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4-05 19:22:26 / 个人分类:现代诗歌

查看( 99 ) / 评论( 10 )
《漂流瓶》

    文/廖又蓉


微信“发现”里面有个

渔夫和魔鬼互换的游戏

有时候捞起来的是几秒

含糊其辞的声音

有时候被扔海里的是几个

莫名其妙的文字

最多时候你捞到的

会是一个怪头怪脑的海星

不到8点

今天的瓶子我就

全扔全捞光了

我发现

不说话的瓶子比

说过话的瓶子

捡起来的人多多了

我毫不忐忑地

扔着捡着

这些各种各样的瓶子

我知道

也不会捞起

丢到深海里的

那一根曲针和

那一团秋云

2014.3.29



[ 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4-3-29 21:58 编辑 ]

TAG: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04-13 09:15:42
今天第一网打到一个海星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14-04-13 19:46:47
跟渔夫和魔鬼i有关的,存一下:

中国独家


【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发生7.5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北京时间4月13日20时36分,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南纬11.5度、东经162.1度,震源深度30.0公里。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04-27 17:13:52

百度新闻2


【民间资本能否助力“深潜英雄”探底马里亚纳大海沟 】 新华网上海4月27日电(记者 有之�)“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日前主持了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的一个分论坛,但他演讲的内容并非关于神秘的海底世界,而是围绕探索前沿科技项目对接民间投资的话题。...
http://163.fm/Mqbztna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05-08 20:43:34
仔细看也没啥好奇怪的,像个烤鸭头:

undefined百度新闻2


【面目最狰狞的鱼曝光 网友称为“魔鬼鱼”(图)】 电信发DBWY到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搜索微信号dbwhlj关注东北网 被发现的鱼尸体 中国网5月8日讯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5月7日报道,一种十分恐怖的海洋生命体近来被发现了。这种生物十分奇怪,有着一双似...
http://163.fm/GvY93AJ




魔鬼鱼.jpg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08-02 11:19:18
奇怪,这个手机或这个号码的微信咋没有漂流瓶。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10-09 08:21:16
转自:凤凰文化
北岛在香港:一生中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

诺大一个中国,容不下我的一张书桌——这句话就算不是北岛说的,也可以成为他的内心独白。这容不下,固然有各种外力原因,也有因为诗人本身自矜的“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是充满古老的敌意”而致的原因,因为诗人需要的并不是一张普通、安稳的书桌,而是一张能容下内心激荡的冲突、情感与志气的山河起伏的书桌,这样一张书桌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气的安放之地,好让所有言词都有一个能归拢的秩序。


北岛不必多介绍,韩东最近在微博上说:“北岛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伟大的先知”,或者这个形容过于高调,但无可否认他是一代诗歌的开拓者——作为先知或者开拓者,他已经做了他应该做的事。现在的北岛,自足于诗人与散文家的双重身份,超然于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也许这时他终于可以经营自己的一张书桌。


北岛现在的书房位于香港东隅的马鞍山,离他的家走路7分钟的一间服务型公寓中,书房与家之间隔着马鞍山公园,每天北岛穿过公园小径去书房写作。据他透露,在完成《城门开》这部用情至深的散文作品之后,他现在开始尝试恢复诗歌写作,甚至尝试他本来极少尝试的长诗写作。


北岛说自己并非一个藏书癖者,他的书房也许是我认识的作家之中书籍最少的,只有一个书架,以及乱堆在书桌上的正在阅读的书:《叶芝诗选》、《楚辞》、《特朗斯特罗姆诗选》、《巴列霍诗全集》……他的藏书正如他的诗歌写作一样俭省,虽然另有一面书墙的书留在7分钟以外的家,他却愿意书房这里只有他严选的几个诗人的诗集,没有更多。这里没有流放者的漂泊气息,有的只是枯索秋意,映照窗外永远钢蓝色的静海。


北岛就像这静海上的一只漂流瓶,在这个书房中自己把自己打开。



[ 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4-10-9 08:27 编辑 ]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10-09 08:26:20

B=外滩画报


BD=北岛


B:小时候,你最早拥有的一个个人的阅读空间,可以称为“书房”的,是在何时何地?


BD:我从小就没有可称为“书房”的阅读空间,直到第一次结婚,但那时也还是两人一间小屋。在我当建筑工人的时候,我的阅读空间只有两平米左右,那是和师傅们共用的大通铺上我的铺位。尽管如此,我还是给自己做了小木桌和台灯。那台灯是用泡沫砖为基座,破草帽当灯罩。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草帽上再罩上我的工作服。很多年,我几乎从来没想过会有自己的“书房”。


B:最近20多年,你不断在世界各地转换住处,你记得你有过多少个书房吗?


BD:这20多年来,我在8个国家住过,搬家次数记不清了。一般来说,我的住处就是我的书房,有时候住处和书房是分开的。不过和早年相比,我的阅读空间大多了。到了香港,我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书房。由于在香港居住面积有限,我决定另租一个书房。从家到书房只要走六七分钟。我书房的窗外就是海湾。和过去相比,这简直有点儿太奢侈了。


B:记忆最深最难忘的是哪里的书房?


BD:最难忘的还是在建筑工地的大通铺,如果那能叫书房的话。要说那时候条件最差,但我的阅读和写作却充满了激情。


B:在你的回忆散文中,提到你们那一代人常常交换书籍阅读,你记忆里最难忘的是哪次交换?有没有换出去然后后悔可惜的书?


BD::那是70年代的事,好书都是在地下流通的,那时有个名词叫“跑书”。我手上有交换价值的书有限,更多的是向朋友借书。当时最流行的是“黄皮书”——一套外国现代文学的翻译丛书,是专供高干的内部读物,由于文革的混乱才流传到民间。有时为了借一本“黄皮书”,我要去一个朋友家三五次。好在那时人有得是耐心。


B:你有多少册藏书?哪几类书最多?


BD:我青年时代几乎没有藏书,到了80年代才有一些,不会超过两千本吧。四海漂泊时随身带了一些,但由于不断搬家,大都失散了。


B:最近一年,买了多少新书? 读了之后印象最深的是?


BD:由于多年漂泊的习惯,我买书不多,一年也就几十本吧。最新买的是《楚辞》和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这两本书都很棒。


B:最近在读哪本书?


BD:秘鲁诗人巴列霍(Cesar Vallejo)的英译诗歌全集。


B:最近一次旅行,带了哪本书?


BD:牛津教授写的《欧洲史》。


B:你是如何整理你的书架的?有什么特别的个人偏好?


BD:我家的书架很乱,首先是把外文和中文分开,然后按文史哲分开,但经常混在一起。


B:你有收藏的习惯吗?你的藏书里最最珍贵的书,或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书是哪几本?


BD:我没有收藏的习惯,往往是用的时候现找。我手上最有意义的是几本签名书,比如帕斯送给我的英文版《另一种声音》,还有金斯堡、加里.斯耐德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送给我的诗集。


B:哪几本书是你最经常阅读或使用的?


BD:除了字典外,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B:你是常逛书店,还是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买?


BD:我不常逛书店,有时候托朋友在国内的网上买书,再托人带过来。


B:对你来说,书房是不是一个私密的空间?家里人也会像你一样使用这个房间吗?


BD:不仅是秘密空间,几乎就是我的精神住所。遗憾的是,家里一来亲友就会住在书房,我只好再次短暂“流亡”。


B:你想过你的藏书的最终命运吗?赠送给图书馆,卖给旧书店,或者留给子孙?


BD:我的藏书非常有限,图书馆不稀罕,卖给旧书店不值钱,我还是希望留给我的孩子们,好在他们都喜欢读书。


B:对你来说,理想中的书房是怎么样的?现在这个书房符合你的理想吗?


BD:我的书房非常理想,因为我一生中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



[ 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4-10-9 08:27 编辑 ]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4-10-31 12:45:26
转自 兰帆 新浪博客,有空找来看看这书:

合上诗的漂流瓶
(2009-07-07 06:45:48)


拂晓时分(4点半左右),醒后辗转翻恻,难以复眠,索性起床阅书。昨晚读陈超的《打开诗的
漂流瓶》已近尾声,剩下不足15页,抓紧阅完,了却延宕日久的心愿,尽快完成这场旷日时久的持久战,诚为快事。说来惭愧,今年以来,没读什么书,加上此书,共读了三本,离读书人的概念日益疏远了,但庶务也不见长进,一切一仍其旧。世事可称洞明,而人情却难练达,看来情商低不善守常达变,不能四面玲珑八方见光,是吾之类迂腐书生的局限与尴尬,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买书多,读书少,借书才能读书,有一定的道理。自己藏书可观,但读书的比例没有计算过,恐就是玉楼赴召百年之时也难读完。这本《
漂流瓶》2008年10月23日购于图书大厦,2009年2月17日晚上开始阅读,其后断断续续,中间还插读了其他两本书,延宕至今,几近半年时日,始阅完。如此算来,一年真是难读几本书。记得去年新买的书大部分读完,主要有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陈思和《不可一世论文学》,谢有顺《此时的事物》,刘斯奋《白们柳》(三卷),孟繁华《众神喧哗》(非去年购)等。今年要想继续去年的读书“业绩”,看来需要后半年的加倍努力。
   
陈超先生是活跃于当今文坛名闻遐迩的我省先锋派诗人、诗歌评论家。这本书是诗人批评家陈超的诗学论集,精选了能代表他主要思想且在诗歌界影响广泛的文章30余篇。本书以生命诗学、比较诗学和诗化哲学综合而成的开阔视域,围绕世纪之交中国现代诗在本体、功能和文脉流向上的焦点命题,做出了有深度有才情的论述。
  作者密切关注诗歌发展动态,占有丰富的可靠材料,这使其既敏锐地揭示出具体历史语境下现代诗人最具开拓性的方面,又及时准确地对现代面临的困境和可能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严谨而犀利的理论思辨功力,与精敏的艺术感受力的美妙平衡,使这些论述既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又深富阅读的快感。作者有较出色的理性思辨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引人注目,所想象的应对方案也往往会给诗人们以切实帮助。从理论批评文体的探究上,本书也值得借鉴,它在葆有学理的严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顾及到了评论语言的生动、激情与细致的结合。这部形式脱俗、内容厚重的书稿,可说是他立足于对诗歌本质的发掘、放眼中外,以探求诗学真谛为己任的文字佐证。它几乎研讨了当下诗坛所有我们必须直面的关键性问题,总结了中外诗歌的普遍性规律和深层技巧,是一部兼容了历史文化批评和语言批评,以本真的生命状态和生存体验写就的专业性著作。
   
2004年12月,这部呕心沥血十余载、表述深邃灵彻、内质力透纸背的诗歌评论集——《
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在书的后记中,陈超先生曾以虔诚和感恩的心态把自己比做了诗歌漂流瓶的隐秘的收信人,至此,畅游于诗学海岸的隐秘的收信人,在拾取漂流瓶的同时,也为自己采撷到了一串灿烂的珠贝。
   
“这本诗论集取名为《
打开诗的漂流瓶》,灵感来自于我热爱的诗人曼捷斯塔姆的文章《论交谈者》。”“航海者将瓶子投进无边的波浪,和诗人向茫茫人海投出诗歌,是同样的特定表达的时刻。那信和那诗,均无确切的地址,但是两者却又都有接受人:信的接收人是在沙滩中发现了瓶子的人,诗的接受人是后来的知音。”
   
辽阔喑哑、暗流汹涌的时间河流上,作为时代印记和灵魂探险的孤独而无畏的水手——诗人们一一扔下的漂流瓶,只能凭借时间洪流的冲荡和岁月手中细砂的淘洗等待一个倾听者去揭开它的秘密。痛苦而难捱的等待与努力,彷徨无助中渴求对话的希冀之旅,必须有人作为揭秘者和探询者或早或晚地跋涉到苍茫的海上抑或在淤塞的浅滩边,在咸涩的风雨啄蚀中,倾尽一生的脚步在艰砺的路途中轻轻地打开那简陋而飞翔的秘语。对于在诗路跋涉、探询,挖掘了20余年的先锋诗歌评论家陈超而言,在黑夜的明灭闪烁的火光中揭开诗歌漂流瓶;在物欲、金钱、权利和疯狂幻象围拢、挤迫的黑暗中沉潜下来,倾听这遥远而本真的灵魂独语或对话的神秘召唤。这一切无疑是良知的体现。
   
布罗茨基曾说,“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而从“诗”的造字含义上就含有有记忆和“怀抱”的精神维度。正是在此意义上,诗歌的漂流瓶盛满了人类的记忆积淀,而那明灭闪烁的火光中本真的宁静与自足闪现就是必须的,是倾尽一生之力追问和挖掘的高贵姿态。巴什拉尔说“哪里有烛火,哪里就有回忆”,是的,哪里有倾听,哪里就有回忆。正是基于此,陈超选择了诗歌,诗歌也选中了陈超。
   
毋庸讳言,在90年代的先锋诗歌批评话语谱系中,陈超,这位“外省人”以其客观、精省、超拔、深迥的洞见与敏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话语“考古学”。他在维系诗歌的本体依据和诗人的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在时代的强行转换中,他持有了规避话语失语症的对时代的对应与回声,甚或挑战。他在“深入当代”的噬心主题的独标真知的吁求中,彰显出优异而执着的诗学禀赋和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立场。



[ 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4-10-31 13:08 编辑 ]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5-02-01 10:26:45
提上好复制!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5-02-13 20:34:53

《束手无策》

   文/廖又蓉


显而易见

那黑袋的黑瓶里

装的东西肯定就是硫酸,

他稍一翻手轻而易举便

拉开了它的瘫软。


它在冒烟、变薄、变大......


它每时每刻都在继续

变形、冒烟、分解,就算

举头三尺,也

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瓶塞
能去把它再次塞住。

   2013.8.5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