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大地的酒浆
程宝林



在下秧与插秧之间,端阳节说来就来了。

草已长得盖过了脚脖子,土路倒愈发显出白来。田埂上,一个敦实、壮硕像头犍牛的小伙子,用一根黄杨木的扁担,挑着两个簇新的箩筐,一头装着半拉子猪肉,膘肥肥的,寸多厚,乡场上卖猪肉的案子,头天晚上就已经预定下 的买卖:今儿一大早第一头宰杀的肥猪,留下一半来,新新鲜鲜地,沾着点儿 淡血,给自己未来的岳丈送去。乡下人嫁闺女的体面,头一遭,就是瞧着端阳 节前的这点“礼兴”。把一个闺女拉拔大,给你生娃、养猪、做饭、暖被窝, 一辈子贴心贴肝地把条命和你拴在一根牵牛绳上,你不趁着“过门”前的端阳 、重阳、大年这三个节,挑几担体面的吃喝去孝敬女方的父母,怕是一辈子难 得在自己的女人前神气。在乡村里,体面是要紧的,许多人一辈子隐忍、要强 ,勤扒苦作,图的就是乡邻们暗地里的一个“好”字。

扁担的另一头,装着两坛酒。黝黑的容器,粗糙、简单、保持着陶土的品质,丝毫谈不上讲究,和种田人的日子一样。讲究的倒是盖在坛子口的白纱布,内垫除去棉籽的新棉花。上一年春节时请过弹花匠,将自家旱地里摘的二三 十斤棉花,弹了三床六斤重的厚被子,一床给自己的老人,两床留作闹洞房时 ,气派地叠压在婚床上。剩下的棉花,预备着给新娘子置办一件新棉袄,要红 绸上大花大朵的那种,不是芍药,就是牡丹。对于小朵朵的花,玫瑰呀什么的 ,乡下人不大看得上眼,嫌它们不招眼。最后剩余的一点棉花,此刻就垫在了 酒坛口,已经吸足了纯粹土酿粮食酒的醇香,变得湿润而厚重了。

在白色的酒垫上,照例盖着两块红绸,在时令说不清是暮春还是初夏的这个沁人心脾的早晨,兀自随着扁担有节奏地颤动,飘扬着、招展着、像一面红红的旗帜,或是一簇新鲜的火焰,把一个庄稼人心底少有的那股子喜气,扩散 在露珠闪烁的田野里。

盖着红绸的酒坛子挑进女方家,顶着红绸、骑着马的新娘子哭嫁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下一次挑着酒肉,迈进女方家门的日子,是在新婚之夜后的第三天,乡俗谓之“回门”。女婿将酒坛挑子搁在堂屋的桌案上,将对女方父母的称 谓,由“叔婶”改口为“爸妈”,妻子躲在身后,微低着头,半带羞涩,半带 骄傲。三天前的黄花闺女,如今已成新妇,从今以后,无论娘家或是婆家,同 村年龄相仿的媳妇们,在一起说说体己话,将不再避开她,而男人们在田野里 带着汗水说出的那些野话、荤话,她一听就知道,单单是为了撩一撩她那既惊 且喜的女人心啊!

挑着的两坛酒,虽说都是粮食所酿,但粮食的种类毕竟有极大的不同。苦寒的年头,酒多是粗粮蒸馏,如红薯之类,俗称“薯干酒”,味涩、刺喉,喝多了头重脚轻;如果年成好,缴了公库、卖了余粮、留了足以吃到第二年新谷 入仓的口粮后,还有几麻袋黄澄澄的稻谷,酒坊就是最好的去处了。稻谷酿的 酒,酒色纯白,入口醇厚,劲道强烈,香味绵长。用筷子沾上几滴,洒在桌面 上,划一根火柴,“扑”地一声,一小股蓝幽幽的火苗窜上一两寸高。这时, 满桌满屋,都是酒的香气了。

同是大地所产,各地的酒俗,却十里不同。吾乡的婚酒、喜酒,是由女婿挑给老丈。听说在浙江绍兴一带产黄酒的富庶地方,酒却是老丈人为女婿所留。女儿初生时,当父母的,就挑几坛老酒,坛口用干荷叶密密实实地封好,再 覆以黄泥。待黄泥干透后,用融化的蜡在坛口再浇一层,选个宜于动土的吉日 ,埋在自己宅院里的黄桷树下,或是菜园的丝瓜棚边。二十年转眼过去,当年 的女婴,如今已是人见人爱的大姑娘。出阁时,一担一担都是嫁妆:梳妆台、 宁式床、箱箱笼笼、缝纫机、大红大绿的被褥,而在送嫁妆的挑夫队最前面引 路的,肯定是那几坛窖藏多年的“女儿红”了。



庄稼人少有见识过洋酒的,也大多喝不惯果酒、红酒,好的就是这口地道的粮食酒。乡村的经济不甚发达,几块、十多块钱一瓶带有商标的瓶装酒,也不是家家都喝得起的,特别是在婚丧嫁娶办事待客的时候,酒的消耗量大,这 时,本村或邻村酒坊里用大瓦缸装着的无名的老白干烧酒,就是最好的选择。

用麻袋装了稻谷,驮在自行车的后架上,车龙头前,吊着三两个塑胶桶,奔三五里路外的酒坊而去。伙计秤好了稻谷,算好了加工费,随即取出几个大小不一的“竹吊子”来。茶杯口粗细的,是大酒吊,正好是一斤;小的酒吊, 酒杯口大小,就是一两了。将酒吊伸入酒缸,舀起酒来,看似容易,其实不简 单,公平与人情都在这几个小小的动作里。酒吊出酒面时,飞快地斜那么一点 点,沽酒的村民就吃点暗亏了。如果酒吊端得平,倒入塑胶桶的动作又利索干 脆,沽的酒准是足斤足两。买主回到家里,将塑胶桶挂在秤上,秤杆一平,几 斤稻,换几斤酒,半两不差。

乡村里办喜事,多在秋尾巴上。庄稼登场、入仓之后,有一段闲日子,天气不冷不热,晴和、安逸,土地在经过一春一夏孕育的繁累后,也闲了下来— —当然,得在播上小麦,或是栽上油菜之后。定好了准日子,一个月前就差人 ,把该请的、必请的、可请可不请的远亲近戚,一一都要请到。请帖之类城里 时兴的玩意儿,乡村人是不兴的,带到的只是一句口信:七姑八姨,初八去喝 喜酒。这个初八,照例是按农历说的,可千万别按阳历去赴乡村的婚宴,十有 八九要空走一趟。二十四节气、宜嫁宜娶的黄道吉日,在开年的头几天,已用 朱红的笔一一勾出。一年的苦日子,白天黑夜的辛苦,为的也就是这几天,可 以开酒坛、摆酒席、开怀畅饮。

秋天的大地是丰饶的。在我家乡那样江汉平原边缘的浅丘陵地区,纵使多苦旱的年头,多严酷的统治者,都鲜有饥饿的灾民饿死田野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那一方土地,对生于斯、葬于斯的人民的格外眷顾。年成的好坏,从晨夕 之间家家屋顶上的炊烟就可以看出;而大地是否吉祥,就要看秋后的田间小路 上,是否时常有头顶红绸、身穿红袄,骑在枣红马上的新嫁娘,在一队挑夫的 簇拥下穿村而过。

故乡与乡情,是远游人、客居他乡与异国的人的永恒想念。但故乡究竟是什么呢?水土而已。土生万物,酒在其中,是土的精华;水润四方,酒更在其中,是水的魂魄。土肥而酒香,就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息壤,就是人间的 天堂了。

时令正当隆冬,阳光下的褐色平原、远处深黛色的山峦,却显出一片灿烂的春意。我开车,载着北京来的旧友,到以葡萄酒闻名于世的北加州拿帕谷(Napa Valley),探访几处酒庄,权且算是踏青。

车行处,但见高速公路两侧,沃野平畴,绵延不绝的,尽是密密麻麻的木桩和铁丝网,令人想起阵地和战争。昔年的葡萄旧藤,似乎已被清理干净,只等二、三月的几场细雨后,葡萄藤的主茎上,便悄无声息地牵出新的藤蔓,萌 发出第一片嫩嫩的新绿。在我看来,世间的诸种手艺或工艺,没有哪一样比酿 酒更具有盎然的诗意。世间有酒,这原本就是对尘世劳顿、生命苦短的一种补 偿。而所有的酒,都来自大地最慷慨的馈赠——粮食,或者水果。当黄金粒一 般的稻谷、大麦或小麦、高粱、玉米,与红如玛瑙、青如碧玉的葡萄,最终变 成醇香扑鼻、回味悠长的美酒时,作为一个小小的饮者,对于造物主的神奇和 仁慈,真该怀有一份感恩之心。

我们造访的其中一个酒庄,名叫Peju,被葡萄园围绕着的一处庄园,庭院内有几茎细柳、一池喷泉。庄园的主体建筑,如同教堂般的圆形穹顶,墙壁上装饰着彩绘玻璃,画着一些人、一些景,也不知是世俗人物,还是宗教故 事。两面墙壁上,高大的木柜里,一格一格尽是自产的佳酿。酒客站在柜台前 ,柜台内的酒师就会按照吩咐,往客人的酒杯里倒入极少的一点葡萄酒。明码 实价的品尝价格为五美元一尝,买一瓶则可免费尝一次。我们第一次品酒的那 个酒庄,价格比这贵了一倍。

据酒师说,这个酒庄的酒,是用原本产于法国某地的葡萄酿成,而那种葡萄的祖产地,则在秘鲁。一粒小小的葡萄,在地球上转了一圈,终于功德圆满,变成美酒,被一位从北京远道而来,为了这口酒而驱车百里的酒客尝到。冥 冥之中的这份酒缘,怕是要数百年才能缔结呢!我虽不敢擅饮,以免有酒醉驾 车之虞,但陪朋友陶醉在异国酒乡、看他脸上渐呈微酡之色,我的心中似乎也 有微醺之意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开车载着朋友踏上归途。他的腹中装了一点酒,汽车的行李箱内装了若干瓶,打算带回国,丰富自己“酒窖”内的藏品。如果有懂 酒、爱酒的朋友光临,便可以引着参观、把玩一番。我想,他们在席间品尝时 ,大概也会谈到美国北加州那个叫拿帕谷、葡萄藤铺天盖地的平原吧。

朋友是讲究生活情调的人。在中国,这样的人渐渐多起来,这是社会开始 “藏富于民”的美好兆头。而“一瓶酒,半年粮”,这也是中国社会贫富分化 日益加剧的生动写照。

〔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