充溢宁静风雅的氛围。
[size=10.5pt]
再往里走,依次是厨房,有一口水井、石磨、蒸笼、甑子以及锅碗瓢盆等灶具,可以想见当年郭家殷实的生活情景。
[size=10.5pt]
[size=10.5pt]“绥山山馆[size=10.5pt]”系郭家私塾。门首有一对对联,上联:雨余窗竹图书润;下联:风过瓶梅笔墨香。
[size=10.5pt]
馆内正面供桌上竖孔子牌位,有香炉、烛台,定时祭祀孔夫子。屋内安放两张四方木桌、一张四方小桌以及木凳,为老师讲台和学子的课桌。门前有介绍的文字曰少年郭沫若四岁受蒙,在此读了八年书,每天听讲、背书、习字……
[size=10.5pt]
读书最是折煞人,好在山馆前有一座清幽的花园。倒似鲁迅的百草园,园内虽没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倒也有“芬芳的花木,如画的小溪,及举目就可望见的巍峨的绥山”,以及门前不远处的那汹涌澎湃的沫水,都陶冶和启迪了少年郭沫若的心灵和才华。[size=10.5pt]“绥山毓秀,沫水钟灵[size=10.5pt]”。一代文化巨匠郭沫若便是在这绥山之下,沫水之滨孕育起来,腾飞出去的……
[size=10.5pt]
[size=10.5pt]10
像梦一样,又像电影的倒叙手法,我又回到北京,我走进由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的大门里,翻寻新的记忆。 

庭院之中的西府海棠叶子也都落了。
我若有所思地站在一旁,忽然我蹲下去,在花池里捡拾起一块精美的石头,左看右看,上边的图案竟有点似乐山的“大佛”……
[size=10.5pt]
[size=10.5pt]
张后 [size=10.5pt]2010[size=10.5pt]12[size=10.5pt]10日写于北京苹果园养心斋


show_mop.jpg


show_mopu.jpg

TAG: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11-04-27 23:56:54
欣赏,郭的女神影响了几代中国诗人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