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谈:天堂的守护神【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20 13:54:35 / 个人分类:杂文

查看( 141 ) / 评论( 0 )
西湖漫谈:天堂的守护神                                    

    本文来源:天涯网文  作者:
独庸生


<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我国,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封建社会的分水岭。政治上,唐之前封建社会处在发展和上升的阶段,民族大融合,生产蓬勃发展,社会朝气逢勃,元气充沛,唐代是顶峰;唐以后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由开放进取走向封闭保守,整体活力大大减弱。经济上,唐之前经济中心是黄河流域,唐以后渐向长江流域迁移,宋代后江南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是符客观规律。虽然黄河流域经济发达,但同时也是兵家争雄的主战场,故有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的成语,长江以南相对平静。而战乱对社会经济、生产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间变成了炼狱。为了逃避战难,北人于是大批逃到长江以南,带来了劳动力,更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对江南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南迁,是在东晋永嘉之乱,和北宋的靖康之难后。除此之外,长江流域自身的优越条件无疑是后来居上的客观条件。无论是气候或地理环境,长江流域及以南,属亚热带,非常都适合水稻的生产,能一年两熟,而且产量高,比北方的小麦生产,更为优胜,所以后来有“苏杭熟,天下足”的谚语。直到现在,长江流域还是我国最重要的粮仓。

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崛起是自必然的事,杭州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间天堂,却不是必然的事。钱塘江两岸,自唐以前分属两个政区,春秋时为吴、越两国,秦汉时为吴、会稽两郡,唐时为浙西、浙东两道。当时,浙西中心在苏州,浙东中心在越州(今绍兴),杭州地处浙西边隅,只是一个属县或属郡,并不显眼,也没什么特别优势,如按正常发展,天堂也是苏州和绍兴,几时轮到杭州?唐时杭州还只是一个小城,但甫进宋朝就遂成为两浙的中心,且南宋南渡,弃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而定都杭州,可见其时的杭州是如何优越,人间天堂的美誉落到它头上,也就不足为奇。

杭州后来居上,显然唐后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时期。但我们知道唐后宋前却是一个乱得不能再乱的时期,在短短五十年间,北方地区朝代更替频繁,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而在南方和东北地区,同时先后存在过十个国家,史称“五代十国”。这里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国之国之间战乱不休,朝与朝之间更替不停,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杭州却为什么能不退反进,成了两浙的中心,人间的天堂?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苏杭有幸,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乱世,拥有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就是钱镠。

〈2〉
公元852年,钱镠生在杭州临安一户普通农家,不事生产,十六岁起由杭州,越州一带买入廉价私盐,翻山越岭到安徵宣城一带去贩卖,一次挑二百多斤,走山过岭如履平地,练就了强壮的身体,过人臂力,超群的武艺,由其善射和精于用槊。

23岁应征从军。其时也是盐贩出身的黄巢在曹州起义,聚集了数千人,由浙东一直向杭州掠夺,逼近临安,临安兵微将寡,根本没法抵御黄巾军,钱镠胆略过人,而且有勇有谋,知不可力敌,带领二十名兵士,潜伏在临安城外一山谷,待黄巾军先头部队鱼贯而入,钱镠一箭射杀其将领,又趁黄巾军大乱之际,一马当先闯入敌阵,有如猛虎下山,史载斩首数百。一阵冲杀过后,钱镠并不恋战,立即撤退到一个叫八百里的地方。钱镠和一个住在路边的老婆婆说:有人问,就说临安屯兵八百里。不久黄巾军主力随后赶到,不知八百里是地名,还以为兵多得排成八百里长,吓得马上避开临安,杭州,急急离去,杭州一带才得以保全。

虽然数百首未必是真,百八里更是夸张,但钱镠胆略非凡,武勇过人,却是不容置疑的事。钱镠身经百战,而屡建奇功;抵御其他蕃镇的侵略,又平定越州董昌的叛乱,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一直升为节度使,封越王、吴王,统管两浙,威震一方。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各藩镇相继称王,钱镠也当仁不让,自号为吴越王,建立吴越国。

钱镠实是一位枭雄,五代又是一个乱世,乱世本是枭雄用武之地,然而吴越建国后,不但没上走上穷兵武的,扩张势力的死上,而是以保境安民为立国,治国之本。不管天下时局如何变化,钱镠始终不为所动,对北方中原政权称臣(就是五代),对内予人休养,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在钱镠的统治下,吴越国成了最太平,最稳定的地区(可能也是唯一), “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苏东坡《表忠观碑记》)两浙经济发展迅速,杭州成了中心大城市。

钱镠虽通文墨,依是武夫本色,竟有如此眼光和胸襟,一生得意,竟能知黑守白,殊不简单,看了下面这个故事,越加佩服。钱镠当上节度使,成了两浙最高的长官,得意洋洋,所谓富贵不还乡,有如衣锦夜行,于是在故乡临安大兴土木,兴建豪华府第,自己还不时回去临安看看父亲,每次出行必是车马无数,兵甲护卫,前呼后拥。奇怪是,其父钱宽每次总是避而不见,钱镠大感困惑:人人望子成龙,现在自己出人地头,而父亲反而耻与相见?为了问个明白,钱镠便单身步行回乡,找到父亲。父亲说了一番让钱镠一生受益的话:我们一家一直打鱼为生,从没出过什么有财有势的人。你现在已是一方之主,却不懂修德爱民,三面受敌还要去与别人争城夺地,我怕你会连累全家,所以不愿见你。

钱镠自此大为收敛,立国后更是小心翼翼,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他特地叫人做了一个小圆枕,熟睡时头稍微一动就会落惊醒,称为“警枕”。又令侍女轮班通宵值班,遇有事呈报,立即叫醒自己,怕拖延一刻会误了大事。

其实钱镠也有过争雄之心,梦想一统天下,将钱氏江山传之久远,只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当时灵隐有高僧贯休,精通佛理,冷眼看世间,对天下大势亦了然于胸,深受钱镠尊敬,赠钱镠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霜寒十四洲。”句。据说钱镠看后沉吟半晌,试探地说:大师,你看能不能改成“一剑霜寒四十洲?”婉转地流露出欲一图天下的意向。“洲亦难添,诗亦难改!”,贯休冷冷说。于是钱镠知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彻底打消了争雄称霸的念头,坚决实行一心保境安居的方针,一心治理好两浙。

<3>
唐朝的杭州城是隋朝筑成的,只是一座小城,钱镠自当上镇海节度使后,曾两次扩建杭州城,先后修筑了夹城和罗城,光是罗城就是旧城的两倍,奠定了杭州城的格局。吴越建国,定都杭州,钱镠又再加筑牙城,又称子城,皇宫就建在子城内,所以历史上有“城凡三重”之说。经过三次扩建修筑,杭州城巍峨高大,连绵百里,夹城外有罗城,夹城内有子城,重重叠叠,固若金汤,不但达到了保境安民、长治久安的目的,而且对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些“钱塘富庶由是盛于东南”,杭州由一个小城一跃变成了两浙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也是南宋定都杭州的原因,实是钱镠奠定非常坚固的基础。

扩建杭州是吴越国的第一大工程,开始时人民颇以为苦,但乱世保境,必须要有巩固的城池可作坚守。吴越国北面的吴国早有吞并吴越国之心,曾暗中派人探听虚实,得知吴越国把杭州建得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才打消了攻打吴越国的念头。一场战争就这样消于无影。兵者凶器,伤敌一万,自伤三千,是没有真正的赢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钱镠一再修筑杭州城,除了出自军事上的防守需要,其实也存在着外交上的震摄力,让敌人知难而退。钱镠可谓知兵。

保境是为了安民。钱塘潮或浙江潮,天下知闻,作为风景固然是令人叹为观止,惊服自然的伟力,但对生产,对杭州城却是一股极大的破坏力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每到潮汐期,巨浪翻天,惊涛拍岸,日夜不息,除了卷起千堆雪,还卷走岸上大量的坭土,千顷良田尽变水域,直接影响到两浙正常生产和社会安定。910年,吴越国立国才三年,钱镠就调动二十万人力进行大规模的修筑捍海石塘。巨浪让人难以靠近,于是钱镠率五百精兵,排立江岸,待海潮卷来,万箭齐下(竹箭)射向潮水,这无疑是向潮水“宣战”,是何等壮观,又是何等气概!又“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巨材长数丈,植之捍之,横为塘”,才两个月的时间,就从六和塔至艮山门安上一条长龙,这是杭州城有史以来第一条用竹笼、石头、巨木筑成的堤塘,也是世界海塘史上的一个创举。

石塘筑成,就等于降伏了海潮,所以民间尊称钱镠为“海 龙 王”。海潮的破坏自此才得到真正效地抑制,保障了生产,保障了安全。宋代文天祥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筑塘射潮,非止一时之保安,实有千年之功德,洵堪百年之楷模。”

两浙一带,古时曾有许多人工湖泊,如建于后汉的余杭南下湖,建于南北朝的萧山临浦和渔浦,建于唐代的宁波广德湖以及富阳阳陂湖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湖泊最终被围垦成农田,唯独杭州的西湖至今没有湮没,而且更加熠熠生辉,为后世创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美丽的西湖也差一点就消失。

钱镠建国,有术士前来献计:“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建府治,国祚当十倍于此”。国祚千年,谁不心动?钱镠回答说:“百姓资湖水以生久矣,无湖是无民也,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断然回绝了术士的建议,还是在牙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西湖才得以保全。钱镠若一念之差,西湖就不复存在。

钱镠说“无湖是无民”绝非夸大,钱塘江受海潮的侵袭,度致杭州一带“水泉咸苦”不堪饮用,一直依赖西湖水。故隋代以前,居民稀少,直到唐初李泌开挖“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居民食水问题,后白居易又疏浚西湖,筑白堤蓄水,解决灌溉问题,居民才慢慢多了起来。没有西湖,岂只是如人去其眉目,恐怕是人去其血液了。对此有着极清醒的认识的钱镠,才不会为一已私欲,置人民生计于不顾,还非常重视西湖的治理,定期进行疏浚,还设立一支近千人的“撩湖”队,专门负责平时打捞水草,日常疏浚的工作,估计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环卫工人。

经过钱镠的扩城,筑堤,浚湖,杭州发展迅猛,不久就成了两浙的中心。


〈4〉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对钱氏颇有微词,讥之为“国号为怯弱,而俗喜淫侈,偷生工巧”,就是指钱镠对五代称臣,实行事大的政策。

吴越国虽坐拥两浙,有十四州之地,但相对幅原辽阔的唐代版图来,只是弹丸之地,实力不足以称雄。而且吴越国面对的形势十分严峻:西南为闽国王审知,山高地险,易守难攻;西北为劲敌淮南王杨行密(后改吴),地广兵强,不时凯觎吴越之地。吴越国夹在其中,腹背受敌,却无退路。别说扩大地盘,就是守成也不易。在这种情形下,横挑强邻,无疑是自取灭亡,这点欧阳修不会不明白。

而对天下大势,钱镠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目前的分裂只是暂时,最终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再度统一中国,大势所趋,与其天而行,不如顺天应人。自己能拥有两浙土地,建立吴越国,只是乱世中保境安民,等待新政府的出现。只要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在适当的时候,钱氏就自会功成身功。终钱氏一世,吴越国七十多年,经五君三代,无不奉保境安民为圭臬,一直对中原政权称臣进献。

钱镠真想争雄又能怎样?多一暴君,多一乱国罢了,五代十国大部分君主,哪一个想怯弱,哪一个不想统一天下,但结果国破之日,也多是亡族之时,唯独钱氏一直向中原政权称臣,年年进贡,不但在钱氏治下,吴越国避免了战乱,百安安居乐业,成了乱世中的桃源乐士,纳土归宋后,钱氏一族也备受尊重,子孙不但能保全,而且享尽人间富贵。 “赵钱孙李…..”成书于宋代的《百家姓》,钱姓排名第二,只在国姓赵之后,一姓之下,百姓之上,这正是钱镠“保境安民”的治国方针,“有功,于朝庭甚大;有德,于斯民甚厚。”,又能余荫子孙的最好证明么。

当然,钱镠保境安民未必出自为国为民的崇高思想,可能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富贵荣华,甚至真如欧阳修所说只是“偷生工巧”,但不管他出自什么目的,他确确实实为两浙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到现在,钱塘两岸,至今还有许多钱王庙或钱王祠。

975,宋灭南唐,当时的吴越王是钱镠的孙子钱俶,大为惊恐,马上到开封朝见。吴越国怕他有不测,于是在西湖边宝石山上建一塔,名为“应天塔”,祈求钱椒可以平安归来。杭州居民有感钱氏功德,也纷纷到塔下焚香,祈求钱椒能平安归来。不久钱俶果然安全归来,所以在民间这塔又叫“保俶塔”,保钱俶平安也。978年,钱俶主动纳土归宋,宋朝统一中国,钱氏有国六十八年。

西湖边还有一座雷峰塔,和保椒塔一南一北,保椒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隔湖相对,似在呼应,成了西湖的标志。大家都听过白娘娘永镇雷峰塔的故事,那只是传说,雷峰塔是钱俶所建,庆祝自己得一王子。现在的保俶塔重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宝石流彩,保椒塔突兀层崖中,如一古代仕女站在山顶默默眺望西湖,一凝眸就是一千年。保俶塔在古代,晚上还会燃灯,非常漂亮,明代钱塘人高对此有过精彩而形象的描写:

七级燃灯,周际百盏,星丸错落,辉煌烛天。极目高空,恍自九宵中下,灯影澄湖。水面又作一色相,霞须晃荡,摇长虹,夜静水寒,焰射蛟窟。。。。。忽闻钟馨,半空梵音,声出天上。。。。。

是什么感觉?我觉得美得神秘,美得静穆,这半空的华彩和湖面的倒影象团圣火,守护着西湖。杭州古称钱塘,西湖也曾叫钱塘湖,又有钱塘江,偏偏奠定这人间天堂的人又姓钱,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一种神秘的昭示?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鍪。
英雄球马朝天子,带砺山河拥冕旒。
大树千株被锦绂,钱塘万弩射潮头。
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张岱《钱王祠》
2006-10-19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