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sky
sky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激情的挽歌—评柏桦回忆录
《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
廖伟棠


柏桦在七年前写就的回忆录《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终于由牛津出版社列入「今天文学丛书」的第一本出版了。这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天》杂志在当代中文写作者的心目中,不但意味着一个优秀的地下文学集结地,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火热的七、八十年代的凝聚象征;而柏桦作为八十年代大陆先锋诗歌的一个重要诗人,他对自己经历的个人历史和诗歌历史的回忆,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已经一去不复回的、甚至是神话化的时代的回忆。然而无论柏桦的文字是对那个时代更加神话化的推动还是对它的还原和揭穿,仅仅因为时代本身的突变、价值观的突变,《左边》一书就只能作为一曲挽歌出现。

但是,这曲挽歌却是激情的挽歌──它既是「充满激情」写就的挽歌,也是关于「激情」本身的挽歌。就从书名开始,「左边」意味着激进,「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暗暗指涉着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名著《资本主义发达时代的抒情诗人》,「毛泽东时代」和「资本主义发达时代」恰恰构成反讽,在柏桦的书中,它们就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七、八十年代和物质主义的九十年代的不同,但无论是在那一个年代中,「诗人」都是作为一个像波德莱尔「人群中的人」那样穿过、经历、旁观并且守望,带着也许仅仅是审美的激情。

为甚么说是「审美」的激情?这也是柏桦在回忆录或他的诗中对毛泽东时代和政治话语的迷恋的原因所在。柏桦五十年代中在四川出生,文化大革命恰是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不可能像年长的作家一样经历政治斗争的磨难,也不能作为青年红卫兵投身于残酷的斗争中,他只能作为一个无关的旁观者去「欣赏」这场运动。就像他的《1966年夏天》这首诗所写「瞧,政治多么美∕夏天穿上了军装」,仅是运动所塑造的青春形象的美感就足以令他这个敏感的儿童陶醉,何况再加上其内部的「革命」意义,更是深深地满足了一个少年对激情和行动的向往。而柏桦独特的诗人个性就在这种审美中急速地形成。

他的诗人个性也急速地把这种激情引向文字。在《左边》中柏桦式偏执、锐利甚至神经质的写作方式扑面而来,这是每一句都渴望着被引用的警句式写作,进而在结构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激情,几乎要作到每一页、每一情节都是高潮,读者跟随柏桦回忆和赞叹的加速度不顾一切地前冲。然而,回忆是快速的吗?回忆实际上只像《追忆逝水年华》那样缓慢、低回,连柏桦也不禁自问:「这无目的的前进为了甚么?为土壤,还是为灭亡本身」,可正是文字和回忆两者的反差带来了这挽歌的效果:一切都在匆匆的逝去──这理想主义、这青春的审美,当回忆的速度骤然放慢的时候,我们惊觉一切已经变了,无可挽回。

于是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挽歌的出现:对于「激情」的追挽。巨大的痛惜之情在他涉入初恋的回忆时开始弥漫全篇,他感叹:「而一个伟大的爱情时代就快结束了!我们欢乐时代的开始就是一个坚贞时代结尾时发出的最后一声悲怆的咏叹」。1989年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分水岭,也是文学、情感和价值观的分水岭,就像他在《纪念朱湘》中写的,「唉,为甚么这榜样到死才出众∕才让我们忙着纪念∕忙着说话,忙着通信∕忙着这一切,直到1989年」,这那只是纪念一个诗人,简直就是纪念着一个时代,柏桦给「毛泽东时代」下的定义是「一个只有精神生活」的时代,而现在就是它的反面:只有物质生活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失落都已甚矣,更何况是代表它最纯粹极端的抒情诗人?

诗歌界在八九后的转变是巨大的,其现实象征就是当代最具抒情性的诗人海子的自杀,和许多八十年代诗人纷纷投笔从商,而柏桦也从九二年起就几乎没有新诗问世了。在诗歌的文本意义上的转变表现在九十年代实验诗歌写作中,叙事性和日常生活描写迅速地成为主流,对包容度更大的「非纯诗」的追求取代了对不食人间?火的「纯诗」的追求,成熟的「中年写作」的提出更是明显的对原来的青春期写作的短暂性的补救。这跟时代的要求有关:芜杂的时代需要有更大承受力的文学去表达;但这同时带来隐忧(新的诗歌创作者或者柏桦一代都注意到了):对激情的回避和对世俗的过分亲近,是否会带来诗歌其心灵意义上的精神贫乏?再放之于社会,贫乏了的诗歌仍能抵抗世俗的大潮吗?这些疑问,我也在《左边》的字里行间感觉到。

也许仍是快慢的问题,有一件事像是一个寓言:柏桦两年前得一子,为之取名为「柏慢」(典型的柏桦风格),他的解释是他们这一代太快了,新一代也许需要慢一点。艾柯在《小说森林中的六次漫游》中指出缓慢是对回忆、经验深入的最佳途径,而卡尔唯诺在《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论及「迅速」的一节中也说:「我个人的座右铭一直是一个古老的拉丁文语句:慢中求快」,实际上我们的诗歌和我们的「诗的生活」是否也应如此兼容更多样的速度呢──这不仅是语速的问题,这更是我们该如何从容地面对这个新时代的问题。

柏桦在书的后半部纵论自北岛至九十年代方崛起的诗人,这些人的诗歌风格往往是相异于甚至是反对柏桦的诗风的,但柏桦对他们却表现出坦诚的接受和深刻的理解,这正是柏桦作为一个优秀诗人其力量之所在。这给予我对他继续写作的期待以充足的信心,在电话中他也告诉我,他不久将要恢复诗歌写作,我相信,那将仍是激情的、挽歌的,同时也是沉厚的、序曲式的诗歌。

(柏桦回忆录《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牛津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柏桦诗集《望气的人》,唐山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 转载自《世纪中国》网站发布日期:2006-04-11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