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back
 
  杂种.通属城市.公共概念
——李欧梵细说他的香港十年
郭诗咏

日期: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地点:九龙塘李欧梵寓所
访问:郭诗咏
列席:叶辉
整理:郭诗咏

李:李欧梵
郭:郭诗咏
叶:叶辉


注释:

游静:<新年愿望>,《不可能的家》,香港:青文书屋,2000年,页30。
同上,页28。
苏珊:<《金鸡2》:诉不尽的香港情怀>,香港《明报周刊》,1833期,2003年12月27日,页50。
> 以「妓女」作为香港的隐喻,最早可追溯至《苏丝黄的世界》,详细分析见潘国灵:<妓女作为香港隐喻>,《城市学》,香港:Kubrick出版,2005年,页103-128。
用流行歌曲配合新闻画面以达至讽刺效果,始创于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时事节目《头条新闻》。

讨论殖民地回归原有的国家,我们常常借用孩子回归母体的比喻,而当讲到爱国的情操,又往往带有情深一往、矢志不渝,甚至不惜壮烈犠牲的爱情素质(白桦的名篇<苦恋>就有名言:「你爱你的祖国,但祖国爱你吗?」)两种说法合而为一,却产生一种几近乱伦意识的情怀,这个论题非常有趣但离经叛道,值得深究下去,而游静的《好郁》巧妙地隐藏了这个言说,下文将再作阐释。

Judith Halberstam. “Queer Temporality and Postmodern Geography,” In a Queer Time & Space. New York: New York UP, 2005. pp1-21.
游静:<城>,同注1,页84。

《断背山》的电影导演李安说过:「『父』和『子』其实也是一种同性关系,而这种同性关系在中国的伦理上尤其显得紧张,彷彿与生俱来的镜像,照见了彼此却又不能融合。」见洛枫访问:<寻找一座山的人影>,香港:《明报》,2006年1月27日,版D6。引伸李安的说话,「母」和「女」何尝不是呢?事实上,父子、母女亲密而暧昩的同性关系,不但是自弗洛依德(Freud)以来心理学及性别研究上发掘不完的讨论,而且也是酷儿文学与电影常常探讨的母题。

本文英文原题为Invisible Neighbors: Racial Minorities and the Hong Kong Chinese Community,刊于 Critical Zone 3: A Foru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感谢雷永锡提供中译初稿。

这本书以中文出版,名叫《香港?多一点颜色》(香港:民政事务局,2006)。我会使用部分书中的资料来支持我在本文作出的论证。

在这篇文章,我倾向将「种族」(race)及「族裔性」(ethnicity)当成同一个意思。虽然对一些批评者来说,在分析上这两者作出分野是重要的。「种族」是其于肤色外貌作出的社会定义,「族裔性」则是社会依据文化特色来建构的。

只在最近,大约是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才提出一项有关种族歧视条例的草案,保障他们在就业、教育、提供服务及设施、选举及社会团体的任命及参与等权利。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林郑月娥女士表示,政府会引入法例,将种族歧视、骚扰及欺压列为违法,并禁止所有严重的种族欺压行为。

对于一些有关香港的少数族裔的历史文献,可参考:Cindy Yik-yi Chu, ed., Foreign Communities in Hong Kong, 1840s-1950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Vicky Lee, Being Eurasian: Memories Across Racial Divid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Irene Cheng, Intercultural Reminiscences (Hong K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1997); Kwok Siu-tong and Kirti Narain, Co-prosperity in Cross-Culturalism: Indian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2003); and Barbara-Sue White, Turbans and Trades: Hong Kong’s Indian Commun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等。

可参考 Slavoj ?i?ek,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New York: Verso, 1989), 特别是“Kafka, Critic of Althusser,” 43–47。

“Betty,” Intercepted Letters: A Mild Satire on Hongkong Society (Hong Kong: Kelly and Walsh, 1905), 25. 她谈及她的丈夫威廉「对所有非英语的人及事物公开地不满」,并自由地发表他的意见,指「所有外国人都是笨蛋,如果他诞生时是一个法国人,当他年纪够大的时候,他也会上吊自尽。」

华人与非华人的香港人口比例在十九世纪末期是95.64:4.35。法兰?威尔殊(Frank Welsh)曾指出「这个失衡的人口比例,带来了最麻烦的问题。华人的习俗与文化太强烈地展现,而且根深蒂固,这令他们更难沾染英国的文化习俗。」见Welsh, 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HarperCollins, 1993), 253.

8 日常生活上的隐形权力制约来自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圆型监狱概念。他指出了在整个人口被监控著的时候,负责执行监控的人却总是不会被看得的。

汉朝(公元前二零六年至公元二二零年)以后,「汉」被用来代表「中华」。将汉以外的种族、遊牧民族以及「外国人」贬为野蛮人一向是汉人用来合理化自己的政治及文化优势的策略。但一种以汉民族为依据的「中国人」概念则是一个由孙中山提出的现代概念。其目的在于鼓动汉人去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一个以「汉」为主、团结包括「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共和国。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参考Mathews,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4 (Nov 1998): 1112-1113.

Rey Chow, “Between Colonizers: Hong Kong’s Postcolonial Self-Writing in the 1990s,”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2.2(1992): 158.

Chow, The Protestant Ethn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29.

可参考Population Census 2001 (Hong Kong: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02); 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outh Asian Peopl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Unison Hong Kong – For Ethnic Equality,2003); and A Study of Nepalese Communi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2004).

一些受访的尼泊尔人表示,尼泊尔人一般都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权利。在家乡尼泊尔,他们有超过一百个政党。

S?ren Kierkegaard, Works of Lov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ed. and trans. Howard V. Hong and Edna H. Hong.

Slavoj ?i?ek, “The Only Good Neighbor Is a Dead Neighbor!” Lacanian Ink 19 (2001): 101.

?i?ek, “Introduction,” 见 Slavoj ?i?ek, Eric L. Santer, and Kenneth Reinhard, The Neighbor: Three Inquires in Political Th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3.

这些种族主义用词至今仍然广泛地出现在香港各中文报纸及杂志上。假如种族歧视条例被立法会通过,使用这些名词有机会违法。不过这要依据使用时的语境、语调、被形容的族群的感受,以及有没有人向法庭投诉自己感到被种族歧视。

他在无线处境喜剧《高朋满座》(2006年三月起至2007年播出)里饰演一名瑜珈中心老板,名叫罗亨利,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角色。另外,他在香港电影《宝贝计划》(2006)及《春田花花同学会》(2005)担任一些小角色。此外,他亦有替动画《鸽战总动员》担任配音员。

自1989年起,河国荣演出过超过四十套广东话电视剧,他亦曾演出过五部香港电影以及两出中文音乐剧。《表姐你好嘢4之情不自禁》(1994)是他电影生涯里演出过的最重要角色。在电影中,他扮演一名隶属香港皇家警察的苏格兰警官,并爱上了电影中的女主角。有关该电影的讨论,可见拙作 Chinese Face/Off: 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5) 。

Ernesto Laclau, “Constructing Universality,” in Judith Butler, Ernesto Laclau, and Slavoj ?i?ek,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 (New York: Verso, 2000), 302.

对于该电影较详细的分析,可参考Gina Marchetti, “Transnational Cinema and Hybrid Identities: To Liv(e) and Crossings,” in her From Tian’anmen To Times Square: Transnational Chin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on Global Screens, 1989-1997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69

中国政府向来强调汉族与其他种族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尊重不同种族在习俗、语言及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因此中国政府一向对少数民族采取地区自治,及经济上的优惠政策,以保持政治上的团结统一。

「香港的完结」可以有有两个意思。其中一个意思是这个后殖民城市将会在回归中国共产党政权后,失去其享有的自由及法治;另一个意思是,这个城市的发展会迅速被中国的急速经济增长盖过,失去其以往在国际社会所享有的注视。
Slavoj Zizek, “psychoanalysis and post-marxism: the case of alain badiou”,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Durham, Spring 1998.
北进想像专题小组,〈北进想像——香港后殖民再定位〉,《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拉纳吉特?古哈,〈论殖民地印度史编纂的若干问题〉,《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游静著﹕〈从特种国家服务员转个体户至出口外销〉,《明报》「世纪版」,1997年7月4日至13日(连载);下文简称〈从特种国家服务员〉。
罗永生著﹕〈时间的暴力?记忆的政治——电影「无间道」系列的寓言解读〉,《字花》第一期,2006年6月,页106。
游静著﹕〈从特种国家服务员转个体户至出口外销–第一回合〉,《明报》「世纪版」,1997年7月4日。
游静著﹕〈从特种国家服务员转个体户至出口外销–第八回合〉,《明报》「世纪版」,1997年7月11日。
同注4。
周蕾著,罗童译﹕〈殖民者与殖民者之间——九十年代的香港后殖民自创〉,《今天》第28期,1995年,页185-206。
游静著﹕〈从特种国家服务员转个体户至出口外销–第九回合〉,《明报》「世纪版」,1997年7月12日。
罗永生著﹕〈时间的暴力?记忆的政治——电影「无间道」系列的寓言解读〉,页106-107。
同注8,页107。
游静著﹕〈从特种国家服务员转个体户至出口外销–第八回合〉,《明报》「世纪版」,1997年7月11日。

(一) (二) (三)(四)

 
  go back